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3 11:16:08| 人氣1,143|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血跡-《麥當勞成功傳奇》讀後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這篇論文,我不得不再意識到「普遍」與「特殊」的問題。這篇論文討論麥當勞在台北的消費情形前,花好幾頁介紹台灣戰後歷史和認同的轉變,我當初有點詭異,覺得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解釋,不過後來覺得,不管台灣或其他地區,如果沒有這樣的解釋,我們 無法了解該地區的社會脈絡,但是,我們讀西方人著作時,往往忽視其「特殊」的社會脈絡,視為它描寫「普遍」的現象。

  下課後我跟幾個同學討論對這本書的想法,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同學對台灣的部分很不滿意,而我對日本的部分不滿意。

  雖然這篇論文主要探討麥當勞在台北的消費情形,而且檳榔跟麥當勞並列討論確實有點勉強,但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對檳榔的消費情形的解釋。我第一次來台北的是一九九四年十二月,走路時發現路上有很多「血跡」就嚇了一跳,以為原來台北治安這麼的不好,常常發生犯罪,或者流行肺結核。後來認識有一位書店的老闆,他勸我試吃檳榔,才知道路上的「血跡」是吃檳榔的人吐的口水。

  讀這篇論文後,我好像可以確認,中文系畢業的文青老闆當時為什麼嚼檳榔、喝酒喝到在路上嘔吐,要表現出豪邁「男子漢」的樣子,這應該跟當時的台灣
社會情形和他的政治取向有密切的關係。

  關於田野調查部分,我在日本比較不敢在麥當勞吃漢堡,雖然店內設計和菜單跟台北差不多,不過麥當勞在日本社會和台灣社會的意義不一樣,現在日本的麥當勞似乎是初中、高中生的天地,不太適合成年女性一個人在那裡吃漢堡。

  我感受到在台灣跟日本麥當勞或肯德基等快餐店象徵的意義的差異是,一九九八年來台北學中文的時候。當時我有幾個大學生的朋友,他們當時跟我學日語初級會話,他們每次上課時幫我買我所喜愛的木瓜牛奶,下課後偶而帶我去吃小吃。有一次有一個學生要請客,他帶我去的是肯德基。他的選擇讓我困惑,心裡想:「為什麼他特別請客,還要帶我去在日本也到處都有的肯德基?我難得來台灣當然儘量想要吃台灣特有的食物,路邊攤的小吃比麥當勞或肯德基有特色,也比較好吃」。後來看到他開心的樣子發現,在台灣肯德基等快餐店象徵的意義跟日本不一樣(當然隨著時間其意義也會轉變)。我了解這點之後,很樂意地跟台灣朋友一起去這些快餐店。

  另外,這篇論文提到對當地居民來說麥當勞是公共空間,就跟公園或圖書館一樣。我有了台灣朋友之後,他們教我如果在外面想要去洗手間,就可以去麥當勞-不管我們在那裡有不買漢堡-到現在不買漢堡直接去洗手間的行為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不過就如他所說的那樣,大家認為麥當勞是公共空間的話,以後就不用覺得不好意思。

  結論部分也有意思,特別是檳榔和麥當勞都象徵本土文化這部分。我認為,我在台灣唸書的很大的好處之一就是,透過與台灣朋友的互動,能進一步了解台灣人對美國或日本文化的重新詮釋和挪用。不過就如日本的麥當勞一樣,隨著社會的改變,麥當勞對台灣人的意義也會改變,所以我希望有機會想要了解麥當勞在台灣具有的意義的變化。

台長: 雪子
人氣(1,143)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台北、新北】公共空間 |
此分類下一篇:發現西門町(一) 印地安表演

阿潑
ㄟ,我第一次去東京時,很常一個人去吃麥當勞耶。因為不懂日文,麥當勞是很熟悉也方便的吃飯地。而且,我會一個人在那邊讀書。哈。

麥當勞對台灣學生來說,也是很重要的k書地喔。
2006-06-23 13:04:18
雪子
阿潑桑:

  哈哈,其實還好啦,還是要看哪裡的麥當勞,像東京中央線國立車站南口前面的麥當勞氣氛就很不一樣,平日白天在那裡看到的是帶小朋友的中產階級婦女(她們的氣氛是,她們會打開英文繪本跟小孩一起唸...的感覺,嗯,不太會說明),不過我家附近的麥當勞就學生居多,我就不好意思坐下來。
  我人生第一次進麥當勞是初中二年級,跟同學坐公車去高崎市看電影,中午到麥當勞點起士漢堡。點起士漢堡有原因,我對外來語有恐懼感深怕講錯,怕被店員發現我是鄉下人,因此選了最簡單的。
  到現在,不管在日本或台北,我還是點它。不過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去買當勞也不會有那種「歡樂」的感覺。
  就台北的麥當勞,我蠻喜歡仁愛路跟忠孝東路中間新生南路邊的麥當勞,我有一次去點菜,那裡的有一個女性店員很親切,她不像其他麥當勞的店員-她完全不像機器人。坐在二樓的客人有中年男人、小孩、阿媽級的女生等等,因為有各種人在,所以外國熟女一個人進去坐下來也不會覺得不自在,不過不曉得,也許只有我沒有發現我很不適合坐在那個空間。當外國人真麻煩,有時候那個空間明明不歡迎我,但我都不曉得,但有時候覺得當外國人也好,外國人可以丟臉,可以失敗,可以誤會(雖然當下超級超級難過)。
  另外,我覺得日本的吉野家空間比較有明顯的「性別」,比麥當勞門檻還高。
2006-06-23 14:11:58
清華
日本的餐廳好像隔離性格比較強喔!台灣其實比較沒這種困擾,尤其以跨國餐廳來說,台灣比較沒有「只有某些年齡層才會去」的印象,不過也要看地區而定。我是覺得麥當勞或是肯德基這樣的速食餐飲,雖然有很多學生會去,但是如果是上班族去那邊並不會覺得奇怪或是被排斥,也會有很多老年人或是年紀較大的人去。倒是很有趣的一點,還是有很多長輩是不吃這種速食餐飲的,我朋友的爸媽他們就不吃麥當勞也不吃披薩也不吃炸雞,所以雖然麥當勞美其名說是要在地化,可是我覺得在「口味」上,還是無法突破某些障礙。這樣講會不會太籠統的...不過這是我的觀察啦:p
2006-06-28 00:27:48
雪子
清華桑:
謝謝妳留言給我。

>倒是很有趣的一點,還是有很多長輩是不吃這種速食餐飲的,我朋友的爸媽他們就不吃麥當勞也不吃披薩也不吃炸雞,所以雖然麥當勞美其名說是要在地化,可是我覺得在「口味」上,還是無法突破某些障礙。

喔喔,我都沒有仔細觀察過店內的人點了什麼東西,我下次進麥當勞的時候,注意一下其他人點什麼,謝謝妳跟我分享妳的觀察,妳的「發現」很有趣。
2006-06-28 15:33:21
Sprache
麥當勞的東西雖不怎麼好吃,但是我們可以預期它的產品的品質,曉得在不同國家的分店裡所吃到的漢堡差別不會太大。因此,麥當勞常常成為吃不慣外國食物的觀光客的留連地點。
麥當勞在各國所代表的意義其實也是有發展變化的。譬如麥當勞作為第一個引入台灣的速食店,是在台灣經濟開始成長、急欲在生活中展現西方化的時候。那時的麥當勞對台灣人(平民生活)來說,其實有一種高級的象徵,也正因為如此,去麥當勞消費的人可以很快被訓練成那種自助式點餐、收餐盤的「免費服務生」。現在,星巴克、怡客這類的店取代了麥當勞的象徵地位。所以追求象徵意義的顧客就開始分流。
2006-09-12 15:41:2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