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37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去年,在日劇【流星花園2】中初次認識「一期一會」這四個字,孤陋寡聞的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它與日本禪當中的「瞬間」概念有關。由於日本茶道體現了日本禪的精神,所以這句話經常被寫在掛於茶室的字畫上。江戶幕府時期的動盪不安,讓人覺得有緣聚在一起品茗的機會,可能僅此一次。每次茶聚的獨一無二性,讓主客雙方互動相對提昇,這樣的精神延伸到戀愛哲學上,就是把與對方的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接觸,都當成是唯一、僅有的一次來真誠呵護。把握當下,珍惜眼前的幸福,才不至於像至尊寶在【齊天大聖東╱西遊記】裡有感而發哀嘆「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出現在我眼前,可是我沒有去珍惜……」。
「一期一會」可以是日本服務業口中的經營法則,也可以是期勉學習武道之人不要以為有再試一次的機會而掉以輕心的警語,當然更是日本言情片中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去年在台灣上映過的數百部院線片中,最能實踐「一期一會」精神的電影是玉木宏主演的【現在很想愛你】;毫無疑問的,本年度「一期一會電影獎」得主,絕對是愛爾蘭電影【曾經。愛是唯一】。
這部在去年各大國際影展詢問度相當高的小品電影,描述一名在都柏林街頭表演的創作歌手與一名捷克移民女孩的偶遇,兩人隨興地一同彈唱,甚至還找了其他街頭樂團一起錄了張DEMO,幾天之後,藝人拿著錄好的一疊CD前往倫敦尋夢,而女孩遠在捷克的分居丈夫也飛來都柏林與她團聚。十幾年前的【愛在黎明破曉時】裡那段波希米亞式邂逅,早已成為六年級文藝青年心中永不熄滅的集體記憶火花;【曾經。愛是唯一】乍看之下頗有一股【愛】片都柏林版的氣味,但其實又瀰漫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浪漫。那是更偶然隨意,更為心靈相通地顫抖,且帶著微微傷感的詩意情懷。那是一種宛如靈異現象的對流,一次又一次的內在洶湧碰撞,交會出一生僅只一次的華麗花火。正如同這個看似簡單,實則意含豐富的英文片名 --「Once」-- 一樣。
音樂元素佔了相當比例的【曾經。愛是唯一】,看似一支超長MV,但卻攀上了大多數僵硬刻板肉麻矯情的MV以及一籮筐為了捧美國偶像而拍的YA歌舞電影(例如【From Justin to Kelly】)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只是一部愛情電影,也不只是一部音樂電影,更是一部帶有療癒功能的勵志電影。透過片中一首接一首融合民謠風格與英式搖滾的原創歌曲,補足了我們再出發的元氣。
手提的鏡頭,帶著即興味道的低調表演,清淡平穩的節奏質感,以及關於角色背景細節與故事前因後果的大量留白,導演約翰卡尼讓所有的情感,隨著兩位同樣出身歌手的演員(三十五歲的愛爾蘭吉他手Glen Hansard與年方十七的捷克女星Markéta Irglová)特別為本片創作的美妙旋律,一齊在空氣中發酵、產生作用。
他們之間沒有太多親膩的肢體語言,音樂是他們相互調情的工具,也是這段柏拉圖愛戀的迅速加溫催化劑。那微妙的情愫,透過音符來解碼、翻譯。極簡,而有力。〈ONCE〉這首同名歌曲的旋律相當輕柔,吉他、鋼琴、重唱化為一陣清風,不免令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中所傳達的類似苦澀與眷戀感受。儘管錄完CD後各奔東西,儘管最後那從窗戶飄出去的鏡頭帶著淡淡的惆悵,但一首〈ONCE〉的存在,見證了一期一會的曾經.美麗。
如果說【曾經。愛是唯一】與【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是三種真摯質樸,風味各異的限量手工磅蛋糕,那【麥迪遜之橋】就是嚴選材料、作工精細的獨家提拉米蘇了。無論愛荷華州、維也納、巴黎、還是都柏林,以上四部愛情電影的交集點在於,它們的保存期限,都是永遠。它們各自以不同的Sense與態度,定義了「一期一會」背後,那份含蓄、飽滿的珍惜。
克林伊斯威特從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就開始演戲,六十年代以西部片成名,七十年代跨行當起導演,九十年代以充滿反叛精神的改良式西部片【殺無赦】獲得奧斯卡垂青並正式入列「作者論」仙班,近年三連發包括【神秘河流】、【登峰造擊】及【來自硫磺島的信】持續在票房表現與奧斯卡戰場上大放異彩。在一連串陽剛味十足的片單中,他1995年自導自演的【麥迪遜之橋】卻是這般柔情婉轉,可說是頗不尋常的特例。
心中懷著些微落寞的平凡農婦芬西絲卡(梅莉史翠普飾)與為《國家地理雜誌》拍照的攝影師羅伯琴凱(克林伊斯威特飾)因問路而意外擦出的愛情火花,對年輕觀眾來說或許緩慢平淡了些,但克林伊斯威特聰明地讓鏡頭隨著芬西絲卡的觀點遊走,讓表面上的幸福安定與暗潮洶湧的情慾渴望,在她的一舉一動中透露出些微懸疑的拉鋸。本片編劇把原著小說中的直線敘事,改為芬西絲卡子女發現母親手札的回溯,讓觀眾透過這兩名「事後的閱讀者」觀點,從最初的詫異、無法接受、到讀完手札後的全然瞭解,更油然而生一種感同身受的體諒。於是,不只是芬西絲卡的手札說服了她的子女,羅伯華勒的暢銷原著說服了廣大的讀者群,克林伊斯威特的調度與梅莉史翠普驚人的全盤轉化詮釋,顯然更說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我們共同見證了這段為期四日的肉體出軌,如何自沈重婚姻約束中掙脫,進階為永恆精神愛戀的完整經過。於是,這段銀色的愛情故事,與影史上最偉大的出軌電影【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大衛連導演)一樣,再也不必擔心會受到時間的淘汰(本片編劇在接受訪問時也表示,在編寫男女主角透過肢體動作、對話表情、親密互動而逐漸墜入情網的細節經過,受到這部黑白經典電影的影響甚大)。因為羅伯琴凱最後那句「這樣確切的愛情,一生只有一次」,威力實在太「殺」;因為這樣揪心的遺憾,真誠飽滿地體現了「一期一會」的刻骨銘心。
附記:
‧【曾經。愛是唯一】即將在六月底的台北電影節中映演,隨後會在全台院線作正式的商業放映。【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巴黎時】台灣已發行DVD。【麥迪遜之橋】今年五月首度以寬螢幕格式發行單碟特別版DVD。本文圖片分別由原子映象及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台灣家庭娛樂分公司提供。
‧很可惜本屆台北電影節沒能邀到亞倫派克導演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共襄盛舉。事實上,這部改編自曾獲布克獎肯定的愛爾蘭作家Roddy Doyle小說的音樂電影,堪稱【曾經。愛是唯一】的「前傳」。當年在片中飾演樂團吉他手的Glen Hansard,時隔十五年再度詮釋同一個角色(【追夢者】以樂團解散作為影片的收場,但有交待Glen Hansard繼續在街頭駐唱、尋求機會,並未放棄夢想)。對照如今Glen Hansard因本片而開創出事業、愛情的新氣象,戲裡戲外虛實人生的相映成趣,核心原點終歸是1991年的【追夢者】。
【追夢者】描述一名喜歡音樂的青年吉米為了將美國黑人靈魂樂引入都柏林,在報上刊登了「你有靈魂嗎?」這麼一個問句,吸引各方好漢加入一起逐夢。這期間充滿努力,淚水,衝動,以及誤解,最後雖然免不了遭逢解散的下場,但他們確實曾以自己的青春,合力譜寫出一曲動人的靈魂之歌。以音樂電影【名揚四海】奠定「星光幫電影」教主地位的英國導演亞倫派克,表示自己喜歡挖掘事物的黑暗與世界的真實,在他低調寫實的平易筆觸之下,【追夢者】毫無同類型電影【成名在望】或【夢幻女郎】那般甜美與煽情,吉米一干人等在片中的滿腔熱血與天真夢想,也未被扭曲或簡化成二元極端的價值是非。
素來常被批評有「美學法西斯」之嫌的亞倫派克,這回完全屏棄以往習慣透過精雕細琢的視覺奇觀強迫推銷個人意識形態的激烈性格,直承他向來引以為傲的英國電影新浪潮「憤怒青年」精神,將藍領階級的音樂夢與都柏林當下的社經觀察及地域特性完美地交織,激進中泛著浪漫,熱血中滴落感傷,令人低迴不已。
亞倫派克出生於1944年的英國,曾是倫敦最受肯定的廣告文案人才。1976年的劇情長片處女作【龍蛇小霸王】啟用一群童星(包括茱蒂福斯特)演出芝加哥黑幫故事,透過未成年的奔放活潑趣味來諷刺成人社會的暴力殘酷,從此奠定獨樹一格的作者地位。後續作品例如【迷牆】、【名揚四海】,以及充滿政治批判性的【午夜快車】、【鳥人】,皆是扛鼎之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