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9 04:08:41| 人氣4,9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筆記(October, 200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歌》9 Songs
從三年前金馬影展放映時的中譯名《性愛搖滾樂》到今年終於在台上映的正宗片商版中譯名《9歌》,這期間快手導演麥可溫特波頓又完成了三部電影。然而《9歌》應該永遠會是多產量、多方嘗試各類題材的他的創作生涯中,最不尋常的一部電影。因為,麥可溫特波頓以後勁無窮的《9歌》像我們證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期限與長度;因為,麥可溫特波頓以輕薄短小的《9歌》向我們示範該如何拍好一支有SENSE的音樂愛情故事MV。無須去娓娓道來男人與女人的邂逅、墜入情網,也沒有必要去細瑣描述分手後的悵然與思念。《9歌》之所以不尋常,絕不只是真槍實彈的硬蕊性愛場面而已(套句《色|戒》的流行語,那樣直接赤裸的造愛影像,還真是鑽到「願意買帳」的觀眾心裡去了)。

其實《9歌》的高明,在於麥可溫特波頓成功傳遞出一種觸感。那是從麥特與麗莎所嘗試的各種體位性愛姿勢,配合麥可奈曼美麗到了極點的音符(這段鋼琴演奏旋律其實早在溫特波頓十年前的《奇異果漫遊仙境》中就出現過了),奇異地交互作用、發酵出來的,一種觸感。即使孤獨,即使萬籟俱寂,還是會永遠記得的,那混雜著兩人的體味、窗外的陽光、浴室的水聲…,獨特且難以言喻的觸感。那樣的記憶,每每在我聽到麥可奈曼的音符時,就會自動侵入腦海…,伴著《9歌》的一縷光影。

附記:影史口交大全電影截圖整理(必看):http://users.otenet.gr/~vkap/bj/deep_throat.htm
.《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
伍迪艾倫近年來已較少在自己的作品中演出(感謝他的自知之明),這回他再度下海與新繆斯女神史嘉蕾喬韓森演起對手戲,兩人在片中的關係類似《說愛情,太甜美》的伍迪自己與傑森畢格斯,頗有一種傳承的感覺。可惜伍迪艾倫與BBC及史嘉蕾喬韓森二度合作的《遇上塔羅牌情人》,頂多只是把《曼哈頓神秘謀殺》(這部可是有趣多了)搬到英國重新玩一遍而已,儘管入境隨俗開起開膛手傑克的玩笑,卻沒有祭出什麼讓老影迷振奮的新東西,真是平白辜負了英國熱愛推理偵探類型劇的優良傳統)。

《遇上塔羅牌情人》在開場先向《第七封印》致敬一番,緊接著史嘉蕾喬韓森飾演的新聞系學生就如同十幾年前的米亞法羅或《曼哈頓神秘謀殺》的戴安基頓,神經兮兮地查起案來,遭遇了許多不可避免的陰錯陽差與笨拙的誤會,然後在收場時又回到類似開場的情境(完成一個迴圈)…,也就只是這樣了。或許因為伍迪與史嘉蕾主導了整個故事,導致休傑克曼飾演的英國貴族成了伍迪近年作品中最最無趣的的男主角,縱然流著《愛與罪》、《愛情決勝點》兩個壞男人的血液,整個角色卻平板到不見個性,而且與史嘉蕾喬韓森也沒擦出任何火花。

冤魂的反撲與人鬼的對話加上來攪局的新聞學理論,熱鬧的故事調性配上伍迪艾倫最拿手的神經質幽默,讓《遇上塔羅牌情人》宛如另一個天網恢恢「喜劇版」的《愛情決勝點》;而再度來到英國談戀愛的美國女孩史嘉蕾喬韓森,總算這回備受幸運之神眷顧,沒再那麼倒楣了。也許,《遇上塔羅牌情人》正如伍迪艾倫在《雙面瑪琳達》所宣稱的,是「悲喜劇一線間」的具體實踐呢。畢竟伍迪艾倫歷經《好萊塢大結局》與《愛情魔咒》的低潮後,已一連交出《說愛情,太甜美》、《雙面瑪琳達》及《愛情決勝點》三張驚人的成績單,姑且把《遇上塔羅牌情人》的乾枯無奇,想成他老人家在英國鄉村歇口氣喝杯茶的午休時刻吧。
.《驚爆時刻》Bobby
艾米里埃斯特維茲自編自導的這部描述1968年羅伯甘迺迪遇刺身亡時,同樣身處洛城國賓飯店的其他二十幾人遭遇的大堆頭多線敘事拼圖電影《驚爆時刻》,自然很容易讓影迷想起偉大的阿特曼的傳世經典《納許維爾》。可惜的是,無論劇本編寫還是導演調度,《驚爆時刻》都像一篇中規中矩的高校生作文,他很用心,至少可以拿個B,但卻缺乏靈性。所以將近兩個小時的點滴精密鋪陳,艾米里埃斯特維茲就只會依循拼圖電影向來要求的,在電影的尾聲堆砌出一個震撼的,或是天災或是人禍的瞬間。問題是,他既沒有阿特曼那種信手拈來不著痕跡的兼容嘲諷與悲憫,也缺乏保羅哈吉斯灑足狗血的激情。於是,《驚爆時刻》裡的每個關鍵時刻(例如莎嬸vs.琳賽;莎嬸vs.黛姨;勞倫斯費許朋vs.佛瑞迪羅德奎茲;海倫韓特vs.馬丁辛),都是被極度刻意的「寧靜處理」給強化出來。那樣矯作卻又毫無神采的呈現方式,完全削弱了原先的、預設的訊息裡,可能經由交互化學作用產生的深度與格局。

而由這樣淺薄的觀點與狹隘的視界所堆疊出的一個又一個失敗時刻,終於在最後「真正」的驚爆時刻燃起的剎那間,達到毀滅性的反高潮。那些前面所挑起的,關於民族關於政治、關於經濟、關於家庭、關於婚姻、關於偏見種種界限,種種問題,在這瞬間全不重要了。因為,全都被那毛骨悚然的OS給侵蝕光光了。22個角色之間的生命交會,甚至稱不上心機操縱(結果比較起來,《衝擊效應》竟沒那般討厭了),談不上火花四射,《驚爆時刻》缺乏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巨大地審視他們生命交錯的瞬間,互放出的光亮。

好的拼圖電影,應該是帶領觀眾往兔毛頂端攀爬。沿途所見或許零碎,或許不著邊際,但最後站在頂端所感受到的海闊天空,卻是難以言喻的暢快,美妙,甚至「五雷轟頂」。很顯然地,艾米里埃斯特維茲距離這樣的高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附記:
.《火線交錯》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8318181/20070122103137

.《衝擊效應》《諜對諜》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65368270/20060226220959/

.《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2538314/20060822062707/

.《曙光乍洩》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73915119/20061005042330/

.《靈魂的重量》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39575286/20040702190000/

.拼圖電影相關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4276133/20031031064525/
.《街頭日記》Freedom Writers
在台灣直接發行DVD的《街頭日記》,雖稱不上是啥了不得的師生電影,但也算在春風化雨校園類型的極限中,做到了最好。我總覺得這類春風化雨電影,成功的關鍵永遠在於熱血教師inspire學生的那個moment,要營造得夠煽情卻不流於俗氣,催淚卻不流於刻意。《街頭日記》也許沒有《春風化雨》、《搖滾教室》那般驚人,但幾個moment仍是有感動到我。這部由MTV頻道製作,改編真人真事的心靈電影,透過兩屆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汪飾演(她那能量十足的詮釋真是精彩)的女老師那種天真的催化與熱忱,藉由名著《安妮日記》來啟發一群心態原先不平衡的學生,的確帶出了感人的效應。當然《街頭日記》沒太寫實地去一一觸及每個學生及老師因為自身侷限與缺陷所導致的複雜困境,結尾也是一貫「迪士尼式」的夢幻美好,但那種對個人理想信仰的正向堅持,讓歷史中的安妮,電影裡的老師以及學生,連成一條動人的弧線,也算精彩了。順帶一提,威尼斯影后伊美達史道頓一連在本片及《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中皆飾演對法規異常執著的古板教育份子,真是有夠搶戲。事實上她與希拉蕊史汪的對決不只是在這部戲裡而已,當年她倆分別以《天使薇拉卓克》及《登峰造擊》入圍奧斯卡女主角,希拉蕊史汪依舊是最後的贏家呢!


台長: Ryan
人氣(4,9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輯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電影筆記(December, 2007)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筆記(July, 2007)

ari
哈哈我也是有被Freedom Writer小小感動到
而且其實我還蠻喜歡讓老師跟學生互為依附那樣
如果要以&quot值得&quot拍成電影的角度來說
她這樣基本上就只教了那一班203
而且還黏著他們一路跟到大學
沒有機會去桃李滿天下
其實還蠻遜的
但是我喜歡這種,一個生命改變一小叢生命的感覺
其實原本都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想當可以影響一整個世代的大英雄/大藝術家etc
像阿城說的,五十億神州俱堯舜,想想蠻可怕的

Imelda Staunton是很搶眼沒錯
但我幾乎要覺得她有點礙眼了
那種很用力,好像不是在跟別人對戲,而把戲搶光光的演法
其實看久了讓我覺得有點不自在...
2007-10-11 16:46:13
版主回應
伊美達還好啦。

至於兩屆奧斯卡影后希拉蕊史汪的表現我很滿意,她總是充滿一股能量。
2007-10-12 19:46:17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