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10 15:20:04| 人氣5,3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基隆砲台》古蹟介紹 - 基隆一級古蹟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一篇有說到,基隆役政公園的那8英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有兩種版本。原本是在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

也有人說是白米甕砲台,正確答案如下:

在火砲的發展歷史上,西元1854年原為律師,在克里米亞戰爭後,

轉業為工程師的英國人阿姆斯托朗,研發出新型閉鎖裝置完善的後膛砲。

他後來還發明以利用熱漲冷縮原理,層層套箍方式製成的砲身,

可承受較大的膛壓,加上其研發的砲閂,

使「後膛砲」從此成為西方戰事上的主流而名噪一時!

清光緒四年(1878),中國才有以鋼為內管、

外裝熟鐵製套筒及箍的鋼腔熟鐵箍砲製成。

當時是仿自英國阿姆斯壯式4.7吋(12公分)、

40磅砲彈的前膛砲,那是我國自製鋼砲的鼻祖。

光緒十年(1884),寧漢製造廠製造出具有車輪,

可移動式的37公厘口徑、2磅砲彈的後膛砲。

光緒十四年,滬廠完成要塞用阿姆斯壯式全鋼後膛砲(1888)。

此後各廠均大量製造出各式新砲(如阿姆斯壯式快砲、格魯森快砲、

克魯伯式快砲、日式山快砲等)。光緒十一年,

當時擔任台灣巡撫兼督辦軍務的劉銘傳,

也曾在台北北門外創辦一所火器製造廠,由丁達意所主持。

清光緒十二年,經劉銘傳上奏朝廷獲准,由英商怡和洋行引進,

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以層層套箍式方法,由上述

William Armstrong製造的,阿姆斯托朗新式後膛鋼砲,也相繼運抵台灣。

引進台灣的該型巨砲共有31尊,分別配置在新建砲台上,

如四大港口:雞籠—『海門天險」、滬尾—『北門鎖鑰』、

安平—『億載金城』、『中流砥柱』與打狗(旗後)—『威鎮南天』,

還有澎湖—『西嶼西臺』、『西嶼東臺』,

澎湖媽宮港—『天南鎖鑰』等。

其中基隆據說原有九尊,分別置放於社寮島砲台、

頂石閣砲台與二砂灣砲台。後來中日甲午戰敗,

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將其中4尊改配置在白米甕砲台。

日本在接收後,相當重視這些西式火砲,曾留下許多珍貴的照片。

而今日基隆市中正公園旁役政公園,所存放的即是此款巨砲。

這尊原置於白米甕砲台的阿姆斯托朗新式後膛加農鋼砲,

光復後曾兩度進三軍大學,被當成國軍幹部訓練用教材,

也曾一度置放於中正公園忠烈祠階梯前。

後來在林水木先生擔任基隆市長時代,才由前民政局黃局長交涉取回,

置放於現址。砲身彈痕累累,乃是日據時代擔任要塞砲時,

遭美軍戰鬥轟炸機已機炮掃射所致。

當時,至少有4名砲手協同操作,今天…砲身、準星(瞄準)、

轅板、砲耳、吊彈桿、控制桿(控制方位與射角)、表尺、

油壓避震器、砲架(砲軌)、滑軌、磨心(支持與旋轉)

等一應俱全,相當完整。

這樣保存完整的古砲,實屬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寶,

值得我門特別重視與維護。 現在台灣尚留存的古砲約100尊,

其中基隆僅剩下3尊,而阿姆斯托朗後膛加農鋼砲是最完整的一尊。

由於以上的說明,可知道原本在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的古砲,

有可能被日本人拆除後,改配置在白米甕砲台,再經過多處後,

最後才安置在基隆的役政公園。

看完上述的說明後,我有個的感想。如果國定一級古蹟的保存,

有一部份的目的是教育的話,那麼既然原本的古砲還在,

為何不擺回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而去做一門彷古砲。

既然要擺仿製的古砲,那也沒有關係。但是為何隨便弄了一尊,

不仿製原本的古砲,而是弄了一尊與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無關的,

美式阿姆斯壯12吋前膛砲,這好像有點說不過去。

古蹟不是影城,可以不按照歷史隨便亂擺東西,

何況是國定一級古蹟。國定一級古蹟負責的主管機關,

是行政院的內政部,這樣草率的行為,真的很與令人噴飯。

大家試想一下,當你們帶著小孩到一處國家認定的古蹟,

在那遊玩外,順便尋根。請問按照行政院的內政部的作法,

你們要如何跟你們的小孩解釋那門砲的由來。

古蹟是先人生存與因應生存的產物,這些產物,見證了歷史背景,

有著我們保存的價值。古蹟是呈現文化資產建築,人

類的經驗、智慧的累積。

古蹟如果是見證歷史的說法成立,保存古蹟、維護古蹟,

是為了讓大眾的瞭解歷史的途徑。

那麼請內政部不要再做個『差不多先生』,

有就好,這樣會誤導我們的下一代,請給我們一個『真』。

本篇文章一開始的砲台圖片,是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的彈藥庫。

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東、北兩砲台區,各有一座彈藥庫。

為躲避敵砲轟擊並兼顧戰場作業需要,彈藥庫採半地下室的建築形式,

圍牆採雙重防護的「回」字型設計,正對砲位的牆邊

開一小拱窗做為遞彈孔,外牆牆頂斜披出來的「石雨庇」,

讓雨水從屋簷直接滴下,不會流到牆面。

而文章後半段的砲台圖片,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

是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北砲台區。北砲台區置有仿古砲一尊,

是仿自於1875年沈葆楨購置於『億載金城』的4.7吋阿姆斯托朗後膛砲。

而原來放置與此的應是劉銘傳購置的6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

仿砲只仿製砲管與轅板,磨心以砲架取代,砲管邊有一圓洞,

像是德製克魯伯鋼砲的側栓結構,可能是仿製時的失誤。

位於前方及西北角的圓形陣地,可能是後人增建的機槍陣地,

目前各放置一尊仿製的前膛鑄鐵砲(見下圖)。

其中一支砲身銘文『光緒二年奉憲鑄造』,

乃仿製目前放置於和平島海濱公園之古砲。

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北砲台區,也是一處錯誤示範的古蹟。

更好笑的是,真的古砲都被移出古蹟,放到公園去,

而古蹟卻是處處陳列的錯誤的仿製砲。

本篇最後要提一下,在83年9月28日成立的基隆市駱駝志工協會,

該協會戮力推展基隆市的文化列車活動專案,

培訓了不少基隆的『古蹟導覽解說員』。我基隆砲台系列的文章,

很多的資料都來自於他們的網站。

基隆砲台系列,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第二篇介紹,

就到此結束,後面有更精彩的介紹。敬請期待^_^

 

 

本文章資料來源:

海門天險  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

 

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如何去:

【自行開車】

下中山高基隆端,接中正高架道路至市政府,右轉信二路。

在壽山路左轉沿著山路上山,經中正公園會遇到岔路,

路口有指標左轉前行即可到達海門天險。


 【大眾運輸】

搭基市公車101、103於海門天險站,下車後再沿著海門天險石匾,

步行順著階梯而上。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Billy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