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5 08:28:32| 人氣3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面對「自己」的內在功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定境界並不能釐清人格的心理議題,因此人格仍然維持在舊有的狀態。…靈性層面的經驗或本體狀態,或許能使你的日常生活變得和諧輕鬆,令你感覺滿足一些,但內在的二元(本體V.S.人格)對立仍然持續著。
-《鑽石途徑四:無可摧毀的純真》阿瑪斯 A.H. Almaas著,胡因夢譯。心靈工坊出版社。頁19、20。


註釋:
1.    人格:我們最常說的就是一個人的「個性」與「性格」,或許我們會認為這是與生俱來的基因論,但是,這其實跟個人累世的習氣與阿賴耶識(藏識,識種)有關,也是《唯識論》裡提到的「種子起現行」。就像同樣面對一件意外,每個人情緒模式與應對的方式,都會有很大的差別,這就是前因所造成的後果。當然,我們的人格也會被現世的許多環境因素與經驗累積所修改,這也就是「現行薰種子」,等於此生又去修改我們的習氣與阿賴耶識,成為未來的因。

2.    本體:佛教裡常稱「本然心性」、「佛性」、「自性」,而其他宗教則稱為「神性」,這是人的如實本質,常以價值感或心裡真相的形式顯露出來,例如:愛、智慧、清明與美。


    阿瑪斯的著作的確不是用大腦表層細胞可以讀懂的,卻是得浸潤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像深潛一般的經過許多時間之後,在某種近乎缺氧的邊緣狀態裡,才能逼出思維的爆發潛能,瞬間懂得。

    閱讀阿瑪斯的著作,或許毋須所謂的天縱英才,反而是一種老實地深潛於靜謐未知久了,而後得到的意外收穫,有時連自己也是莫名其妙的。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對宗教的飢渴與狂熱,的確是在許多生命中的意外發生,最早是因為遠在德國,聽見母親腎功能壞損,而進了醫院進行切片,我感到完全無助與可能失依的恐懼,於是我勤走佛堂與拜《藥師佛本願功德經》。

  最近的一次是因為自己與死亡照面,為求一時苟活,而拼命地往各宗教派別,尋求無所畏懼的方法與答案。於是,我將世界各大宗教的典籍都翻閱了一遍,像進入宗教超市一般,挑選何我胃口的開示與教義,並且勤於參加各法會與拜懺誦經活動。

  無可否認,許多時候我總能得到片刻的聖靈充滿,或者置身在和諧寧靜的氛圍裡,但是,一離開宗教的場域,再度重回現世生活裡,所有的煩惱與問題,依然不間斷地重播,甚至被放大,那種與聖靈充滿的反差,經常讓我質疑自己是怎麼了?難道修行不夠努力,還是信仰不夠虔誠呢?

  後來讀了阿瑪斯的書才發現,自己特定的某些人格、心理議題與生命經驗,並未得到釐清與觀照,所以依然會影響自己觀看周遭人事物的方式,乃至重覆翻弄所有的情緒模式與人際衝突,甚至是跟自己過不去。即便短暫地在某個道場法會或心靈工作坊能夠體驗超脫,或瞥見本體(自在本性)的感覺,那的確對我生活於物質世界沒有太大幫助。

  離開了特殊的宗教氛圍與靈性時空,我們總是得在日常生活裡,被大大小小的煩惱所轟炸,然後又被迫臨陣火陷地要作下決定,「先生外遇了我該怎麼辦?」、「為什麼我一直找不到另一半呢?」、「我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走?」、「我到底該不該離婚?」…,我們總是把精力全部放在逃避煩惱,與在左右為難的不確定裡,閉上眼睛冒險作下決定。

  我閱讀本地的報紙-新聞晨報,週一到週五總會有一整版,由記者或心理諮詢專家訪談遭遇問題的個人,我覺得看問題的陳述很有趣,因為談話者都把焦點放在「到底應該作出什麼決定」,甚至結尾還會條列出兩、三種選項,讓讀者投票幫忙作出決定。

  或許,問題的關鍵與解決方法,並在於「到底應該作出什麼決定」,反而是更深化的個人內在心識結構,也就是「本體」與「人格」出現了二元對立的問題。

  所以,根據我個人經驗來看,宗教或許能提供我們一項心靈的願景與視野,但是,利用心理學來幫助自己觀察人格,或甚至正面直視人格,直到融入其中,並清醒地感覺人格為自己帶來的所有情緒反應與困頓,我們可以慢慢將所謂慣性或習性,慢慢地覺察與進行修正。

  所以,我常鼓勵自己與周遭友人,宗教靈修固然可以順性而為,但是若能以心理學作為工具,分秒地幫助自己消化過去的生命經驗,我們就能嘗試將人格與本體合一,如此就不會出現道場聖靈充滿,滿街破口大罵的分裂症了。

  分享一下心理學成為生活工具書的妙用心得!希望大家都在自己的心得裡成長。

台長: 品瑜
人氣(3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閱安~閱讀越平安 |
此分類下一篇:怎樣都快樂的關係
此分類上一篇:親密+關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