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12 13:59:23| 人氣1,301| 回應2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尋求alternative 完成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雪子已經把這篇報告交出去了,現在只能乖乖等老師的評語出來。

*************

Iris Macfarlane、Alan Macfarlane,2005年,《綠色黃金 茶葉的故事》,商周出版。

我想,讀《綠色黃金 茶葉的故事》,不僅能了解茶葉的歷史,也會給我們再檢討日常生活中視為理所當然的觀點的機會。

我本來很樂觀地以為,「越境」、「移動」會給我全新的觀點,尋求alternative會給我批判主流價值觀的機會,但是讀這本書後深刻意識到,之前我對「越境」、「移動」或「alternative」過於期待。當我真正「越境」、「移動」在台灣開始唸書後發現,我們不管到哪裡還是逃不了「普遍」(「西方人的觀點」和「英文」),尋求「alternative 」是一個很可笑的行為,當我拼命尋求「alternative」的同時,反而不知不覺之中更強調「普遍」的存在,最近甚至覺得「alternative」和「普遍」這二元對立根本無法成立,我應該解構其二元對立,承認有的只有「普遍」。「alternative」也是一種「特殊」,「普遍」為了證明其正當性,需要發現「特殊」。我們要發現「alternative」,一定要依據「普遍」。我跟台灣學生只能透過學會「西方人的觀點」才能彼此了解、溝通,地理位置、種族、歷史關係等等因素都是次要的,幫助不大。

讀了《綠色黃金》和『甘さと権力』,讀起來語言上沒有很大的問題,而且讀得「很順」。不過我認為這「讀得很順」隱含了有些問題。

比如說,被視為具有普遍價值的作品,如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把它放在不同社會脈絡裡,其意義會完全不一樣,他曾經批評過中東地區的人「誤讀 」他作品。也就是說,第三世界國族主義者往往以為薩依德是反美、反歐,並替第三世界國家講話,其實薩依德批判的是西方人的東方主義式的觀點、思考模式,非西方人讀薩依德作品時必須要注意,因為非西方人也已經內化類似的觀點(如日本人觀看其他亞洲地區人民、台灣人觀看東南亞人民時往往會以東方主義式的觀點去觀看對方),因此非西方人也根本逃不了檢討自己。

那麼,在台灣唸書的日本人 讀了《綠色黃金》讀得很順代表什麼?我是否有誤讀的可能性?為什麼由西方人來談中國或日本就很容易接受?為什麼西方人認識岡倉天心、榮西禪師,我就很高興?我為什麼那麼地渴望西方人對日本文化的肯定?另外,我很好奇的是,如果非西方人寫茶的世界史,我會不會讀得那麼的順?(其實我們準備報告的那一天晚上查到介紹茶的歷史的大陸網站 ,我讀得並不很順,甚至很懷疑地態度去看它。)

或許,我在日本讀《綠色黃金》日文版不會產生以上的疑問或困惑,地理位置的移動在某種程度成功地促使我進一步思考也不一定。

另外,我在報告時也稍微提到威爾斯‧威廉斯和約翰‧桑納爾的觀點;

威爾斯‧威廉斯《中國總論》:茶的影響是在眾多的偶發事件中不能忽略的。
中國人家居式、安靜的生活和習慣要歸功於他們持續地飲用這種飲料,因為這種他們輕啜(ㄔㄨㄛ)的淡茶使他們用所有的時間選擇待在茶桌旁。若他們的習慣是啜飲威士忌,那麼悲慘、貧窮、爭吵和疾病就會取代節儉、安靜和勤奮。中國人一般常見的節約是因為茶而不是其他的原因...。假如有人路過北京、廣東或大阪的街頭,看到這些城市裡,茶館與茶園喧鬧歡樂氣氛下的勞工和閒著沒事做的人,就會質疑茶的價值,質疑茶作為一種調和劑和滿足人們慾望及熱情的價值,茶必須被當成是一種人們為了滿足某些渴望而喝的飲料(p138)。

約翰‧桑納爾《茶的普遍用途:特性與效用》
中國人的民族性之所以如此溫和,社會井然有序,我們探究是否這樣的溫文儒(ㄖㄨ)雅與訓良個性有關係,是不是想太多了呢?(p139)

以上兩個人的文章反映了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想像,也就是說,「西方=動態」、「東方=靜態」式的想法,如作者所說的「英國人=具侵略性、好戰」、「東方=溫和、不善變(p138)」,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模式到現在還有,甚至非西方人也已經內化如此的觀點。比如說,在日本喜歡去亞洲旅遊的backpacker(尋求alternative的人)常會強調亞洲人民的「活力」。當backpacker強調亞洲人民有「活力」,反而暗示我們的既有觀念(如「亞洲=呆滯」)。

我很在意的並不是作者本身的史觀或對資料的看法是否洽當,我一直在意的是,為什麼我跟台灣學生能把他的觀點視為理所當然這一點。

我承認在這世界(至少學術界是如此吧)alternative的事物根本不存在後該怎麼辦才好?酒井直樹在<文明差異與批評:論全球化與文化國族主義的共謀關係 >一文中寫道:

在全球化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之中,英語帝國主義可算是最清晰可見的問題之一。大家都認為英語的大量使用,會令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落入由美國主導的溝通中心之中。本文卻指出以堅守國族語言與文化作為抵抗英語帝國的手段,從根本上就是誤導性的。(略)因此翻譯是本文處理批評問題、研究政治抗爭與文化協商的焦點和重心。

我已經不覺得翻譯能動搖「普遍」、「主流」價值觀,相反的,翻譯促使進一步擴大「普遍」、「主流」價值觀的機率更高,但也還不甘心完全放棄令我們反省的alternative價值觀的存在,也希望跟他人分享它。

週末邊再讀岩渕《Transnational Japan》,邊思考這次準備報告的過程感到焦慮的原因。我想,雖然我已經反省過我原來對亞洲的觀點-就如岩渕所說的,不認為亞洲人民活在同一個時代裡-,但是,我還是跟其他日本人一樣沒辦法完全放棄一種既有觀念,也就是說,亞洲只能透過日本才能接觸「西方」,或者日本還沒吸收到的「西方」在亞洲不可能存在,因此根本沒有想到或不想承認亞洲也跟日本一樣各自直接吸收「西方」。

抱持這樣的觀念的日本人到現在到處都有,最近印象比較深刻的經驗是,長年從事社運和日中有好運動,現在推動日中友好的民間團體擔任代表理事的日本女性聽到我要去台灣研究性別議題時,她說「台灣女性地位比日本低吧?」。她先生是有名的中國近代史學者,她本身也長期從事中國研究和中日友好活動,她們是很典型的「有良心的左派知識份子」,她那一句話表明,即使具有批判精神的中國專家,但還是擺脫不了岩渕在該書提到的思考模式。

我因想拒絕那種以關懷式眼光觀看亞洲的日本學術界氣氛而選擇來台灣唸書(更不用說我跟右派格格不入吧,雖然有人因我表明喜歡台灣而把我當作右派分子...),但後來還是意識到我已經深深地內化上述的思考模式。比如說,跟台灣學生一起讀《綠色黃金 茶葉的故事》,讀到英國人描寫的中國或日本的飲茶歷史,或者研究人類學的台灣同學提到美國人類學者的日本研究說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如何如何的時候,理性上知道每個人都有詮釋權,有權以西方人的觀點詮釋中國或日本,我不反對,但心理上還是難免會有「要討論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為什麼不看日本人寫的論文?為什麼我們西方人要等西方人幫我們分析才可以彼此了解?」的感受。

我在台灣讀了《綠色黃金 茶葉的故事》,這個經驗讓我再思考「普遍」與「特殊」的二元對立,以及「日本」與「亞洲」的關係,雖然這個過程蠻痛苦,但我很感謝有中文版,如果我看英文版的話,查完辭典就累死,根本沒有力氣進一步思考...。

最後我要強調,我並不認為非西方人必須要展現alternative,我同意酒井直樹的看法,不認同為了突顯台灣性不讓發言者說中文而強迫他說台語的做法等,認為強迫native作出alternative的表現會有反效果,如果一直強調自己的台灣性(或日本性),即使那個人受到西方世界的肯定也永遠脫離不了「那個人具有特殊性」的標籤,根本無法推翻既有觀念。

<參考>
表千家 http://www.omotesenke.com/index.html
裏千家http://www.urasenke.or.jp/texte/index.html

* 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在明治時代由西方人「發現」的,因此看以上網站也有可能找不到另類的茶葉歷史,只供參考。

台長: 雪子
人氣(1,301) | 回應(2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異己】 |
此分類下一篇:再讀《Transnational Japan》
此分類上一篇:雪子沒力了。

Sprache
我到德國唸書時,碰到來自亞洲各國的留學生,發現一件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些不同國家的亞洲人幾乎不甚了解其他亞洲國家,他們對西方的了解反倒多於對其鄰國、甚至自己國家的了解。這個現象突顯出:亞洲各國在追求西化的過程中,對自己及鄰國反而越來越無知。這種無知又奠基於「沒有興趣」。也就是說,很多亞洲人沒有興趣去深入了解自己與鄰國的事情,除非...除非西方人對它產生興趣。任何一個亞洲人只要還是這種心態,那麼就算其所謂的「自我認識」也只不過是「透過異己之眼來看異己」,而不是用自己的眼睛來看自己與異己。當然,也許自己張開眼睛看到的結果有可能跟別人所看到的一模一樣,但是「親眼去看」與「盲目跟從」就是有差別,更何況有文化上的差異肯定就會讓人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2006-09-09 15:33:06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分享,去年來台灣發現「我到不了台灣」、「我跟台灣學生只能透過西方才能溝通」時受到很大的衝擊,感覺被台灣的學術體制否定掉我這幾年來的努力(學中文、看在台灣發行的書等),一陣子處於嚴重的憤怒(文化衝擊)狀態。這不能怪台灣的學術體制,那一次的文化衝擊狀態應該是我對國民國家的錯誤的想像引發的,我來台灣唸書之前很天真的以為每一個國家都是跟日本學術界差不多,如用母語授課、重視閱讀自己國家學者寫的論文、重視國內學術界的動向、重視自己體制內培養的人才(土博士地位比較高)、重視翻譯等等。我沒有企圖說日本學術體制比較好,它流動性很低、排他性很高,跟台灣比較起來跨領域就很難,它有很多待改善的問題。我只知道日本跟台灣的體制,所以不曉得其他國家制度如何,聽說,日本學術體制跟德國比較像,不曉得是否真的。
2006-09-10 13:43:37
hayashi
反覆地看了妳關於這方面的幾篇文章,妳講的東西對我而言很難,因為那些理論和書我都沒看過,還在試圖了解妳的文章內容。

所以很粗淺且不成形的想法妳就姑妄聽之(沒有什麼理論在背後支持就是了),而且我還在繼續思考中:

怎麼說呢?我不會希望自己被歸類,不管是主流或非主流,歸到哪一類都會覺得不對勁,我也不會想歸類別人(左派、右派、主流、非主流等等),因為這樣的歸類很多時候只是自己的誤解,人是有很多面向的。

我不是說妳有這樣的意思喔,也不是說妳寫的不清楚喔。是因為我對文字的理解力不佳,相關的預備知識嚴重不足(接近於零)。看久了似乎慢慢了解妳的想法的脈絡,但老實說,我還是看不太懂,還在試圖了解妳的意思是什麼,見面時再請教了。
2006-09-17 08:10:50
雪子
hayashi桑:

我想我的狀況比較特殊,所以遇到的問題有可能跟去歐美留學的學生不太一樣,我再想如何說明才好,改天再討論。
2006-09-17 19:39:27
Sprache
不好意思,我都是跳來跳去看雪子桑的文章,有時會忘了或找不到自己曾看過的文章在哪裡。

> 聽說,日本學術體制跟德國比較像,不曉得是否真的。

我對日本的學術體制了解不多,在網路上隨便逛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所以不太確定雪子桑聽到的是否屬實。

德國大學的教授以講座教授權力最大,在系裡只要他說沒問題,大概就真的沒問題。通常一個系裡面只有設幾個講座教授的職位,另外也會有一些正教授的職位,但是在階級上就是遜一點,譬如沒有專屬的秘書。至於講師的部分,可參考我部落格裡的「講師作為學術之志業」。
2006-09-21 04:11:01
雪子
Sprache桑:

謝謝你的介紹!
日本的博士班制度跟台灣很不一樣,在日本考上博士班就自動成為博士候選人,修課的壓力沒有台灣那麼大,進入博士班就可以開始自己的研究.我覺得台灣的制度也有好處,不過看到其他學生在一學期修好幾門不同領域的課(而且部分是以前沒有修過的領域喔),而且每一堂課要看的英文文獻的量驚人,不禁覺得台灣的學生都是天才啊!
2006-09-21 14:39:56
雪子
Sprache桑:

對了,我朋友暑假去歐洲,她說她好喜歡柏林,另外一個朋友也想要去德國唸書,最近對德國有興趣的台灣朋友越來越多了.
2006-09-21 14:42:45
Sprache
雪子桑:

請問日本博士班會要求修課嗎?有限定博士生名額嗎?外國人想念博士班的話,是跟日本人一起考試、還是分開考試?

在德國大學,申請博士班是不用考試的,主要採申請審查制。審查的部分是看碩士成績,達到一定標準才能就讀;另外就是要先找到指導教授,取得其指導承諾書。一旦註冊了博士,就是博士候選人,也就是說可以開始直接寫博士論文。不過,有些比較保守一點的大學會要求博士生修課。

另外,雪子桑不需要被台灣研究所上課時的假象嚇倒!文章看得再多,沒有真正吸收進去、只會鸚鵡學舌的話,要用也用不上。更何況還有人是看不懂文章裝懂。不過,個人認為,能夠趁年輕多修一些奇奇怪怪的課,不論成績好壞、理不理解,至少能增廣見聞,說不定日後還能觸類旁通而拓展專業領域。
2006-09-22 03:15:01
雪子
Sprache 桑:
>請問日本博士班會要求修課嗎?有限定博士生名額嗎?外國人想念博士班的話,是跟日本人一起考試、還是分開考試?

嗯,我不知道博士班有沒有分開考試,內蒙古來的同學曾經跟我說,碩士畢業後換學校就很難,要換學校的話,得再從選讀生開始,在唸碩士。實際上我不曉得留日學生的真正的狀況,不過就如外語大,最近幾年來每年(?)增加新的課程,收留的博士生越來越多,真莫名其妙。

>在德國大學,申請博士班是不用考試的,主要採申請審查制。審查的部分是看碩士成績,達到一定標準才能就讀;另外就是要先找到指導教授,取得其指導承諾書。一旦註冊了博士,就是博士候選人,也就是說可以開始直接寫博士論文。

喔喔,好好喔!我知道台灣的制度也有好處,多聽課,大量閱讀文獻是很重要的,不過就如我這學期要修現象學與空間課,我第一次學現象學、海德格的思想,現在很擔心我能不能消化這門課的內容,因此沒有心情修其他不同領域的課,可是在台灣,還不是博士候選人的學生一學期只修一門課的話,大家會覺得這個學生不夠用功...。

>另外,雪子桑不需要被台灣研究所上課時的假象嚇倒!文章看得再多,沒有真正吸收進去、只會鸚鵡學舌的話,要用也用不上。更何況還有人是看不懂文章裝懂。

嗯嗯,以前我看到其他學生修很多課,就感到焦慮,不過現在告訴自己,這學期要好好學海德格,這樣就好,焦急也沒有用。

>不過,個人認為,能夠趁年輕多修一些奇奇怪怪的課,不論成績好壞、理不理解,至少能增廣見聞,說不定日後還能觸類旁通而拓展專業領域。

嗯嗯,而且多聽課會認識又聰明又可愛的學弟妹,這會讓我開心。
2006-09-22 20:36:07
Sprache
雪子桑,

我基本上受現象學的影響頗大,所以我觀察東西時喜歡先擱置一下流行的解釋理論,「回到事物現象本身」;至於能做到什麼程度,則見仁見智。我對於「五年級懷舊潮」一事也是如此觀察。我看到在這個潮流背後其實有好幾條線在運作,而且我所接觸到的五年級生也很少有此傾向,所以實在不敢倉卒茍同那樣有點摡括整個世代的論點。當然,現在論斷結論還嫌太早,我還得研究一點別人的論點再來說話。
2006-09-23 01:38:51
雪子
Sprache桑:

>「回到事物現象本身」

最近常常覺得,對我來說,「回到事物現象本身」真的很難。比如說,我看到杯子時只會想到它是裝水拿來喝的,我的生命經驗限制我思考它的另類使用方法,這等於是說,我從來沒有認真看過那個杯子,只是照著生活習慣使用它部分功能而已。空間或物的設計和我生命經驗限制我思考,我在絕大部分的時候處於停止思考狀態。不過因為很難做到,所以要努力「回到事物現象本身」。
最近看《發條鳥年代紀》,覺得如下的一句印象深刻,這是不是跟「回到事物現象本身」呢?

「那麼,我想你還是先訓練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東西比較好,直到你清楚地瞭解什麼為止。不可以害怕花時間喏。好好地花很多時間,在某種意義上是形式最洗鍊的復仇喔。」(《發條鳥年代紀》中文版第二二一頁)

我很期待這學期跟老師和同學一起讀《存在與時間》,我沒辦法一個人閱讀原典(上課時要看的是英文版,我要看日文版),得靠集體的力量才能讀得下去。
2006-09-23 09:13:56
Sprache
海德格的現象學跟他老師胡塞爾有個地方不同,那就是:如果海德格要描述杯子的現象,他也會說「它是拿來裝水喝的容器」;胡塞爾反倒要先說「有個圓柱體,它是白色,...」。不過海德格的這種現象學描述也不是亂用的,他也是花了一段時間照著胡塞爾的方式去練習之後,才出現的。

> (上課時要看的是英文版,我要看日文版)

不知雪子桑手中的《存在與時間》的日文翻譯是何時出版的?日本除了這個日譯本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版本的譯本?

(P.S. 個人認為海德格這本書的書名中文翻譯成「存有與時間」比較佳,因為中文裡「存在」一詞的詞義比較接近英文裡的existence,而非英文裡的being。中國那邊把being翻譯成「存在」,之後為了做區分卻又把existence翻譯成「生存」;我只能說,中國人他們所理解的中文跟我所理解的中文實在是有差別。不過因為目前台灣能找到的中譯本是中國來的譯本,所以說不定有些人在看了之後,會一直誤用existence的意思來理解being。)

> 得靠集體的力量才能讀得下去。

請問雪子桑在日本唸書時,學生組織讀書會唸書的風氣盛不盛?進行的方式如何?
2006-09-23 14:32:57
雪子
Sprache桑:

>海德格的現象學跟他老師胡塞爾有個地方不同,

我完全是個初學者,所以現在很緊張,剛剛去圖書館借了木田元《現象學》(寫給一般人看的入門書),開始翻一翻(不能一直看跟上課無關的書爆笑...),希望它對我有幫助。

>不知雪子桑手中的《存在與時間》的日文翻譯是何時出版的?日本除了這個日譯本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版本的譯本?

我在amazon找到的是三種版本,我沒有像很多,買了細谷貞雄的翻譯本。

細谷貞雄訳(1994)『存在と時間』(上)(下)
http://www.amazon.co.jp/gp/product/4480081372/sr=1-1/qid=1158993851/ref=sr_1_1/503-5939562-6868725?ie=UTF8&s=books

桑木務訳(1960)『存在と時間』上中下 岩波文庫
http://www.amazon.co.jp/gp/product/4003365119/sr=1-6/qid=1158993851/ref=sr_1_6/503-5939562-6868725?ie=UTF8&s=books

渡辺二郎、原佑訳(2003)『存在と時間』(1)(2)(3)
http://www.amazon.co.jp/gp/product/4121600517/sr=1-4/qid=1158993851/ref=sr_1_4/503-5939562-6868725?ie=UTF8&s=books

>個人認為海德格這本書的書名中文翻譯成「存有與時間」比較佳,

嗯嗯,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也使用「存有」,現在邊看他導論邊跟木田入門書對照,光對照重要詞彙也很花時間...。
2006-09-23 15:02:57
雪子
Sprache桑:

>請問雪子桑在日本唸書時,學生組織讀書會唸書的風氣盛不盛?進行的方式如何?

聽說我們研究所的讀書會沒有以前盛行,但我的同學能力很強,他是原來唸哲學的,暑假他帶我們讀《資本論》第一卷,我很感謝他有耐心帶我們閱讀(搞不好你認識我同學喔,因為圈子很小),我現在需要跟大家一起精讀的時間。
2006-09-23 15:47:42
Sprache
雪子桑,

> 我在amazon找到的是三種版本,我沒有像很多,買了細谷貞雄的翻譯本。

真不簡單,日本除了寺島實仁的翻譯之外,又出了三種譯本!一個重要的哲學經典的翻譯,往往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經過幾個版本日益求精,才能達到比較可接受的翻譯品質。看日本《存有與時間》的翻譯已經能做到此地步,由衷佩服。這本書我還無法全部掌握,不過每次拿來慢慢唸,還是有感覺到在理解上有些許的進步。

> 我的同學能力很強,他是原來唸哲學的...(搞不好你認識我同學喔,因為圈子很小)

雖然圈子很小,不過我這個人比較怪,在台灣唸書期間特別不喜歡學長學弟制,所以除了自己那屆及前後一兩屆入學的碩博士生之外,幾乎不會去主動認識其他屆的人,以避免被其冠上「學長」或「學弟」的稱號。更何況碩士畢業迄今已八年,人事已非,除非他有積極在哲學圈發表文章,不然我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
2006-09-23 17:26:55
雪子
Sprache桑:

>這本書我還無法全部掌握,不過每次拿來慢慢唸,還是有感覺到在理解上有些許的進步。

我們今天要看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第一章導論,看了它和木田元的海德格入門書...嗯...腦袋還很混亂,我快要哭出來了!望上這堂課後我也會有進步(泣)。
2006-09-25 10:06:20
Sprache
一般人首次唸海德格所碰到的問題,就是搞不懂他的論述系統。這基本上是因為它跟大家所習慣的理解範疇不太一樣。倘若是以「主體/客體」二分的思考方式去閱讀,就會搞不清楚他用那麼多其奇怪怪的術語的用意所在。

陳榮華的那本書是新出的,我只有看過他更早之前出版的《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但不知道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下次我回台灣會去把它買來看看。不過有趣的是,雖然我當時有看過他的書,迄今對海德格的理解卻幾乎都不是從他那裡來的;而且我跟他那時的解讀方式也不太一樣。既然妳們是要讀他的新書,而我也沒看過,顯然是愛莫能助了。也許雪子桑可以翻閱一些短一點的、介紹海德格的中文二手資料(問問妳同學有沒有什麼書可推薦),或許可以有點幫助。
2006-09-25 16:37:04
雪子
Sprache桑
陳榮華老師會用中國哲學的概念解釋海得格的思想,或者舉用中國歷史當作例子,這讓我更難懂(大哭)。希望以後可以跟你分享我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以及跟同學討論的內容。我會加油的!
2006-09-25 20:36:55
Sprache
雪子桑,

加油!要了解一種異文化就已經很難的,更何況還要了解這個異文化所理解的第三個文化?!或許只要把陳榮華解釋的海德格當作一種詮釋,而不一定是正確的解釋,就比較不會有這麼大的挫折感了。

P.S. 倘若雪子桑在閱讀時,有把海德格術語的中譯名跟日譯名做個對照表的話,可否給我一份。因為我對日本的翻譯方式也有興趣去看看。
2006-09-26 04:31:22
雪子
Sprache桑

>有把海德格術語的中譯名跟日譯名做個對照表的話,可否給我一份。

昨天我整理得很少(臉紅),不過我以後一定要邊讀課本邊整理對照表,否則跟不上上課(泣),希望這學期結束時完成有用的對照表。

參考:
此有→現存在
存有→存在
存有者→存在者
被探索者→問われるもの
被研究者→問いかけられているもの
探索欲得知者→問いただされている事柄
本體論→存在論
關心存有→気がかり
2006-09-26 14:25:44
Sprache
雪子桑,

謝謝!期待妳完成這個對照表,這樣我也可以偷偷學一點。

另外,想不到陳榮華還將Ontologie翻譯成「本體論」、而非「存有論」。請問他真的是這麼翻譯嗎?若是的話,這可有趣了。想再看看他會怎麼翻譯其他的術語。
2006-09-27 03:34:18
雪子
Sprache 桑:
那應該是把我同學講的話紀錄下來,明天確認陳榮華的翻譯後再向你報告。
2006-09-27 21:42:1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