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23 14:10:26| 人氣3,4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 台北電影節(二)耶路撒冷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泡泡公寓四人行》Ha Buah

2007 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獎/2007以色列電影獎最佳男配角等三項提名

伊藤.福克斯(Eytan Fox)出生於紐約,成長於耶路撒冷,短片作品《Time Off》與名滿天下的劇情長片《我的軍中情人》都把關注重心放在色列軍中同志族群身上。然而,他的電影其實遠不止於「衣櫃同志愛情故事」這般簡單。相較於土耳其裔的義大利導演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曾在《男浴天堂》等片中嘗試去挖掘文化歧異性與種族性向的衝突與包容卻流於浮面,伊藤.福克斯的下一部作品《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大膽觸碰德國納粹與以色列猶太人之間的歷史心結,成功跨越國籍、種族、性向等既定界線,格局無疑更顯遼闊。

伊藤.福克斯的最新作品《泡泡公寓四人行》有點像是把紀錄片《與敵人共舞》的「和解共生」訴求,以及《天堂此時》裡生命開始倒數的炸彈客心路歷程,以通俗戲劇的方式作出更平易可親的具體呈現。看似稀鬆平凡的四角愛戀,精巧地交織了以巴之間複雜的種族、歷史與政經議題,讓它們成為深化主角內心層次轉折的最佳輔助工具,頗有將伊藤.福克斯自己前幾部作品的元素統整起來(前兩部片的主角也分別在本片主演、客串),做出一個小總結的意味。伊藤.福克斯甚至大膽採用《Bent》這齣描述納粹監獄裡同志愛情故事的舞台劇(有改編成電影版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作為本片的延伸象徵,讓性、愛與政治三者之間的牽扯辯證更具說服力。

《泡泡公寓四人行》有一張非常引人注意的海報,四名年輕主角的裸體,重點部位覆上象徵以色列國旗(藍)與巴勒斯坦國旗(紅綠黑白)共五種顏色的葉片,讓「完全解放」的聲音,自然奔放地在多重層次意義之間遊走。他們的反戰與和平訴求,他們對於傳統與普世價值相互衝突中求共識的努力,與全片強調「真愛無國界」的主旨緊密結合。代表以巴雙邊的Noam與Ashraf,因為各自的身份歷史、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環境背後政治生態的重重阻礙,最後被迫只能透過「自我毀滅」來尋求出口。人類的情感在人間像泡泡,似乎只有到了天堂,才會永遠維持美麗。

電影的尾聲,伊藤.福克斯以更高遠更廣袤的視野,站在雲端上去看待同志身份所面臨的過去與現在,正視歷史的傷口痛處,平靜地告訴我們「也許」應該會有一個更好的地方,不閃躲掩飾,不浮誇表面,不心存僥倖,不投機窺奇,坦然而真誠地包容所有……。「也許大家會看到我們有多麼美麗,然後就明白這一切有多麼愚蠢。不,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瞭解。」這樣對於永恆不滅的核心價值的正向肯定中卻又泛著微微哀傷的高明結論,極其動人,而且勇敢。



Ryan老實說:
把最後那句話送給所有對台北電影節忍氣吞聲姑息閃躲的共犯結構們,別再憋著了,不然你們看電影真是白看了,挺招罪的不是嗎?就如同麥克所寫,千樣不要讓影展事業缺乏想像跟同理心,淪為一種投機應付。


《新娘快跑》(Rana’s Wedding)
《天堂此時》(Paradise Now)

2002 摩洛哥馬拉喀什影展最佳女演員/2003以色列海法影展最佳影片
2005柏林影展藍天使獎/2006金球獎最佳外語片/2006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哈尼.阿布阿薩德(Hany Abu-Assad),1961年出生於地域敏感的Nazareth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自1980年移民荷蘭定居至今。大學時念理工科,曾在飛機工程領域工作數年,卻因非猶太裔的身份而遭到解僱。拿的是以色列護照,但他曾在訪談中表示,以色列認定自己是「猶太之國」的排他性,讓他從此不再認同自己的以色列國籍。複雜的血統身份與成長背景,在他轉行投身電影創作時成為一項獨家特色。無論擔任監製還是導演,無論拍攝劇情片還是紀錄片,他的終極目的都在為兩造族群尋求更開闊的思考空間與溝通管道。

在哈尼.阿布阿薩德2002年的作品《新娘快跑》中,透過只為趕在四點前結婚好掌握自主生命而疲於奔命的少女拉娜從找老公,辦手續、雜事張羅、到打扮、宴客等過程細節的呈現,讓銀幕下的觀眾見證了一場荒謬卻動人的穆斯林奇觀。封閉的空間與倒數的時間設定,讓拉娜的結婚任務處於一種山雨欲來的不確定氛圍裡。對於擺脫父權的渴望與急迫,於是成為最強烈性的「明」示。或許這樁婚姻是個錯誤,但誰又能保證什麼樣的結局呢?婚姻是政治決定,也是人生抉擇,再怎麼缺乏信心,終究這是對自己的負責。於是,我們在婚禮後的漫舞中,看到了希望。

哈尼.阿布阿薩德2005年的作品《天堂此時》,則是描述一對一同長大的好友,被招募到特拉維夫充當自殺人彈。他們在執行任務之前,獲得允許與各自的家人度過平靜的最後之夜,但必須保守秘密不得透露任務的相關細節。次日早上,兩人被帶到邊界並安裝上炸彈,偏偏在關鍵時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導致行動並未按計劃進行。這兩名炸彈客失散了,各自身上都還帶著炸彈……。這部出品國掛上以、巴、荷、德、法五個國家的多國合製電影,影片背後所象徵的政治意義,恰好與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同樣精彩。2005年入圍第五十五屆柏林影展的正式競賽單元,放映完隨即引發媒體與評論界一片討論,雖然在最後只獲得由歐洲電影獎提供獎金以表揚當屆傑出歐洲參賽電影的「藍天使獎」,但也因此打開廣闊知名度,隔年不但順利拿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上回《新娘快跑》以一場荒謬的婚禮傳遞個體生命面對動盪政經環境的徬徨與無力感,這回《天堂此時》意在以更平實的人性化角度來刻劃極端民族主義者的血肉與情感。這兩部電影都刻意省略脈絡的緣起與前提。為什麼拉娜的父親做出這麼急迫的結婚任務要求?為什麼拉娜心肝情願去完成「作業」?為什麼炸彈客決意接受死亡任務?到底最後他們的決定是什麼?跳過這一連串的刻意忽略與遺漏吧!事實上,哈尼.阿布阿薩德早已高明地藉由故事主人翁每日生活的詳實記述與細節特寫,逐漸勾勒出一幅更巨大的普世人性風景。所有的疑惑與答案,盡在不言中。



Ryan老實說:
難得的大銀幕機會,當然該看。預算與時間皆充足的話,最好兩部片都看,對於這位導演的風格會有更全面性的瞭解。


《與敵人共舞》Encounter Point

2006巴哈馬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2006舊金山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

分別來自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地不同身份背景的男女老少,同時出現在一個聚會上。他們都是以巴長期對立之下的受難者遺族,特地來此與平素被認定是敵人親屬的另一方展開對談。在對談的過城中,他們有時難免憤怒激動,有時陷入感傷唏噓,但雙方都嘗試以更理性的對話與辯證,去尋求以巴和平的可能機會。片中受難百姓現身說法的真實經歷,對比國際新聞中以色列政府處理「和平方案」的以退為進稍做讓步手法,以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跳脫不了的「反以恐怖攻擊」迴圈循環,呈現出極其巨大且荒謬的悲劇性。

這部片長八十五分鐘的紀錄片,鎖定以色列及巴基斯坦各兩名的受難者及遺族,以兩年的時間去紀錄雙方如何走出個體的傷痛,跨越種族、宗教、政治、地域歷史文化的藩籬,為找出以巴雙方皆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斷努力。

台灣當下藍綠對峙由來已久,起因源自對另一方缺乏脈絡性的史觀認知,以及將心比心的尊重與體諒,或許這部《與敵人共舞》可以提供台灣觀眾一個更高角度的視野與格局,讓和解共生不再只是毫無誠意的華麗口號。值得注意的是,本片由非營利組織「Just Vision」所製作,其幕後團隊由一群長期關注以巴紛爭的女性影像工作者所組成。「Just Vision」向來鼓吹公民參與,並持續透過基層媒體影像教育去推動以巴和平對話。

身兼本片製作、導演之一的羅納特.愛維尼(Ronit Avni),大學主修的是政治學,畢業後開始藉由各類影像創作去紀錄「以巴議題」相關的人權發展。此外,她的關注重心也擴及阿富汗及甘比亞等地區。至於身兼本片聯合導演、剪接、腳本三職的茱莉亞.巴夏(Julia Bacha),來自巴西,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習中東歷史與政治。曾經擔任美埃合拍的話題紀錄片《Control Room》的腳本與剪接兩職。



Ryan老實說:
基本上這部紀錄片對於關心政治的台灣人來說,真得屬於「非看不可」等級的。光譜的兩端如何對話,看了電影就知道。


台長: Ryan
人氣(3,4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展觀測站 |
此分類下一篇:2008 台北電影節(三)其他
此分類上一篇:2008 台北電影節(一)愛爾蘭篇(下)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