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03 15:44:02| 人氣3,9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總統大選針砭(三):台灣政黨制及其競爭結構的走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總統大選針砭(三):台灣政黨制及其競爭結構的走向

陳誠 大學助理教授/曾任國家文官

  2004年總統大選結束後,很多泛藍軍的支持者,已開始期待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可以走向兩黨制的競爭結構,俾以帶動藍軍的大團結,進而「挑戰2008」;甚至,連泛綠軍內部也不乏這種兩黨制理念的提倡者,惟藍綠的兩黨制提倡者卻也都不否認台灣已是個社會結構高度分歧的國家,內部存有明顯的國家認同、族群情節、語言文化等面向之具體差異,同時社會的階級差距(如貧富差距、教育資源差異等)也愈來愈大,若是如此的話,台灣真的還適合兩黨制嗎?已不襟令人質疑,並需加以深思!

  事實上,我們發展到現在的「兩聯盟多黨制」,即「泛綠軍(民進黨、台聯黨)vs.泛藍軍(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之政黨政治是許多制度設計、歷史糾葛影響所產生的綜合效應,不僅難以用單一的結構因素(如選舉制度的設計)加以解讀,更很難說這種「既像兩黨制,又像多黨制」的競爭結構必然會對台灣的政局發展產生太多負面的不良影響。

  蓋任兩黨制或多黨制,甚或兩聯盟多黨制的互動結構都需要面對「向心式競爭」vs. 「離心式競爭」型態的選擇。以英、美兩國為例,其兩黨制的競爭結構剛好因為是向心式競爭的代表範例,所以渠等政府體制與選舉民主的政治運作都不成問題;相反的,波多黎各的兩黨制卻是離心式競爭結構的代表國家,還是得需面「獨立派vs.建州派」的相互撕裂,並不會因為兩黨制的存在就可以解決重大的爭議問題。

  其次,若再以瑞士、德國為例,其多黨制的競爭結構剛好也是向心式競爭的典範,即使該等國家因此出現聯合內閣或不一定絕對穩定的政黨聯盟,在選舉民主的體制中繼續運作的話,還是不成問題的,甚至還比英、美兩國來得穩定;相反的,黎巴嫩卻因為是離心式競爭多黨制的代表者,結果國家認同、族群爭議及宗教路線的不同走向,已經導致民不聊生甚或內戰連連之局。

  除此之外,以兩聯盟多黨制的競爭結構而言,法國顯然是向心式競爭結構的最佳範例,儘管該國已不時出現總統與國會不同黨派控制之局,也常因此導致總統與總理由不同黨派領袖出任的左右共治之局,但整體而言,他們的治理結構並不會比英、美兩國這種兩黨制的代表國家來得差。

  回到台灣來說,我們的政黨政治之發展已從戒嚴時代的一黨獨大,因為近十幾年來的選舉民主之開放、選舉制度之制約、政府體制的影響,以及國民黨的不斷分裂,加諸社會結構的特殊性,就逐步走向這幾年來的兩聯盟多黨制。慶幸的是,這種政黨政治仍然是確保社會多元化的不錯選擇;不幸的是,台灣的兩聯盟多黨制似乎開始走向離心式的競爭結構,這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歷程中已經顯露無遺,因為藍綠雙方都以水火不容的二分法激化民粹。

  更要命的是,在這場2004年總統選舉結束之後,藍綠繼續妖魔化對方的對立思維,會不會使台灣陷入離心式競爭結構的泥淖,而無法自拔?!如果是的話,就算泛藍軍整合為一個新政黨,而泛綠軍也整合為另一個新政黨,那麼走向兩黨制對台灣而言,政治風險恐怕只會更多,因為人民的可選擇性不僅會愈來愈少,而藍綠政治精英的民粹對立卻也不會因此減緩。果爾如此繼續發展,則台灣要面對的將不再是此次及日後總統選舉的「佛羅里達州化」而已,而是更為嚴肅的「波多黎各化」,也就是國家認同、族群認同之傷口不斷撕裂的問題。

  在此,若單以族群結構的相似度而言,瑞士向心式競爭的多黨制結構可說已是值得台灣效法的對象,儘管其委員制運作的非零和競爭,也就是大家都是執政黨的巨型聯合內閣、比例式的共識型民主,對台灣而言,或許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以政府體制的相似度而言,法國向心式競爭的兩聯盟多黨制至少應該成為台灣標竿學習的對象,這恐怕才是藍綠彼此之間共存互榮、長治久安之道。

  總之,真正值得吾人警惕的是,其實兩黨制、多黨制或兩聯盟多黨制的選擇,對台灣而言,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台灣現在的兩聯盟多黨制可不可以走進向心式競爭的政黨政治?(本文業已登載於政大社會科學院政策論壇電子報第108期,標題改為:台灣政黨政治發展的關鍵走向,2004.04.16發行,併此說明)

台長: Macoto Chen
人氣(3,9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