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效應》Crash
假如大愛電視台或馬英九想投資拍攝國片(例如拍兩顆子彈論或高鐵弊案或宣揚他身為藍教共主的大中國情懷與大和解願景)而且請得動保羅海吉斯來寫劇本,我絕對相信海吉斯能編出一部多親民、多「心靈、結緣」、多起伏跌宕的通俗劇本。又或者,哪天保羅海吉斯忽然不爽決定拿911開刀,開拍《衝擊效應II》之類的姊妹篇,我想也一定會引起騷動。
保羅海吉斯出身小螢幕編劇團隊,這一年來憑著《登峰造極》與《衝擊效應》兩個劇本編而優則導,炙手可熱程度幾乎到了像《蘭花賊》裡那位編劇大師開班授徒賺學費的程度。該從哪裡取材?該如何悠遊於好萊塢體系?該如何在兩小時的有限的時間內寫出一個狗血、煽情、又不能太過深度、不能觸怒多數、政治角度要正確、既討好影評又討好觀眾的聰明劇本?保羅海吉斯保證給我們很「精緻」的答案。
問題是,這部既討好影評又討好觀眾的《衝擊效應》,除了適合輔導老師放給國、高中同學看;除了適合當成各宗教團體或各類心靈改革座談會的討論素材;除了適合作為編劇寫作班的教學範例以外,它到底還衝擊出了什麼效應?天有不策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整個劇本煽情地、妥協地、統計性地、機關算盡地告訴我們洛城的種族歧視情形;種種偏見、妥協、救贖、怨恨與洗滌,一字一句一言一行自有其目的,這份算計不僅只是身兼編導的保羅海吉斯的專利,他也慷慨地開放所有演員、配樂、攝影精準地參與。
這是一部從Me and You開始,然後擴張到Everyone We know(也包括we don’t know)的「拼圖電影」,而拼圖電影最迷人的地方,正是帶領長期居住在兔毛底部的觀眾,站上兔毛的頂端,用比較全觀的態度來看這個世界。觀賞拼圖電影,其實就是一段攀爬兔毛的旅程,隨著距離的逼近,我們的驚訝逐漸淹沒原先的自以為是,開始讚嘆所謂命運的奧秘。
可惜《衝擊效應》並不是碩大的巨人,沒這等能耐讓我們站在他的肩膀上一窺人性的偉大;《衝擊效應》頂多只是一場豪華的大衛魔術秀,讓我們見證幻影與把戲之精彩。如果說《偶然與你相遇》的標點符號,合力組成一頁美麗篇章,那《衝擊效應》頂多只是一個報章雜誌常見的,極其聳動除此之外無他的種族暴力數據圖表。
算計從來就不是什麼壞事,拍電影寫劇本本來就得透過層層精密的算計緊扣觀眾心弦。可是要怎麼算,才稱得上「算得高明」,而不是落得「機關算盡」四個字,就得可憑本事了。看看同樣以拼圖電影型態刻繪洛城小調的《銀色性男女》,可比《衝擊效應》渾然天成而偉大得多;看看《偶然與你相遇》,那才叫做靈光乍現。或者我寧可保羅海吉斯跟史派克李一樣,一派大言不慚地搞黑人沙文,至少那比較有節操、有堅持、有骨氣。再不然,奉勸各位多看幾集《南方四賤客》好了,至少心靈上獲得的衝擊還比較多哩。
我想喜歡《衝擊效應》的觀眾,應該都會被那個配樂精準得嚇人,感覺非常撫慰的結尾深深地感動。問題是,到底我們是被馬克伊許罕的動人旋律所感動,還是被海吉斯的取巧所感動?這個謝幕式,完全暴露了海吉斯所有的優點與侷限。如果說《登峰造極》的結尾被克林伊斯威特泛出一股西部片的孤獨,那海吉斯不過是利用《衝擊效應》的收場,把他在電視圈打滾多年那套『連續劇必須在最後一刻把情感「解壓縮」的技倆』發揮得淋漓盡致罷了。
那種自以為是的人道關照,那種自以為高高在上地撫慰受創心靈的角度,讓我想起我最喜歡的影集《慾望師奶》以及《慾望城市》(舉例一下,好比這集的主題是講「二手貨」,四個女人的生活、性、愛便會或多或少和二手貨沾上邊,最後OS洋洋登場,畫面上則是四個熟女歷經二手貨事件後的OOXX)。這兩套影集一向喜歡在結尾時來上幾句看似高深莫測的OS,有時效果驚人地好,當然有時也難免落得為賦新詞強說愁。《衝擊效應》的結尾並沒有使用OS,但那高高在上的觀看角度,配上超級煽情的配樂,泡製出了好一個標準連續劇格局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大狗血收場(乾脆再打上「明年請繼續收看《衝擊效應II》」幾個大字好了)。
《衝擊效應》的高概念劇本吸引了一群不計戲份、片酬來共襄盛舉的明星們,其中麥特迪倫、泰倫斯霍華、譚迪紐頓表現得很不錯,但比起《銀色性男女》或《心靈角落》幾乎每個角色都詮釋到「無懈可擊」的完美自然度還差上一截。難得改變戲路的珊卓布拉克尤其令我失望,一個本來可以有很多種層次的苦悶的複雜角色,被她演來活脫是民視《意難忘》裡的刻板、膚淺悍婦角色上身。沒關係,正好符合《衝擊效應》這部電影的「刻板」氣質!
.《諜對諜》Syriana
如果說《衝擊效應》像是新聞系學生分組合作的期末報告,很用心、很匠氣、很標準,但缺乏創造性;那《諜對諜》就是一篇由專業記者編寫,層次上高明許多的調查報告了。我覺得台灣的軍購案或當年尹清峰命案,也可以拍成這樣的一部電影。
上一次,從美國的毒品交易交織出一張灰暗的人性網絡;這一次,則是從石油為起點,輻射出全球化現象地圖。《諜對諜》裡的每個人、每件事、每個決定,無論是一知半解還是運籌帷幄,都在屈就現實,以製造最高利益為原則。所以,這是一部難度極高、永遠沒辦法拼出來的拼圖電影。當觀眾終於瞭解這個殘酷事實之際,電影卻結束了,而在那一瞬間,一股巨大的徬徨的無能為力,才會在觀眾面前立體了起來。
《天人交戰》裡的每個角色,在電影收場時至少得到了某種啟發、採取了某種行動、改變了某種現狀、救贖了某種信仰;相較之下,《諜對諜》要面對的是全球政經局勢,每個人的存在與力量,只是愈變渺小,無論是負責石油公司併購案的律師、住在日內瓦的能源分析師、CIA探員、波斯灣的石油工人、中東油王、德州油業鉅子,還是黎巴嫩真主黨恐怖份子都一樣。每個人都只是這個迴圈上卑微的一個小點,只能順著利益的時針行走,永遠沒辦法岔出圓圈線路。僅管有心做出舉動、改變現狀、挽救過錯,最後只是證明了自己的想法天真及無能為力。
.《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
非常巧合地,《疑雲殺機》也在談這份無力感。和《諜對諜》一樣,《疑雲殺機》著眼錯綜複雜的全球政經網絡的利益結構,揭露視人命如草芥的殘酷醫療黑幕。這個故事假如落到好萊塢主流製片手裡,絕對會淪為另一版平板無趣的《雙面翻譯》。台灣有位影評人曾說,還好《疑雲殺機》沒提名奧斯卡重要獎項(他怕這部片容易激起白人會員的「良心」),還好《衝擊效應》「實至名歸」地獲得六項提名。我倒覺得《疑雲殺機》假若能激起白人會員的良心,還真是激得好激得妙激得呱呱叫!至少比《衝擊效應》偽裝政治正確,「消費」白人良心有誠意多了。
佛南度梅瑞爾斯藉由回溯的手法,大幅穿插外交官與妻子間愛情與性的隻字片語,讓這個外在剛硬得可以的故事,一旦進入核心之後竟是無比柔軟情色;讓這個政治驚悚劇一方面洋溢著難以言喻的浪漫情懷,一方面更是閃耀出一股非比尋常的曖昧性。表面上,我們隨著外交官逐步探查他的妻子不單純的死因;實際上,這是一段關於信念的摧毀、繼而重建的旅程。外交官妻子對愛情的忠誠、對性(或說貞操)這檔子事的從遲疑而堅定,其實與她長久以來所關注的、所努力的人道主義社會運動息息相關。而這個對於愛情與信仰的重建過程,也蔓延到外交官身上。所以我們很哀傷地發現,一旦愛情(性)的純粹度被確定了以後,外交官的使(生)命也就正式被終結了。
與胡力歐麥丹、阿莫多瓦多次合作的西班牙配樂家Alberto Iglesias,為《疑雲殺機》編寫出一段令人難忘的旋律。英國老牌演員比爾奈伊戲份很少,但搶眼依舊,實在是本屆奧斯卡男配角的超級大遺珠。不過真正真正讓《疑雲殺機》無比耀眼的大功臣,是瑞夫范恩斯的深情內斂,以及瑞秋懷茲充滿生命力的動人詮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