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的蹤影,由光線所透露的要比溫度早了許多。五點半從室內走到公館的田間,右手邊,已是「藍色時光」( 《光圈先決:脫穎而出的風景攝影學》 作者描述黑與夜交接時的詞彙),左手邊,則透出宅邸中的燈火。
前頭走著幾位報告完閱讀專題演講的同事們,眼見她們的雙手脫離了紙本、大綱,揮舞在隱隱月光下,如稻葉受微風吹拂,加入了田野的脈動。
我們越走,越看不清腳下磨擦的小石,反而是遠方山稜線在餘光中,呈示出更清晰的曲折,而從腳邊到稜線的整片,無論是檳榔樹、家屋磚瓦,還是連綿的稻作,都正經歷著一次大地的調色,連飛過的群鳥都染上了深海的藍。
這趟步行不純粹是休息,而是創作坊尾牙的中場。我曾想過久遠以前創作坊第一次決定要把報告書納入尾牙,並把尾牙安排成一趟旅行時,老師們是甚麼反應?又當狂歡不再只是一時,它會如何影響個人史?
老師們從年初就開始尋覓推薦書,一本看過一本地層疊在緊密備課的心神裡。我特別喜歡聽她們談論選擇的過程,因那反覆思量,日子都被翻轉地磨亮出了光。
最終書目的確耀眼,對我而言也共鳴甚深。這兩年我有空就喜歡埋在歐洲歷史中,找尋音樂家們呼吸的時空,正好今年度多位夥伴的報告書內容都搭建在這個舞台。秉慧以《咖啡隱史》談論咖啡豆在非、美、歐的流轉,揭示出「享用」背後的血淚。淑君從《地圖的歷史》挑選出多幅從史前至今的世界地圖,帶大家重返每一段文明裡的獨特視角。麗雲介紹了《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以芬蘭為經,設計師為緯,呈現這個國家自獨立後的活力,補足了我對現代芬蘭的認識。依雯的《爭紅》則以一隻小小的,連螞蟻都無可抵擋的胭脂蟲,談論歐洲各國國力與貿易的消長。
而書瑋、羽豔與老師,在我較陌生的領域裡,萃取出我不陌生的「文化氣味」。書瑋介紹攝影書 《光圈先決:脫穎而出的風景攝影學》,演講內容以自己的與作者的攝影歷程並行,讓聽者也加入了她的攝影夢。羽豔在講述小林豊的繪本《北緯36度線》時,從北緯30度切入,再進展到北緯36度(東京),並從同一經線上的巨大落差,導引出作者與自己的生命追尋。老師則以史蒂芬金完成於2013年的《忘憂地》,帶大家從遊樂園這樣通俗的題材,爬梳深邃的文學意象與人文精神。
我延續了前兩年的傳統,沒有報告書,而是準備一場音樂會,主題是從去年底沉浸至今的西貝流士。在過去一整年的講座中,我並沒有彈奏任何一首樂曲,終於在當晚,有機會選了幾首心愛的小品分享。雖然是不成一組、沒有脈絡的選擇,但我始終覺得他的鋼琴小品如縮時攝影,凝視一個或兩個主題可能衍生的變化。
若說西貝流士生命中數次很重大的轉向,都受另一位芬蘭音樂家卡亞努斯(Kajanus)影響,比如創作題材、技法之建議,但有一個較為隱晦的面向,也以緩慢又細緻的方式影響了他,這面向便是他與妻子艾諾(Aino Jarnefelt)一家的相處。
他在學生時代認識了同為音樂院新秀的阿瑪斯(Armas Jarnefelt),彼此很快成了好友。一年秋日,Armas邀請西貝流士到家中作客,西貝流士於是有了機會和Janefelt一家人在屋子裡隨興彈奏、討論時事。
那是西貝流士生命中一次重要的人際交會,他們彼此的話語以許多當時並未預料到的方式在聚會後暈染。比如西貝流士漸漸從一個主要受瑞典教育長大的心靈,轉為開始致力挖掘芬蘭文化;大哥Arvid後來成為劇作家,邀請西貝流士為其劇本寫作配樂,此配樂後來改編成作曲家最叫好叫座的〈感傷圓舞曲〉;三哥Eero成為畫家,留下了多幅最珍貴的西背流士身影;艾諾最後與西貝流士攜手經歷了65年歲月,一生如影隨形。
為尾牙作自己的紀錄時,想起老師在講座中言及小說主角回首人生時說的:「很久以後,他才發現,那一天對他而言是那麼重要。」在尾牙當下,我已然感覺「這一天」是那麼特別,但當我這幾天在看書、寫稿時,多了一些別的想法,才真正認識到這句話的意義,就像日夜交接時,樹上的群葉漸次由綠轉紫,但有些落下的還有黃有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