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23 00:00:00| 人氣39,5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安靜也是力量 《親子好文分享》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所有人格特質裡,「內向」大概被貼上最多的標籤,父母如果形容孩子「內向」,指的多半是不擅交際、害羞、無法交新朋友等負面的意思。在一個只要求成績和表現的社會裡,「外向」受到歡迎,「內向」卻是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特質。

就看「害羞」這兩個字傳達的意象吧,「害」本身就不好了,「羞」上半部是「差」的一半,下面是「丑」,什麼意思?難道「害羞的人格」就是「差勁的小丑」?

近代心理學裡,「內向」的理論可上推到榮格,但這幾十年卻有負面化的趨勢,許多專書都在教人如何「遠離內向」,但1997年開始有研究為「內向」翻案。有人就主張,現代的社會充滿行動、要求動作,就好像電視新聞一定要有畫面那樣,把每個人的生活都填得滿滿的,卻失去了內省和向內觀照的特質。父母受到時代潮流影響,也用許多活動把孩子的生命填滿,卻讓他們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格面向。譬如,父母們會互相讚美孩子「成績好」,卻不會覺得「會思考」是值得讚美的事。

心理學家蘇珊‧凱恩的新書《安靜:在停不了話語的世界裡內向的力量》,則使用「高度敏感者」來取代「內向」的定義,根據她的研究,「高度敏感型」(highly sensitive persons)的人屬深思型、喜歡做事慢慢來、敏覺外在刺激、較多情緒反應、需要獨處的時間。以前我們提到「內向」,總偏重在這群人的社交能力,卻忽略了內在的特質,或許,這也是從家庭、學校、媒體到社會,總是一片吵雜聒聒噪噪的原因。

心理學的研究其實早就提到,「內向」並不等同於「害羞」,凱恩發現,即使「高度敏感者」裡也有30%屬社交活躍者。「害羞」的孩子是畏於向外界表達自己的聲音,但「內向」的孩子卻擁有自己的心靈空間,他們通常也較能夠維持專注力,是這個過度表相、只注重表面成績的社會所真正需要的。

成長的過程裡,許多「內向」的孩子一直遭到誤導,認為自己這樣子是有問題的,是不對的,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安靜」的力量其實跟「行動」比較起來毫不遜色。

或許,給你自己、給你的孩子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吧,「內向」或「外向」這種簡單的分類,已經不足以形容人格特質了。在「緩慢教育」變成一個教育的新觀念後,我們應該想想,如何讓孩子和你自己,也能培養出「內向的力量」。


所有人格特質裡,「內向」大概被貼上最多的標籤,父母如果形容孩子「內向」,指的多半是不擅交際、害羞、無法交新朋友等負面的意思。在一個只要求成績和表現的社會裡,「外向」受到歡迎,「內向」卻是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特質。

就看「害羞」這兩個字傳達的意象吧,「害」本身就不好了,「羞」上半部是「差」的一半,下面是「丑」,什麼意思?難道「害羞的人格」就是「差勁的小丑」?

近代心理學裡,「內向」的理論可上推到榮格,但這幾十年卻有負面化的趨勢,許多專書都在教人如何「遠離內向」,但1997年開始有研究為「內向」翻案。有人就主張,現代的社會充滿行動、要求動作,就好像電視新聞一定要有畫面那樣,把每個人的生活都填得滿滿的,卻失去了內省和向內觀照的特質。父母受到時代潮流影響,也用許多活動把孩子的生命填滿,卻讓他們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人格面向。譬如,父母們會互相讚美孩子「成績好」,卻不會覺得「會思考」是值得讚美的事。

心理學家蘇珊‧凱恩的新書《安靜:在停不了話語的世界裡內向的力量》,則使用「高度敏感者」來取代「內向」的定義,根據她的研究,「高度敏感型」(highly sensitive persons)的人屬深思型、喜歡做事慢慢來、敏覺外在刺激、較多情緒反應、需要獨處的時間。以前我們提到「內向」,總偏重在這群人的社交能力,卻忽略了內在的特質,或許,這也是從家庭、學校、媒體到社會,總是一片吵雜聒聒噪噪的原因。

心理學的研究其實早就提到,「內向」並不等同於「害羞」,凱恩發現,即使「高度敏感者」裡也有30%屬社交活躍者。「害羞」的孩子是畏於向外界表達自己的聲音,但「內向」的孩子卻擁有自己的心靈空間,他們通常也較能夠維持專注力,是這個過度表相、只注重表面成績的社會所真正需要的。

成長的過程裡,許多「內向」的孩子一直遭到誤導,認為自己這樣子是有問題的,是不對的,但心理學家開始發現,「安靜」的力量其實跟「行動」比較起來毫不遜色。

或許,給你自己、給你的孩子一個停下來思考的機會吧,「內向」或「外向」這種簡單的分類,已經不足以形容人格特質了。在「緩慢教育」變成一個教育的新觀念後,我們應該想想,如何讓孩子和你自己,也能培養出「內向的力量」。

<本文轉載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文/呂政達>

 

台長: 敏公主
人氣(39,523)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轉貼‧分享好文》 |
此分類下一篇:牽阿嬤過馬路 《親子好文分享》
此分類上一篇:青少年失業 國家沒前途 《親子好存分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