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3 15:32:23| 人氣2,00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邏輯結果法則的思索 061003/4yr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幾日樹兒生病,我們對他有許多限制,溝通這限制的過程,我用了許多技巧,發覺,我已經將傳統親職教養的〈邏輯結果法則〉解構,成了自己的新風格,在此做紀錄,也算是回應自己半年前的承諾。

邏輯結果法則,是親職教養STEP裡路裡,在基本需求、聆聽、我訊息、鼓勵、衝突解決,以溝通互動為主的教養原則外,用來替獎賞與懲罰的方法(STEP反對獎賞也反對懲罰,這是我同意的)。

〈邏輯結果法則〉的源頭是〈自然結果法則〉:孩子不吃飯,餓了,是自然結果,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體驗到餓是什麼,孩子就自然學會吃飯。 玻璃破了不修補自然會感受到冬天的冷,孩子自然學習到打破玻璃的後果。
那什麼是邏輯結果呢? 就是那些,行為錯了,但不會立即承擔後果的事情,父母可以設定邏輯結果,讓孩子體驗事情的邏輯後果。 比方說,孩子罵人,理論上,很久以後,人際關係會不好。 所以在管教上,我們可以定一個規定,就是罵人以後,全家都不跟他說話,讓他感受到人際關係變差的〈邏輯結果〉。

寫到這兒,忽然明白,何以多年來,這個方法我一直教不好,即使在紙上沙盤推演時能過關,到了與孩子相處的實務上,總是進行不好。 原來是自己心裡不認同這種怪怪的控制守法。
展提醒我,〈邏輯結果法則〉其實是變相的懲罰,真正人本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是不提這方法的。

我曾經困惑徘徊過,我也在樹兒小時候,使用過〈邏輯結果法則〉,記得那過程,我總是為了要執行〈邏輯結果〉而有種與他對立,或自己反倒生氣的過程(半年前)。
於是,半年前我決定放棄〈邏輯結果〉並思索它。

比方說,樹經常賴在床上看書,睡前盥洗拖拖拉拉。 以前,使用〈邏輯結果〉我會說:「樹,媽媽數到3,請你過來。 3的時候,你沒過來,我就會生氣了。」 後來,我覺得自己在說謊,除非我真的會生氣,我那能預估等一下我會生氣。
所以我改成:「樹,媽媽數到3,數到3你還很慢,我就不想等你了。」 這比較誠實,因為我失去的其實是耐心還有自己的時間。 有時候,我會說:「樹,數到3,你再不來,我會數到4.」 這是最誠實的,因為我通常蠻有耐心的。
很有趣地,當我越來越放棄我的控制時,我越來越放鬆,其實,我們家的樹兒,不曾在我數到3,還不移動身體到浴室的經驗。 (因為樹兒其實一直蠻服我的)


*********************************


我覺察到,為何得使用〈邏輯結果〉,其實是人本傾向的教育,用來迴避掉父母負向情緒的方法。 也就是說,要看清〈邏輯結果法則〉我得回頭觀看,什麼是權威? 什麼是父母當有的權力? 什麼是壓迫,什麼是控制,而人本,是在什麼社會背景下被發展出來,所以,它可能有的盲點何在?

父母是個人,人有自己的限制,父母有自身需求與孩子需求衝突的時機,父母會生氣,這是自然的。 父母生氣時,若修鍊得夠,能夠函容自己,能夠〈表達憤怒不讓憤怒破壞關係〉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無法變成一種〈對父母的期待〉。 因為,〈期待自己不要生氣〉對生氣毫無助益,反倒會讓父母〈對自己的生氣自責〉,或〈壓抑怒氣〉。
當〈父母對自己的生氣自責〉父母傾向縱容孩子,放棄自己的權力,這對孩子是負向的影響,不是正向的影響。
當〈父母壓抑憤怒〉,其實孩子依然感受到了。 孩子是父母最敏感的天線,他會產生一種困惑和恍惚,明明表面上父母看起來和顏悅色,何以自己有種怪怪的害怕? 這樣表裡不一致的表達,反倒造成複雜的人格影響。

我認為,父母不檢視自己的教育理念或生存焦慮,不考量孩子的氣質與狀況,一股勁兒傾銷自己的理念,或無節制因為焦慮而嚴格要求孩子,這是權威,沒有反思的權威。 無論父母使用的方法是溫和勸說或狂吼,都會造成壓迫孩子的自主,讓孩子過早學會服從,於靈魂的自由有損。

我認為,父母在孩子未完全獨立以前,與孩子有共命共業的結構。 當孩子在外闖禍,父母得連帶承擔,所以,父母因為自己的能力以及法律上的位置,父母有種自私的權力,為自己設想保護自己的權力。

當然,說到這兒,父母如何使用這份自保的權力,同時又傳遞愛給孩子,這是很弔詭的。

我自己經常這樣使用。 比方說,最近,我們限制樹兒發簡訊的數量。 (他喜歡認字,喜歡發簡訊) 我使用權力,規定:「一天只能發一封」。 昨天,樹兒發了一封簡訊給阿嬤,發完又說,「我忘了講一句話,我想要修改,再發一次。」 我說:「一天只能發一封,你今天可以修改,萬一你發出去,明天就沒得發了。」 這是一份〈邏輯結果〉,它的邏輯在於我的規定。 我的規定不是什麼真理,是我根據私人需求定的。
果然,孩子問:「為什麼以前沒有規定,現在要規定?」

我說:「樹,因為媽媽想要省錢。 發簡訊要錢,錢是媽媽付的,賺錢時我得離開你們。 因為我想要多時間跟你們在一起,所以我想要省錢。 你是我們的孩子,我要你也一起為這件事努力。」 (這時候我反思,我自己是否在發簡訊這樣的事情,也以省錢為考量? 這決定我是否夠真誠。) 於是,孩子說,「好,我同意你的規定。」
於是我說:「你有3個選擇:1現在發出去,明天就沒得發。 2現在存起來,明天有一通簡訊可以發。 3是,你可能現在說好明天又要求我,〈這樣會破壞我們之間的信賴關係〉。」

是的,〈這樣會破壞我們之間的信賴關係〉這也是自然與邏輯結果,我覺得當父母的我,在此處,有義務將這樣的情形,在認知上,教孩子。 我說:「我好珍惜我們之間的信賴關係,希望你選擇後,真心做到。」 後來樹兒圓眼睛看我看了很久,他說:「好,我存起來,明天再說。」

這裡,我覺得我練習,〈同時愛自己與愛孩子〉,不只這樣〈我也愛人與人相處,許多美好的原則〉 我覺察樹兒發簡訊,其實是一種無聊下的活動,於是我拿出準備好的畫筆畫紙,陪他畫畫。

我這裡要表達的是,父母坦誠自己自私的目的,不使用高調來說教,兩人之間有協商有選擇,在過程裡互相了解,即是愛的表現。

反之,父母也可能這樣說:「不行,一天只能發一通,因為小孩要學會省錢。」 這裡,把省錢當作價值觀與目標傳遞出去,當作限制孩子的理由。 表面沒說,事實上父母已經使用了權威,在沒有溝通的情況下,為孩子選擇了價值觀而未言明。 這是我所謂的權威,這對孩子傳遞了一種損傷靈魂自由的控制。


*********************************


這幾天,樹兒夜裡總是哀求,「我可以喝奶嗎?」
我會說:「你的胃現在像扁氣球一樣,它前幾天被髒東西嚇到了,如果你喝太快,你的胃會不認識這食物,會吐出來喔!」
「如果你很想喝,媽媽可以答應。 但我要你,到地板喝,還要慢慢喝。」
溝通的結果是,在地板鋪棉被,我陪他在旁邊,喝20cc,聊天,再喝20cc,這樣反覆,直到100喝完。 (平常他喝200) 給他的陪伴是我的愛,給他選擇的自由(即使吐都可以)是我對他的尊重。

對我而言,最近的溝通,〈邏輯結果法則〉不是一個控制孩子的方法,反倒是一個〈理解世界理路的思考〉,我們陪孩子討論各種限制下的各種結果。 因為愛,我們也提供他限制下的各種創意支持。


*********************************



我會與他說,「媽媽希望你跟阿祖打招呼。 不然,阿祖大聲,你不開心,阿嬤緊張,媽媽也挺尷尬的。」 「不過打招呼的是你,最後你還是做自己的決定。」 大部分時候,他會做到,但有時候,我溝通時快速強硬了些,他還是有一次甩頭就離開。

我表達我的期待,告訴他〈行為的邏輯後果〉,然後讓他依然有選擇。 我不是說:「樹,如果你不跟阿祖打招呼,媽媽會很失望的。」 當我在事情發生之前,用這樣的邏輯說話,就是〈使用情緒來控制小孩〉。

記得那次,他甩頭離開,往巷子走去,我們愣住了。 我正在猶豫是否追出去抓他回來時,阿嬤把他帶走。 於是我與展認了自己的責任,留下來面對阿祖,與阿祖有一番蠻愉快的談話。
我們發現,原來樹兒甩頭就走,整件事情關係在內的還有我們夫妻,甚至阿嬤與阿公,這些直屬於阿祖底下的孩孫。 若我們為了自己的安心與愉快,要求樹兒改變,那反倒是沒為自己與阿祖的關係負責。 孩子變成一種獲取長輩肯定(肯定自己的教養)的工具。
那天,我學會〈為自己所承受的邏輯結果負責〉,這件事關係不是他們曾祖孫兩人而已。 裡頭有我要為自己負的責任。

那天,我發覺,阿祖之所以很在意樹兒的行為,而且敏感到過於緊張,在於他心裡認定我們夫妻兩不認同他的教育觀。 他焦慮,曾孫子被教壞了。
阿祖沒有彈性聆聽我們對孩子的教養理念,阿祖只是要確定他的教養理念被聽見。
於是,我使用許多聆聽,且真心的表達,「阿公,你的觀念我同意,我也是這樣想的,我也認為孩子要學習人際的禮貌。」
那天,樹兒的阿祖,放鬆的笑了,還同意他盡量「稱讚樹兒當好人,把要管教的不好的地方告訴我們父母,讓我們來兇他當壞人。」 我們要阿祖不要自己當壞人,為的是他們倆的親和。


*****************************


回家後,我們倆修改行為學派的貼紙法則。
我們運用樹兒愛完大富翁的經驗(大富翁的幸福人生版本),跟樹兒說:「如果你今天看到阿祖大聲跟他說話,我會幫你的榮譽加分,加4個榮譽。 而媽媽自己也會得到16個開心。 你自己說,你會幫自己加給個開心呢?」

大富翁的幸福人生版本,在遊戲盤裡,有許多人生體驗,經營企業當電影明星進大學….,傳統大富翁的買地罰款等賺錢方式它沒有,而是得到榮譽和開心的分數。 錢得用薪水來獲得。

樹兒喜歡我們說,「幫你加分」
這是一個〈Q版的邏輯結果法則〉。 在孩子無法深層經驗到家族人際的深層關連時,使用行為增強法則,讓孩子漸漸明白,父母的期待。 它是一種控制方法,我們承認,就是在執行上,保留更多的個人自主。

比方說,樹兒可以選擇,「不要,我還是不要說話,我不要加分」
那我會沒有情緒地接納支持,承擔自己因為與孩子共命自己該承擔的。 在回家後,再繼續與他討論,他選擇背後的理由。

讓孩子增加自由的方式之2是:孩子的榮譽分數是我們加的。 但孩子的開心分數是自己加的。 孩子也可以幫父母加榮譽分數,或是我們倆可以說自己在外面的故事,來表示自己獲得的榮譽。

**********************************

拉雜地將自己的經驗與心思記錄下來,為的是記憶保存。
日後當整理出更清晰的版本。

台長: MaLi
人氣(2,00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教孩子:心胸開闊 |
此分類下一篇:哭泣與人際控制 061005 / 4yr5
此分類上一篇:學會說「對不起」 061003 / 4yr5

小李子
晚上為了孩子小三了,洗手還是抹一下肥皂就沖水而生氣,責備孩子(孩子體質較弱,易生病),事後既挫折又懊悔,怎麼又使用舊方法了,正巧看到此篇文章,發現我的〈邏輯結果〉,使用情緒來控制小孩,且無形中將價值觀與目標傳遞出去。我覺得最難的是,美其名是溝通,但心底真正的期望是孩子聽後能理解而依父母之意去做,理書老師是怎麼做到欣然接受孩子最後的選擇,而不動怒,又不試圖控制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見.
2006-10-04 01:10:43
to 小李子
我們教孩子洗手,
用步驟1234來教導與示範。

陪他洗手,如同遊戲一樣。
慢慢成為他的習慣。


樹很特別,越在意越強調他非如此不可,
他就一定不肯如此。 (這是他的叛逆)
所以,因為他,我有種諦念,
「我只能跟隨接受,強迫反倒失敗」
2006-10-04 12:37: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