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12 14:55:45| 人氣5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形式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台灣朋友問我是否習慣台灣的生活時,我一定會說我喜歡生活在這裡。如果對方還追問我喜歡什麼,我就跟對方說朋友啊、食物啊、早餐店啊……等等。

我跟大部分不熟悉的台灣朋友的對話大概到此為止。

不過有些朋友追問:「真的嗎?台灣還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啊妳不覺得嗎?妳也應該有不喜歡的部分吧?」。我通常對這個問題不會直接回答,基本上只會跟對方說:「我覺得相對日本社會生活在台灣還是比較輕鬆愉快住在台灣很好啊」。

這種回答是我官方的版本,那麼實際上呢?

也許有在跟原生社會差異很大的地方居住過的朋友可體會,不管自己多麼討厭原生社會的某些部分,又對現在居住的地方的評價多麼高,當地人和自己之間,還是會有價值觀的落差。有些差異讓我欣賞,也很想要向當地人學習,但有些差異卻讓我無法忍受到只要稍微提到那件事,我瞬間可以暴怒不斷地罵人(這種非常激烈的憤怒是,自己當本國人的時候沒有經歷過的)。我覺得,這是所有離開原生社會的人無法避免的問題吧。

比如說,我只要接觸台灣的報紙或新聞節目(破報除外),大概五分鐘的時間內可以暴怒。為了避免自己和週遭人的心情不好,我每天非常小心地、想盡辦法避免接觸它(例外就是,在那個場合有了更要避免接觸的人或物時,我很樂意、專心地看電視)。我花了相當大的力氣將它排除在我視野之外。所以當朋友問我「我不喜歡台灣的哪個部分?」時,我當然不要提到它啊。

還有,我也害怕我不小心跟台灣知識份子提到台灣媒體時,聽到他們對台灣媒體/台灣社會的形式化的批評,這種形式化的批評也會讓我憤怒。

怎麼說呢?

這種形式化的批評,字面上是在批評或憂國,但是,這種形式化的批評使我完全感覺不到他們對它的憤怒,他們在其言語之外的訊息告訴我:「其實我們已經習慣了它也習慣了用那種詞彙、句子批評它」,對我來說,這種批評聽到「今天天氣很好」或「你吃飯了嗎?」一樣。

那麼,萬一我跟其他人忍不住訴說我對它多麼憤怒,場面就變得尷尬了,因為我的說話形式不符合他們政治正確的形式,無法傳達出我正在說的是「今天天氣很好」或「你吃飯了嗎?」。這樣讓他人認定為我是「沒有辦法理性地討論社會問題」、「只是發洩情緒」的人。

當然類似的事情在我原生社會也常發生。我想,外國朋友來日本聽到日本知識分子批評某個社會現象時,其論述很有可能使他們會覺得好笑到極點。但是,我在那裡生活的時間比台灣久很多,所以一方面我比較知道如何避免遇到令人暴怒的事物,一方面我也跟台灣知識份子一樣,已經對自己社會的批判形式麻痺了,聽了太習慣了,雖然聽到或自己使用時覺得相當陳腐,但不想跟對方認真討論的時候聽到它也不會特別憤怒。

所以,請大家了解的是,我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痛罵台灣媒體或批評台灣知識份子,我要說的是,我們成為了外國人(異己)之後,可能無法習慣當地知識分子的批判形式,而且當地多數人的形式化批判,使異己感到孤立無援。

 

貓對我說話很直接,牠絕對不會操作政治正確的表達方式,所以了解牠的話比較容易。


台長: 雪子
人氣(5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異己】 |
此分類下一篇:我的敵人叫「正義」
此分類上一篇:你我區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