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這是我們倆都很喜歡的婚紗照。
﹡﹡﹡ ﹡﹡﹡ ﹡﹡﹡
近來在逛學妹的部落格時,看到她所發的教學感慨,因為她的學生們對愛情的理解與行動總是從告白一下子就跳到肉體性關係,於是感嘆的說:「為什麼擁有彈指見天下的網路工具,你們眼中的世界卻沒有變大?」
也由於我近來所教授的課程涉及到類似的概念,因而透過部落格與她有些對談。學妹原想藉由我們的討論,興發一篇文章,我頗樂見其成,想觀看她如何撰寫成文,沒想到我今晚與老公一番對談下(但他認為是一場理性的爭吵
^_^),熱血沸騰,於是趕緊趁著感覺尚強烈的當下,把文章完成。
起因是因為老公找到一篇有關報稅的文章,他認為解說非常清晰,建議我閱讀。可我自從需要報稅以來,由於薪資少得可憐,再加上向來依賴母親報稅,所以興致缺缺。老公不禁嘆然,對我曉以金錢觀的大義。
起初我因自覺理虧,低頭受教,後來他以自己的車停在停車場無端被撞,損失慘重為例,以至於痛定思痛地對保險徹底研究,來告戒我應該在遇到困境之前,建立務實的金錢態度,並強調他終於感受到「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的道理。
聽到這裏,我的腦袋突然靈光閃現,源源不絕的感觸像急著要從我嘴裏迸出一般,也說出了一番切身的感觸。
孟子曰:「人恆過,然後能改。」意思便是說人往往先犯了錯,然後才能領悟什麼是對的!也就是說,平時即使聆聽再多的道理,終不及遇到困境、受到挫折之後,對於道理所感受的真實領會。
莊子也曾說過一個寓言:輪扁是一個非常擅長製做輪子的工匠,但他認為這製作輪子的技藝無法透過言語傳授給兒子,兒子也無法因為血源的關係繼承他的技能。必須透過自己不斷的實務製作,從經驗的累積中,才能領略製作輪子的訣竅。
所以從理論所獲得的理解,並不能取代經驗的累積。人即使讀再多的書、知道再多的道理,在第一次遇到某一困境時,終會慌張,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經驗作為處理的後盾。
孟子認為:「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意即:一個人的品德、智慧、能力、體驗,都是從挫折、受傷、失敗和打擊中「學」來的。而孤臣孽子正因為處境艱難,臨事往往必須全力以赴,反而從挫折中獲得扭轉生命情境的契機,所以可以度過許多難關。
而我從和學妹以及老公的討論中,有所感觸的是:教育的重要在於讓學生有理論的備存,一旦他們日後遇到某種困境,便能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
藉用孔子的話來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傳統的說解總是:學了某些新的知識之後,如果能經常複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但這麼說其實是不通的,一再複習如何能獲得快樂呢?
但若解釋成:學了某件知識後,如果能遇到適當的契機,踐履所學的理論,是多麼令人欣悅的感受啊!這麼一來不就和我所要強調的一樣:當我們遇到某種困境時,突然醒悟到原來某些老生常談、古人思想,的確是可以解人困惑的啊!這種體會不是令人由衷感到雀躍嗎?
所以我告訴學妹:學生讀再多與愛情有關的書、觀看再多與愛情有關的影片,都難以改變他們對愛情的理解,他們必須親自去接受愛的試煉,一再從愛情挫折中浴火重生,才能真正明白那些理論的箇中滋味。
但我和老公的論辯尚有後續發展,他舉了一個事例說明人若等到困境發生才能有所覺悟,實是消極的做法。他說:有一個從小接受人本教育方式成長的人,長大後非常後悔,因為他雖然擁有一個非常愉快的童年,但因為沒有好好把握時間學習一技之長,以至於成年後只能從事清潔工。
對於這個例子,我的感觸是:他的「後悔」亦是一個扭轉生命情境的契機,端看他能不能把握罷了!因為他若有解決困境的企圖與行動力,可以白天工作,晚上進修,只要願力付出努力,終究可以走上自己企望的生命道路。但倘若僅在於自哀自憐的狀態,那只不過是不能為自己負責的表現。
我將他小時候因受父母決定接受人本教育的境遇視為「命運」,也就是一個人在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生命方向時的際遇。因為那既然已經發生、已成過去,無法搭乘時光機回去扭轉,所以姑且稱為命運。但當人一旦有所警醒,察覺自己處境的艱難,便必須為自己日後的選擇「負責」,因為對於「未來」,我們應該不要再以命運視之,而要自己掌握。
在面臨挫折時,端看你要選擇「悔悟改過」、還是要撰擇「掩飾逃避」!撰擇前者的人,就能免於重蹈覆轍的悲劇,選擇後者將墮於無止盡的輪迴。
有了上述的領會後,做為一名老師,我在教導那些坐在課堂上、生命經歷尚淺的學生們,已經有了一種豁然的領悟。看他們大多心有旁騖地將我的話語左耳進右耳出時,我不再有「孺子不可教也」的慨嘆,而是更盡力的調整自己的教學使其完善,然後只能祈禱學生日後在遇到生命困境時,腦中能浮現課堂中曾經聽到的理論,進而能對某些理論有新的體會與警悟。
透過文字,將原本片斷的思緒編織成一篇文章之後,我亦有了一番新的感受。等一下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向老公要那篇報稅的文章,好好研究一番。因為這次和他對談的經驗也是一個扭轉生命經歷的契機,讓我警醒到再這麼對金錢毫不關心,不僅會讓他叨念個不停,夫妻的關係也會因價值觀的差異而疏遠。
因為他在告戒我金錢觀之前,已經先引用了王溢嘉所寫的一篇文章說:「很多婚姻的磨擦並非來自缺少愛,而是沒能力解決兩人之間的基本差異!」所以我得趕緊修正我對於金錢輕忽草率的態度,拉近我們之間對於金錢觀的差異 ^_^
不過,才剛向他借王溢嘉的書來看,又讓我找到立論的輔證。王溢嘉在這篇文章開頭便說:「我們需要聽從一個既沒配偶,也沒有子女的人,教我們如何愛配偶和子女嗎?」這又印證了我的看法:理論是一回事,經驗是另一回事。
所以有些號稱愛情專家的人,也會面臨婚姻的危機;一名擅長處理官司的律師,也會受騙上當。這便說明了:一個人倘若沒有遭逢困境、沒有親身體驗,有再多的理論可能無法有效解決生命困境。
但如果真的有火裏來水裏去的切身經驗,就像「打斷手骨顛倒勇」(閩語俗諺),將能愈挫愈勇!
所以啊!老公,我非常明白你對我的提醒,但每當你看到我那無動於衷的虛應態度時,請你原諒!因為理智上我知道是自己懶得去了解某些事情,但請相信,你老婆是個很有自覺且上進的人,只是腳步有時慢了一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