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將紅蘿蔔煮爛了上桌。
昕很愛吃,以前不吃的我也覺得好吃。
展說,「真甜美。」
只有樹兒不吃,之前他也愛吃的。
他說:「我在學校會吃。」
於是我開始玩,我說:「我、爸爸還有ㄉㄢˋ,我們3個都吃了。」
「你知道吃了紅蘿蔔會發生什麼是嗎?」
「什麼事?」樹兒睜大眼睛問。
「會變成兔子。 我們3個都會變成兔子。 那就只有你一個人是人啦!」
「是假的對不對? 妳騙我對不對?」樹兒笑著懷疑。
「……」我笑著不語。
「是假的吧! 人不會變成兔子的。」樹兒開始有些不確定。
「原來他已經長這麼大了,大到失去想像力」我跟展一起笑。
「樹,可能是假的,但我們用想像的,如果我們3人都變成兔子了,你要不要也一起變成兔子呢?」
「…..」孩子想了很久,眼睛開始水潤潤的。
「那妳變成兔子,還會說人話嗎?」他擔憂地問我。
我沒收到他的擔憂,玩過火:「嗯~可能就不會說人話了丫,我們都會說兔子話。」
「…..」「哇!」他大哭。
這一哭像山崩一樣,大慟。
他跑到我懷裡要我抱,本來在我懷裡的昕兒被擠走拼了命想擠回來。
展忙著抱走昕,讓樹兒可以享用我的懷抱。
但昕不喜歡被強制抱走,她掙脫父親的手又爬回來,兩個孩子擠在我的懷裡哭。
樹放棄我的懷抱轉身找爸爸抱。
我有些不忍也有些讚嘆,讚嘆孩子的真情洶湧。
我聆聽他:「你害怕一個人,沒辦法跟我們說話,是嗎?」他點點頭。
「你不要變成兔子,但你又想要跟我們在一起,所以不知道怎麼辦,是嗎?」他點點頭。
「不管怎樣,你有自己的主張,你不要吃紅蘿蔔,是嗎?」他點點頭。
「你最喜歡媽媽陪你說話,我不能說人話,讓你覺得難過,很寂寞,是嗎?」他點點頭。
「媽媽認真跟你說,我會很認真很認真,讓自己一直是人。 會說人話,會陪伴你。」
「爸爸也會。」展在一旁跟著說。
「真高興你這麼愛跟我們在一起。」我也有些觸動,真心抱緊他。
昕兒笑著摸摸哥哥,拼命扯他的頭髮(那是她表示親近哥哥的慣有動作。)
*********************
孩子,認了父母,無論父母是慈善是溫和,孩子,認了父母就跟定父母。
這是我這麼多年工作的心得。
這認,是靈魂深處的指認,從孩子還是靈魂時,選了我們投胎的深。
而這認的深情與捨命,父母常常會忘記。
樹兒是個真性情的孩子,他的大慟,提醒我,得尊重回應孩子的捨命跟隨。
*********************
樹兒在學校很乖,
他自己吃飯,他不愛吃的東西也吃精光,他自己鋪床,自己擦屁股。
這樣的乖巧,讓我有些嫉妒。
我問他,為什麼在學校認真吃飯,都不會離開座位;他說不知道。
我說,離開座位會發生什麼事? 他笑笑說,「會被罵吧!」
是否被罵可能是他的想像,不一定是學校的客觀事實,
但樹兒的確因為學會乖巧,而感受到一種反叛。
他將反叛用在家裡,原來吃的紅蘿蔔變成不吃;
成熟的生活自理能力放棄,喜歡享受被照顧的權力。
彷彿,我們縱容照顧他成了一種愛的象徵。
這錯誤的學習讓我傷腦筋。
樹兒在阿嬤家,凡事有人照顧,他可以只負責玩就可以。
學校與阿嬤家的距離,也讓我想破頭。
樹兒似乎自然,他學會個地方有3種規矩。
在學校,他熟知規矩也有能力跟隨,
只是心裡感受到壓力,每週第一天上學的早晨經常要鬧鬧脾氣。
在阿嬤家,他熟擅各種要求的權力,他樂於玩得瘋狂,連玩具都不用收。
在我們家,他知道我們倆可以溝通,他學會各種表達。
***********************
昨晚,樹與爸爸下圍棋時,我貪看書放縱昕兒玩哥哥的甲蟲卡。
昕兒開心地玩著她的渴望,將整本甲蟲卡手冊搖晃揮動,
一堆卡片全落在地上。
樹兒過來,「媽媽我不喜歡ㄉㄢˋ玩我的甲蟲卡。 現在怎麼辦? 我不想收。」
爸爸說:「我來收吧!」ㄉㄢˋ在一旁專心看著我們溝通。
樹微哭:「可是我不喜歡這個辦法。」
我懂他,我問:「你覺得我們錯了,你想要別的辦法,你要讓我知道我錯了,是嗎?」
「對!」他哭,他說:「我想要打你。」 他伸出手又收回去。
「媽媽很高興聽到你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還看到你把自己的手收回去。」我平靜地說。
「我再給妳一次機會……」他像是找到台階下,可以不打我就撫平他心裡的不平感。
但我卻被這語句挑起,我問:「媽媽都不曾這麼說,你從哪裡學來,『再給人一次機會』呀?」
我著急了:「我會說,再給你幾次機會都沒有關係,因為你對我很重要。」
孩子似乎無法在此時接收我的東西,
他堅持要用『再給妳一次機會』。
這事後來沒有完成,我們散了朝洗澡的路線走。
我反思自己的溝通無效,
是因為我心裡的著急,急著拿掉樹兒在別的地方學來的各種帶有控制意味的表達。
因為我的著急,讓我當時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也無法跟孩子在一起。
我的表達,只是在宣洩我的著急,
所以我當時宣稱的愛,沒有與愛聯繫,也是一種帶有控制意味的表露。
是丫,若我真的夠穩,真的能用堅定的方式引導與教導孩子,
真的覺察自己各種幽微的控制慾望,並與自己同在。
也許,我更能欣賞孩子從非我之處學來的各種習性與觀念,而能輕鬆地與之同在。
是的,我有控制慾望。
我想控制孩子,在我的理念下長大,這不是好巨大的慾望,
忘記孩子不是我的。孩子屬於他自己,屬於更大的存有。
這紀伯倫的智慧,總要不時複習一下。
「要堅持不控制,本身就帶來控制的欲求。」
我在心裡對提出控制理論的GLASSER微笑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