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斷然確定僅此無他
現在稍微仔細地解釋如何將禪定的修行安置於心上。
在一種歇息的自然狀態中,在一切時間及任何情境下,你的禪定就像是一條持續流動的河流。毋須培養靜止或壓抑念頭的起動,當靜止發生時,單純的認識到這就是法身的本來面目。當起心動念時,單純的認識到那就是智慧的本有力量。復次起住皆適宜。
從心意思索的能量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像是憤怒和執著,這些負面情緒也正代表痛苦起源的真相(集諦)。同時心意思索的能量也會生出快樂和悲傷的感覺,而這也正是苦本身的真相(苦諦)。但是,不論升起任何經驗,你能夠領悟到這些念頭和情緒的本性就是實相的本性,它們都是法身的續流。因此:瞋或貪或樂或苦。
不過還不止這樣,一般說來,就算你已經認識到見解,如果不能保任在禪定中,而陷入到凡夫的妄念叢生,念頭的相同模式會將你束縛在輪迴中。結果是佛法與你分離,而你與一般凡夫無異。這就是為什麼你絕不能與此非禪定自然歇息的無上境界分離。因此:恆常及暫一切時。
因此,無論心意是靜止、活動或其他,問題不在於以個別的方法來一一對治每一個負面的情緒和念頭。不論任何念頭和情緒產生,唯一對治的方法,就是確認之前被指引而認識的見解,僅此而已。因此:了知認持法身。
達賴喇嘛補充:有一個重點必須說明。中觀哲學的主流傳統所駁斥的,是 心以為實有而執持。這就是十二緣起中第一的「無明」,這個起初的無明,讓我們以為事情是真實的存在而執著。不過這兒所談的專注,從未隸屬於以上所說的執著,這是非常不同的方式。
因此不論生起任何念頭和情緒,都與法身的智慧無分別,而這些念頭和情緒的真實本性,就是法身基礎的澄明。當你認識此一基礎澄明,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母澄明現前為基礎」。先前上師直指的自生淨覺,在此自生淨覺的澄明見解中認識自我本性,這就是大家所說到的「修行的道澄明」。保任在基礎澄明與道澄明無別的狀態中就是所謂的「母澄明與子澄明相會合」。因此:本昔澄明母子會。
像這樣子,經常要用見解來提醒自己,也就是確認自己內在的真實本性就是此澄明心性,然後安歇於此境界中。除此以外,重點就是勿抑勿縱,不迎不拒,念頭和情緒都是淨覺的能量。住於離說淨覺中。
作為一個初學者,倘若你能在此一境界中維持一段長時間,你將會經驗到樂、明、或是無念,而這些體驗將會障蔽實性的本來面目。因此,如果你能從經驗執著的殼中解脫出來,內在智慧即能燦然照耀。因此,有這樣幾句話:
愈是瓦解,瑜珈行者之禪定愈佳。
愈是墜落,瀑布流落之力量愈大。
因此,一再去除樂、明、無念之覺受。
你可能會問:「如何瓦解它們?」當止、樂、或明的體性生起和強化時,或者是感覺到喜悅、快樂及高興時,你必須將執著於經驗的殼層粉碎,以強而有力的一聲「啪」,像雷擊般將它們擊碎。「啪」這個字,事實上是兩個字合起來的,「啪」聲代表專注和集中的善巧方便,這個字後面含有遺個輕生的「渣」音,是代表洞澈的智慧。因此:驟降方便般若字。
當你能夠不喪失個人體驗的要義,同時在任何情境和時間裡都能保持在此一無法描述、洞澈一切的淨覺中,那麼在上座禪修及禪修之後就沒有什麼區別:禪定後得無差別。
這就是為什麼上座的禪定和修習時的禪定兩者是沒有區別的。上座下座亦無別。
在「無禪定之偉大禪定」中,在此本有遍滿之智慧續流瑜珈內,沒有絲毫可以作為禪定的,也沒有剎那的散亂。這就是
我從未禪定,但也從未與之分離
因此,我從未與「無禪定」之真實意義分離
這也就是為什麼:恆常住於無別境。
如果一個人的根器是適合大圓滿的獨特法教,就像教法所指的「頓悟」一類的弟子,在聽聞教法的當下即解脫;對這樣的人來說,覺受和念頭都是無上解脫的基礎,一切所發生的事情都成為法身的續流。沒有可以禪定的,也沒有禪定的人。但是對那些不是那麼幸運的人而言,它們仍然受制於妄念,因此必須在「漸修」中尋得穩固。直到穩固之前,他們必須修習禪定。因此:然於未得穩固間。
當一切使禪定穩固的有利條件都完整時,真實的禪定體驗才會發生。在繁忙和散亂的情況中,不論你禪定多久時間,真實的禪定體驗都不會生起,因此:捨離吵雜重禪定。
雖然在正式上座修行和禪定後的下座修習時沒有區別,如果你在禪定時不能真正的把基礎建穩,就無法將禪定時的智慧融入禪定後下座的時間。不論你多麼努力地想將日常生活轉化為修行之道,模糊和籠統的了解會很容易就讓你陷入舊有的負面的習性和模式。因此:均分禪定上座時。
也許你的修行令你很有信心,透過上座修行的幾個時段,你可以保持住此一禪定的境界。就算是這樣,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將修行融入禪定之後的活動,然後持續的保持住此一禪定境界,那麼當困難生起時,此一修行就不能做為對治的藥方。當一些妄念令你分心,你即刻會陷入十分平凡世俗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在禪定之後,安住在洞澈一切的覺察狀態中這麼重要:恆久短暫一切時。
到了這時,毋須再尋求其他的事來禪定。在禪定的平靜中未曾須臾與法身的見解分離,以一種不掛念、無憂無慮的冷靜來面對一切行為及念頭,不壓抑或不耽溺,就讓他們自然如此:保任為是法身之自性。
像這種「止」和「觀」的無二修行,也就是離於言說,無造作的本有自然境界的瑜珈,安住於實相本來真面目,就是金剛咒乘中,一切密續修行的核心。這是第四灌頂的究竟智慧。這是實修傳承的特色和如意寶。這是印度和西藏新舊傳統所有成就上師和傳承的的無瑕智慧。因此你不要嚮往其他要義的指示,要以絕對信心對此確認。否則就像大象留在家中,而到森林裡尋找它的腳印。你會落入無盡的心理搜索,而解脫將永無可能。因此你必須對自己的修行作決定,然後:決定除此無其他。
確定此一自然現前、赤裸裸的法身智慧就是覺醒的境界,從未迷惑過,然後安住於此一續流中:這就是第二句秘密而重要的話:
第二要義:斷然確定僅此無他。
3、 信心穩固於念起即解脫
在這樣的情形下,倘若你對於解脫的方法沒有信心,同時你的禪定也僅止於心意上的靜止安歇,你將無可避免的岔入到天道的三摩地(色界、無色界天道的禪定)。這樣的禪定將無法降服你的執著和憤怒,也無法終止業力的續流,當然也不可能為你帶來直接確定的甚深信心。因此,這個解脫的方法十分重要。
更進一步的說,當你對某一個慾望的對象生起燃燒般的執著,或是對某一個憎惡的對象生起了暴力的憤怒,或者是對有利的狀況或物質得擁有感到喜悅,又或者你對不利的情況以及像病痛等悲傷感到困擾,不論是哪一種情境,那一刻,都是在對你淨覺力量的測試,因此,認知到智慧就是解脫的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因此:是時貪瞋喜憂。
除此而外,倘若你的修行欠缺了「生起即解脫」這個重點,任何在不知不覺進入你心內的微細念頭,都將積壘更多輪迴的業力。重點是,不論念頭是粗糙或是微細,當它生起的同時即解脫,不留下任何痕跡,就像在水面上寫字一般。因此:了知中無餘痕。
在這時候,如果生起的念頭沒有被淨化,沒有在自我解脫中消融,僅只是認識念頭,將無法切斷煩惱永續的業力鎖鏈。因此,在你認知的那一刻,赤裸裸的看到念頭的真實本性,你即刻會確認之前所熟悉的智慧,當你安歇在那樣的境界中,念頭被淨化,毫無痕跡的消融。此一消融是重點。因此:知是解脫之法身。
舉一個例子:在水上寫字或畫畫,在書寫的那一剎那即消融,書寫和消融是同時發生。同樣地,當念頭生起同時就解脫,這也就成為「自生和自解脫」不斷的續流。譬如水中之書寫。
因此,不壓抑的生起,任何要生起的就讓它生起,任何生起的念頭就成為淨化入實性的道路。這個修行的經要你必須要把握:自起自滅續不斷。
因此,像這樣將念頭視為法身遊戲之訓練,任何生起的念頭都成為淨覺力量的一種訓練。不論五毒的念頭如何粗糙,它們也將以同樣的清明和敏銳在淨覺中解脫。所現即為赤裸覺空之資糧。
任何攪動的念頭都是從洞澈一切的淨覺本來面目中生起,如同淨覺內在力量,當他們現起時,單純的安住於此,不迎不拒。就在他們生起的那一剎那,它們也就解脫了,而他們從不在法身續流之外:心中所湧即為法身王之力。
心中的念頭,也就是無明的迷惑覺受,在法身的遼闊中是純淨,這是淨覺的智慧,因此在不間斷的澄明廣闊中,不論生起和激動的念頭是什麼,它們的本性都是空。因此:無跡自性阿啦啦。
當你能夠長時間的將念頭融入修行之道,念頭生起如禪定,動與靜之間不在有界限,結果是,沒有任何的生起會傷害或干擾你在淨覺中安住:現象生起於昔或相同。
在此時,念頭也就是淨覺力的生起,像是喜悅和悲傷、希望和恐懼,也許和普通人一樣;但是對於一般普通人而言,它們會頑強的壓抑或放縱這些體驗,然後累積業力,同時沉淪於執著和侵略性。另一方面對大圓滿的瑜珈行者而言,念頭在生起的那一刻即解脫:
在開始時,生起的念頭在被確認時即解脫,就像老友相遇;
在中間時,念頭自己解脫,就像捲曲的蛇自己將結打開一樣;
在結尾時,生起的念頭無利無害自我解脫,就像竊賊入空屋一般。
所以,大圓滿瑜珈行者掌握以上這些方法的重點。因此:解脫之法不同最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說:
知道如何禪定
卻不知道如何解脫
這與天道的禪定有何不同
* 意思是說,那些深信禪定,但又不能掌握解脫方法重點的人,只是在某一種精神寂靜的狀態之中,這只會讓他們岔入到較高道的禪定境界中。那些宣稱只要能認識動與靜就足夠的人,事實上和具有妄念的凡夫沒有差別。而對那些只會貼像是「空性」和「法身」標籤的人而言,當他們在面對不幸和困難時卻無法把持,這時就會暴露出它們方法的基本瑕疵。所以:無此禪定即為迷惑道。
「生起即解脫」、「自我解脫」、「赤裸低地解脫」,不論你所給的名字是什麼,念頭自解脫以及念頭淨化無餘痕這類的解脫,都明確指出自我解脫這個重點。這是自然大圓滿的不共的殊勝特長。如果你了解了這個重點,任何負面的情緒和念頭生起即單純的轉入法身,任何妄念即被淨化為智慧;任何有害的情境生起如朋友,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成為道路。輪迴在其自然的狀態中淨化,毋須出離,你從輪迴或是涅盤的鎖鏈中解脫出來。你到達了圓滿和最終的境界,毋須努力、無所得,也沒有遺留任何該做的事。具此即無禪定亦為法身境。
如果你對此解脫的方法沒有信心,就算你自稱自己的見解很高以及禪定很深,它們都無法對你的心有幫助,也無法對治你的負面情緒。因此,這不是真實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你掌握了「自生和自解脫」的重點,就算不具有任何「高見解」,或「甚深禪定」的名相,要你的心不從二元執著的束縛中解脫也不可能。當你到了傳說中的金銀島,不論如何努力的找,也永遠不會找到一般的泥土以及石頭。同樣的狀況,動、靜以及念頭現在全部都生起如禪定,就算你尋找真實、堅硬的煩惱,你也遍尋不著。單是就這一點就能測量出你的修行是否擊中要害。因此:
第三要義:信心穩固於念起即解脫。
這三句重點確實精要,在洞澈一切的淨覺境界中,將自然大圓滿的見解、禪定、行為以及結果全部集合起來。因此,它就是禪定、行為以及見解的要義指示。
不過這並不是一些抽象的概念,運用了傳統經典的佛學名詞,透過經典、邏輯以及推理的評估後,達到一個決定性的結論。任何時候你實際領悟了智慧本身,直接赤裸裸的,這就是淨覺智慧的見解。因為所有的見解和禪定都是「同一味」,因此將三要義解釋為見解的修行並不矛盾。因此:具此三要義之見解。
不僅如此,當你見到自然自生智慧的面目,也就是本來清靜的淨覺,其力量將從禪定洞察力中綻放出來,然後你遼闊的智慧,膨脹如夏日高漲的河流般,同時空性漸漸醒悟為大悲,你將充滿了一種無限以及無偏見的慈愛悲憫心。就是這樣,因此:結合悲智之禪定。
達賴喇嘛補充:巴楚仁波切說的是,關於見解就是具足了見解、禪定、以及行為這三個重點,而禪定的修行,則融合了智慧及愛。
這兒所說的禪定和頓超的修行有關。在大圓滿的傳統中,對於根(基礎)的解釋是從體性、自性、力或易感性(體性、自性、大悲)的觀點來詮釋,不過強調的是前兩者,也就是本來清淨和自然現前。這些名詞在其他的傳統中,「本來清淨」指的就是空性,而「自然現前」指的就是色(形身)。因此空與色的相結合,可以類比為「本來清淨和自然現前」。這樣的解釋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這樣解釋的話,本有澄明心就是你最究竟的觀點。中觀學派的「他空見」描述此一本有心為「沒有其他、偶發的緣」,它們視此為究竟,本來清淨和自然現前是它的面向。空與色的相融可以類比為智慧及善巧方便的結合。但大圓滿的獨特解釋,就是在最究竟上,兩種真理(二諦)本來就是無二的。
在道上一旦直接領悟了空性和慈悲無二的重點,包含在六度道上。如海洋般的菩薩行就像太陽所照耀的光芒,生起如己之自然能量。因為功德累積和行為有關,你所作的一切均是為利它,不在單獨尋求自己的快樂及祥和,也不會從正見中偏離。因此:伴隨菩薩之共行。
這樣的見解、禪定以及行為是諸佛覺醒見地的核心,包括過去、現在或者是未來將到此的諸佛。因此:三世如來雖聚議。
諸乘的最高點,金剛心要修行的重點,一切果的精髓,在無任何要義超越於此。因此:無勝於此法教者。
在此教導中所表達的真實涵義,確實是傳承要義指示的核心;甚至這些表達的字句也都應該是從淨覺創造力中所生起。因此:明力法身伏藏師。
對於文字背後的涵義,我並沒有任何修行智慧的體驗。但是從殊勝上師處聽聞了正確的法教,我以聽聞的智慧掃除了一切疑慮,經由思慮的智慧達到確定性的了解,然後寫下這一切。因此:於智慧界中取藏。
這與一切平凡的世間寶藏不同,世間的寶藏只能帶給我們暫時的富裕。迥異土石之精華。
見解的三要義,也就是「三句擊要」,是化身極喜金剛入涅盤前,在虛空中、雲光裡傳給偉大上師文殊友。經由這些要義指示,他們二人的證量無二無別。此乃極喜金剛遺囑之法教。
全知的法王龍欽巴尊者,對此一要義指示全然融會貫通,即生中直接證入本來清淨的「智慧心」,窮盡一切現象,然後在全然圓滿的佛境中覺醒。龍欽巴尊者以智慧身在持明者吉美林巴前現起,他以「持明者象徵傳承」的方式加持吉美林巴。然後吉美林巴再以「持明者口耳傳承」的方式,傳給我們的根本上師吉美賈威紐固,他現在就和我們大家在一起,是一切眾生的依護主。這也就是為什麼:三種傳承之心要。
像這樣的要義指示,就如同最精細的黃金一樣,就像心要一樣。如果將它傳給那些不修行的人,是十分可惜的。但是如果不能傳給那些珍惜此要義如己之生命,而且又能如實修行,然後在一生中即生成佛的人,則是同樣的可惜。因此:
咐與心子記持之,
誠是深義與心語,
誠是心語意扼要。
扼要意義勿輕持。
萬勿漏失此教授。
【室利傑波殊勝法教】的簡短論述到此以圓滿。
善!善!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