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27 12:25:49| 人氣1,6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時時聽見內心之聲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Photo by HL

這個暑假受「樂賞基金會」之邀請,到台東關山療養院訪問了參與池上「稻子聽音樂」音樂講座的修女們。親身抵達後,受到該處極為静好、清新的場域所觸動,深知雙眼所即的背後;無論是修女、志工、院友,必然有一種生活態度,能不以日復一日的重覆為疲憊,反過頭在這樣的狀態下越加深刻描繪出自己的獨特輪廓。當這些修女告訴我,她們「不過」就是「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而讓一雙纖細的雙手可以修繕門窗,讓遠赴他鄉的不安心情定錨於在極度匱乏中日夜拓墾的歷程,使得我再次覺得,生活若能及早找到某些讓自己可以義無反顧的信念,其實是非常幸運且幸福的事。
 

於是,除了基金會季刊的報導,我也在自己的臉書上寫了一片文章(〈甚麼都好好的〉),接著在國語日報10月份專欄,我再以這些修女們的故事,談巴赫創作的信念。而在秋季班第五堂課,我也讓孩子們找出一些自己相信的簡單信念,想想看「如何讓明天更好」。

許之亮

好好說話讓明天更好,因為這樣才不會和同學常常起爭執,也可以連繫感情。

許之皓

主動幫助別人讓明天更好。

楊育書

轉換心情可以讓明天更好,因為我們對事情就有360度的改變,帶著生氣的心情做事,常常會越做越亂。

連若安

如果今天的決定是不對的,那麼明天要如何更好呢?要努力做出好的決定,希望才會展開。

羅上棋

做好事先計畫讓明天更好,因為這樣明天就知道要在甚麼時間做甚麼事,而不會浪費掉珍貴的精神。 

陶宥安

打掃可以讓明天更好。看著灰塵一點一點地被掃去,我的心也變得乾淨、沒有煩惱。

______________

時時聽見內心之聲

五十年前,一群來自瑞士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的修女們飄洋過海抵達完全陌生的台灣。不是經過,不是旅行,而是選擇長久定居於台東關山鎮。當時的台東,物資貧乏,醫療設備簡陋,修女們用有限的資金,築起了一棟兩層高的樓房,從此,這棟樓房成了台東、花蓮兩地,許許多多長期患病的病人們、孤苦無依的老人們,能獲得妥善照顧的生活所在。

 

這群修女們會在年輕時來到台東,只因為她們懷抱著「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往哪裡去」的宗教信念。如此簡潔、簡單的一句話,實踐出來卻能帶來這麼重要的影響。

 

在關山療養院邁入第五十年之際,不禁令人想起音樂歷史上,許多音樂家也是一輩子在為宗教創作。其中,最為大家認識者應該就是巴赫了。

 

巴赫所出生的小鎮埃森納赫(位於德國中部),充滿著濃厚的宗教氛圍。在巴赫出生的近前兩世紀,神父馬丁‧路德覺得羅馬天主教已累積許多問題需要改善,像是大量販售贖罪券,以榨取金錢等情況。他的理念引發了宗教改革,基督宗教也在這樣的危機中有了新的可能。而埃森納赫正是馬丁‧路德年少時很重要的養成地之一,他在此處的拉丁學校接受邏輯、音樂與神學教育。

 

因母親、父親相繼過世,巴赫於10歲搬到住在另一城的大哥家。身為教堂管風琴師的大哥,讓巴赫接受音樂教育、拉丁文、路德教派教義等課程,隨後巴赫拿到盧恩堡的聖麥可教堂的唱詩班零用金,得以繼續學習。

 

18到23歲時,巴赫已經是獨當一面的管風琴師,先後在兩個小城市的教堂工作。他最主要任務是在信徒們唱「聖詠」(馬丁‧路德為宗教儀式進行時編纂的音樂)時,為大家伴奏。他常常在彈奏中加入許多新鮮的變化。當然,對教堂管理者而言,巴赫的音樂過於複雜,如此會擾亂會眾的專注,但巴赫的種種嘗試都為更努力呈現對神的崇敬。

 

在23到38歲之間,巴赫在宮廷裡工作,寫作宗教音樂的量相對來說較少;到38歲以後,他成為萊比錫城最重要的聖托瑪斯教堂的領唱者。這位領唱者要負責每周創作新的禮拜音樂、規劃全市四間教堂所需的音樂,還要管理唱詩班孩子們的學習與生活起居。

 

在這段時間,巴赫寫下了兩百多首由樂團伴奏、人聲演唱的「清唱劇」;描寫聖經舊約中耶穌受難的「受難曲」,以及由一位朗誦者述說宗教故事的「神劇」等作品。

 

儘管一心惦記信仰,巴赫卻說:「音樂是神之榮光與人靈魂之喜悅的相合。」顯然,巴赫並未忘記他為神,同時也在為人們內心能否感到富足而寫。這或許是巴赫時時聽見的內心之聲,也是他的音樂在數百年後依然可以輕易觸動我們的秘密。

 

 

台長: 吳毓庭
人氣(1,64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