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離去,開啟了我的一趟心靈旅程,
不同於父親的離去,我走的是家園破碎的哀傷之旅,
姑姑離去,我走得是回家之路。
回哪一個家? 回到心中與神性連結之處。
這旅程是從姑姑走的那天開始的:
那天,我伴她臨終,過程裡有個很細緻體驗,當時沒留意,事後才懂得。
其實,我對死亡懂得很少,
臨終階段開始時我是無知的,
我 一 點 都 不 知 道 原來時候已經到了。
後來如何知道? 是透過對自我意識狀態的覺知。
陪在姑姑身邊,到了某個時刻,忽然發覺自己的意識狀態非比尋常,
我處在一種很”being”(中文通常翻譯成”臨在”)的狀態,
什麼是”being”的狀態?
講得白話一點就是”活在當下”,
那一瞬間,我的心念消失了,
外在世界的知覺對我異常清晰,
視野的範圍很寬廣,像是眼睛可以清晰看到160°以上的視角,
時間感不同平常,消失了時間的感受力。
我十分專注,舉手投足純然地流暢。
這感受我還蠻熟悉的,在帶領團體或與人談話時,
某個時刻會出現我所謂的”存在的縫隙”,
就是忽然之間,我能捕捉到一個縫隙”真正與案主同在,
而那同在,會引發出內在的創造源頭,通常,治療的轉折點就在那時刻。
然而,工作時那只是個”縫隙”,也就是某個片刻的某個點,
我得放手讓潛意識接手,順應內在自發流動言行,
才能捕捉到的”縫隙”,一不留心,存在的縫隙就消失了。
但在姑姑臨走那個時分,那不只是個”縫隙”,而是個”頻段”。
呵呵,我居然用了”頻段”這名詞,
這與我學物理的背景有關,
我會形容,在工作時的縫隙,指的是很小一段,能和宇宙共鳴的頻率,
也就是,透過與案主內在觸動合一,我們的場域可以瞬間和宇宙相通;
而那日,透過專注地關注姑姑的現象,
那個場域,有很大段的頻率,直接就和宇宙相通了。
和宇宙相通,也可以說,我就連結上內在本質中的神性本質。
我常用的語言形容成:”那時刻,毫不費力就處在光的環繞之中”
回頭反思那日的經驗,才能描述出來,
在當下,我就是純然地在裡頭,然後一瞬間,知道自己不一樣了,
於是跟自己說:「時候到了,原來姑姑就是現在要走了。」
**********************
回家看了一堆一堆的書,包括書架上的舊書,以及去誠品抱回來的新書,
余德慧在〈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寫著:
完全進入IT(註1)以後,只剩下一息尚存的時候,才會叫做「細微意識」
對病人來講,常常是在臨終前很短的時間,才會進入細微意識。 在細微意識裡,病人的自我和非自我之間的間隔被打破,宛若回到胎兒在羊水的睡眠狀態,呼吸呈現多吸少呼的快速喘息,直到死亡斷氣。
在深度的IT,病人的存在比較接近解脫、空無的狀態,也就是朝向「與存有之母癒合」的時刻。 也就是說人和世界的關係已經解除殆盡,回到一個萬物流轉的自然臨終狀態。
這時候的照顧者,如果能夠深刻掌握到病人進到深度IT時,那種回歸到萬物流轉的存在狀態,照顧者往往容易體驗到自己內在慈悲的生成,一旦能夠用自己的慈悲和病人在一起,照顧者也被帶入沒有世界的萬物流轉狀態,共同融入宇宙大我之中。 這也算是臨終者留給在世之人的最後禮物。
***************************
這幾段文字,讓我重新理解三週前經歷的經驗,
我體會到自己形容成和宇宙相通的頻段”,在余德慧的描述中,就是在姑姑進入深度IT(自然臨終狀態),時我在她身邊升起的慈悲心,讓我與她進入同在的位置,而我分享到她帶給我的「和宇宙大我合一」的空無狀態。
這個穿透經驗,如同靈性治療一樣,花了幾週時間,我還在消化著。
這幾週,我無法”規劃”時間,彷彿內在有一種自然動力,決定要做什麼,
經常處於無思緒的狀態,專心時很專心,放鬆時有些空與緩慢。
我的睡眠深沈而安靜,需要量很大,
彷彿每日,透過睡夢,我在進行一場學習似的,
學些什麼,自己也不清楚,感受到,那是個轉變的過程。
同時,自我習性也在抗拒這改變,
自我抗拒的方是就是產生食慾,渴望甜食,渴望肉食,
明明身體需要的食量不大,但自我惶恐時特別有慾望,
朝向存有更靠近的移動讓自我焦慮,
那是無明意識產生的”離世焦慮”,
彷彿我就要離開現有的生活格局,包括完整的家庭生活。
我一直有個自我隱喻,
是仙女發現了藏在水缸底下的天衣,
哀傷自己得與丈夫孩子們分離的民間故事。
我的焦慮可以用這隱喻故事來形容,
莫名地,感覺到即將失去的焦慮,
於是,我產生吃食過度(其實那個量還蠻少的),
很明顯地,一吃多,立即失去清明的覺知,接著會胃痛。
混沌的意識和胃痛都不是我喜歡的,
有覺知的我我開始一口一口留意,吃夠了嗎?
吃得剛剛好,就會能量流動,神清氣爽。
在思緒部分,
我得解構意識中舊的靈性生活的框架,否則自我會繼續焦慮中。
新的靈性生活是:「以大我為指引,以臣服為動力,同時享受入世的豐富」
說個隱喻故事給自己聽是這樣的:
仙女發現了水缸底下的天衣,她想起了天上的記憶,
想起了充滿光的家園,仙女想念天上的家。
門外,孩子們正在田地裡玩著,嬉戲的笑聲,也充滿她的心。
記憶裡,她曾經穿起天衣,然後飛上天而回家,
記憶裡,她承載了思念與哀傷多年,直到孩子與丈夫也同在。
這回,她可以有新的選擇,
於是仙女拿起剪刀,她尋找著天衣的編織紋路,她找到最初織布的起頭,
她抽絲,天衣被抽解成一捆圓圓的絲球。
她重新紡紗,用天上的絲加上地上的棉線,紡成一捆新的織布原料,
有空時她就織布,這些衣服,都用來給出去,
也許是綁在頭上的緞帶,也許是貼身的小衣褲,也許夜裡枕著的枕頭套,
…..穿上這些原料所做成的衣物,都會讓人們想起天上的記憶。
仙女終於明白,不只是自己懷念天上的家,
門口的孩子們也是來自天上的孩子,門口的丈夫也遺失了天上的記憶。
她靜靜地紡紗,她看見天光透亮地,與人們心裡的光,串連呼應。
**************************
隱喻故事,像個新的預言,
我就用這意象引領自己,前進吧!
**************************
註1:
IT(Deep Inward Turning)
深度轉向內,是余德慧教授用來區分病人臨終階段的最後一個階段。
指人完全轉向內,外在世界對他不再有任何意義與聯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