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管教孩子幾乎不使用〈行為法則〉,
什麼是〈行為法則〉?
就是〈稱讚或獎賞〉,以及〈責罵或懲罰〉。
當孩子出現我們要的行為,就用稱讚或獎賞來增強這行為,
當孩子出現我們不要的行為,就用責罵或懲罰來削弱這行為,
這就是行為法則。
不用行為法則,那我們用什麼方法?
基本上,我們使用聆聽與表達。
無論孩子作了什麼,我們試著了解他,協助他了解自己,
無論孩子作了什麼,當內心有特別的感受,喜好或厭惡,我們說出來,
然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少數孩子無能力選擇時,則使用父母權力,說「這裡我決定。」
選擇權也就是負責力的相對詞,
當孩子有能力承受並改變行為的後果時,表示孩子有負責力,也有了選擇權。
*****************
昨天傍晚,我們帶了2個小孩到公園玩。
穿著涼鞋的樹兒,一直嚷嚷著要回去換球鞋,
因為他認為球鞋跑起來比較快,他想要練習跑得更快。
我心裡想,這是個要求,
因為樹兒無能力自行回家,所以,這屬於我們倆的決定。
我說:「媽媽同意你,跑很快很重要,
但是,還有一件事,媽媽認為比跑很快更重要。」
「那就是彈性。」
什麼是彈性呢?
說個故事來說,今天中午爸媽一起吃完飯以後,
爸爸要帶旦旦出門然後去工作,媽媽要回家寫字,
結果,等電梯到了5樓,媽媽才發現身上沒鑰匙!
爸爸已經開車走了,我怎麼辦?
打電話叫爸爸回來? 可是也有手機,
跑去追? 可是我腳上穿著木屐。
怎麼辦?
等電梯從5樓下來以後,媽媽就騎上腳踏車,去追爸爸的汽車…..
我說了自己如何追3個路口而追上的故事,
我說,這就叫彈性。
展又補充,旦旦沒彈性的故事。
(這故事讓樹兒很開心)
展說旦旦如何一路哭媽媽,只要媽媽,不要爸爸,也不要阿嬤的故事。
說完之後,我們說:「所以呢! 因為媽媽認為彈性很重要,
在這公園還有好多可以玩呢! 穿涼鞋也可以練跑步啊!
我們不想帶你回家換鞋子再來。」
樹兒接納了。
他開始玩溜滑梯,玩一玩,他跑來說:
「媽媽,我沒有彈性,但是我有忍耐。」
哈哈! 我笑得很開心,
忍耐也是個好東西。
他接著玩樹枝,玩泥土,玩看火車。
******************
就在前天,我用了兩次行為法則,
兩次的結果都不好玩,我寫下來,引以為戒。
******************
前天吃晚飯前,樹兒要求:「媽媽,我晚上可以吃小王子麵嗎?」
(零食,乾吃的小包王子麵)
我說:「如果你今天晚餐吃很多,那我就給你兩包;」
,「如果,你吃得跟平常一樣多,就給你一包。」
,「如果,你吃很少,那我只能給你半包啦!」
這方法得到展的認可,他也覺得很好。 樹兒也很高興。
因為爬山把煮飯時間用掉,晚餐吃什麼呢? 展與我想了很久,
後來我們買了半隻烤鴨,加上小黃瓜涼拌,還有冰箱的剩飯,一餐就解決了。
烤鴨夾餅樹兒愛吃,他吃得很快,很快,
不吃肉的他,愛吃夾餅以及甜麵醬,連鴨肉也一起覺得好吃。
他呼嚕呼嚕快速吃了好多,
忙著照顧旦旦的我,甚至來不及算他吃了幾片。
晚飯後,他要求小王子麵,我先給他一包。
睡前,兄妹兩混在一起,
彈簧床上,樹兒假裝與旦旦玩足球,
老是伸腳到她的前方,絆倒她,旦旦又尖叫又大哭。
我煩了,說:「如果你再做這動作2次,就沒有小王子麵啦!」
一下子,樹兒犯滿2次,小王子麵被取消,他開始有哭泣的表情。
「為什麼我沒有王子麵? 妳答應過我的。」他試著跟我爭辯。
這時候我才清醒,意識到我用了2次行為法則,
開始感覺不舒服了,我卡在行為法則必然會出現的關係疏離。
展與我正色坐好,認真表達:
「我們不喜歡你…….」
大約5分鐘的表達與聆聽,還有討論。
中間樹兒還嘗試否認,「我沒有用腳踢旦旦,是0次」
後來樹兒說:「有,我有把腳伸到旦旦面前,大約10次」
我們的共識是:「如果旦旦想要和你玩足球遊戲,那就沒問題
,「你要觀察,旦旦的表情是不願意的,那麼你要停止讓她不舒服的動作。」
如此投入關係的對話,讓樹兒充滿愉悅感,
結束後,我問:「你知道為什麼我要管你用腳伸到旦旦前面的動作嗎?」
「不知道。」小男孩楞楞的。
「因為,媽媽希望你學會怎麼去愛一個人。」
,「因為媽媽認為學習去愛,很重要」說這話時我很真心,甚至有點淚水。
這答案讓樹兒臉上發光,眼睛發亮,他變得愉快極了。
「我今天不想吃小王子麵了。」
**********************
到了凌晨5點,
樹兒突然站起來說,我要吐了。
他在床邊吐了一地。
我們檢視吐出來的內容物,
大部分是無法消化的烤鴨皮與鴨肉。
他吃太快了。
昨天上學,在學校也小吐一番,
到了今天早上7點,他起床拉肚子,發燒了。
不曉得是不是腸病毒,我們得帶他去找阿公才會知道。
**********************
在我書寫的當下,樹兒正拉完肚子睡回頭覺,
我想起這題目,「吐出來的行為法則」
我用小王子麵作為獎賞,鼓舞他多吃一點,
反而讓他狼吞虎嚥,忘記健康的細嚼慢嚥。
我用取消王子麵做為懲罰,想要制止他做出傷害妹妹感情的行為,
反而惹來他的反彈,哭泣,心裡認定我們不公平。
後來我清醒,
我們回復平常的認真談話習慣,
樹兒才真的感受到被關注,恢復愉快感。
他的嘔吐與發燒,無法確認是否與人際互動的心理動力有關,
也許就只是單純的食物中毒或腸病毒。
但當我將之聯想在一起時,
嘔吐與腹瀉的象徵語言是:「他要排除一些不要的東西」
我使用行為法則,想要輕鬆地控制孩子,達到我要的目的,
這就是他不要的東西吧:〈來自母親無覺知的控制〉。
我發現,當我意識焦點在自己身上,
想要輕鬆偷懶,快速地讓孩子符合我的想像,
我就會受誘惑,使用行為法則,
無覺知地,想要控制孩子。
但在我們家,已經習慣非控制性的談話溝通,
行為法則,有效的時機不多。
而這回,樹兒的嘔吐腹瀉與發燒,
更讓我刻骨銘心。
*************************
親愛的天父地母,請讓我更有覺知,在自己想控制孩子的時候,
親愛的天父地母,請讓我更清晰與專注,在每個與人互動的片刻,
親愛的天父地母,請讓我可以更自由地愛自己,當我累壞了想休息的時刻。
如果,我想要使用行為法則,
那是因為我累壞了,我需要被照顧。
而我,卡在媽媽的角色堅持,無法自由地真愛自己,
於是,我想要偷懶,懶得與孩子真實溝通,以為可以使用行為控制術。
親愛的天父地母,請讓我更自由地卸下母親的角色,
信任孩子也是個會照顧自己的個體,
信任當我先愛自己照顧自己,對大局而言,是更健康而平順。
親愛的天父地母,請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去愛,
學習成為愛的本身,讓本質的愛,更自由地傳遞出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