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4 09:28:45| 人氣3,3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看不見的大象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氏911》Fahrenheit 9/11
上一次的《科倫拜校園事件》,從槍枝氾濫、種族歧視、媒體妖孽、恐怖主義、社會福利政策、美國窮兵黷武的浴血建國史,到民族主義的自我質疑,麥可摩爾展現了他信手拈來卻又渾然天成的天分。他嫻於丟出大量的新聞片,然後佐以唬人已是足夠的資料數據,「借用」(或說移花接木)各類影像形式伎倆(台灣的「非常光碟」製作群真該拜他為師啊),把他極具攻擊性的觀點包裝得Reasonable、煽動力十足。

相較之下,以搞死小布希為終極目標的《華氏911》即使雄辯滔滔依舊,終究是少了一份自省,多了更情緒性的發洩及訕笑。《華氏911》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頭:畫面上一邊上電影的演職員表,一邊連著播放好些個名人政要,在出席電視節目前化妝整裝的神態、舉動。對「政治」的諷刺與觀察,在此不言而喻(我本以為是摩爾的創意,結果Guardian影評說他也是學人家的)。

很多評論不喜歡《華氏911》前半段,也就是麥可摩爾舉證歷歷指控小布希種種惡行的部份。例如開場沒多久,摩爾尖酸地把意外發生的新聞片刻與當時正陪小孩唸書的小布希徬徨困惑的表情並時呈現,配上假想的旁白,嘲諷小布希的無能,簡直就是把惡毒當好笑了(本片以一句「Shame on you」劃下句點,也夠妙了)。而批評小布希休假太多的欲加之罪,簡直就跟台灣泛藍「豬公」在國會上的無聊指控一樣沒水準。小布希在片中被簡化為萬惡的淵藪的(還跟「邪惡」的賓拉登家族掛勾),然而這個淵藪我們實在不知是真是假。美國各方媒體更因此浮現了許多針對《華氏911》片中指控做出反駁的相關討論文章。

摩爾選擇性地拿小布希及國會政要開刀,操弄議題的深度與廣度(選擇性不去探討為什麼有部份「美國平民」主戰),他自以為代表所有美國人來向政府質問「為何而戰」。電影的後半段,摩爾把故事重心放在美伊戰爭爆發後,軍方大量吸收窮困白人、黑人參戰,對比統治階級忙著關心戰後利益分贓的醜惡事實,《華氏911》的基調從嬉笑怒罵的刻薄轉而深厚、激情了起來(害我差點以為是奧利佛史東在拍紀錄片哩)。然後,是《科倫拜校園事件》尾聲的故技重施。只不過,比起上次在卻爾希斯登家前門口放死去女孩照片的把戲,這回可是煽情多了。

各方評論、觀眾顯然非常吃這套,覺得這部份是誠實而充滿人道關懷的反戰吶喊。配合超級催淚的天問式煽情配樂,摩爾先是隱身幕後,紀錄一個對美國價值有著堅強信仰的白人婦女(嫁給黑人)從支持布希開戰、以兒子從軍為榮,到兒子死於伊拉克後,信念崩潰決堤的經過。這位歐巴桑唸著兒子一封質疑戰爭的家書(這讓我想到《生命》的吳乙峰「指導」被紀錄者寫一封信),參加反戰遊行,最後終於哭倒在白宮門口,活活一幅破碎美國夢慘象。摩爾再緊接著現身,前去攔截國會議員「豬公」,質問人家是不是「死別人家的兒子沒關係」…。

《華氏911》真的是美國良心的再現嗎?真的企圖敲醒美國人冬眠已久的公理正義與希望嗎?我覺得摩爾沒有這般偉大,也沒有這等情操。他只是單純要搞垮布希(讓我聯想到台灣大部分泛藍政客往往假「社會正義」為名聲討阿扁的格調),一般評論皆大加讚揚《華氏911》的可貴之處,來自摩爾對階級(窮人)、分配不均的社會現象的銳利觀察與誠實批判,可惜我感受到的,卻是稍嫌矯作的選擇性民粹操控。反正麥可摩爾也不是薩依德,想從《華氏911》中嗅到西方白人對東方的自省、對第三世界的看法什麼的(尤其片中對伊拉克、阿富汗、賓拉登的描述,實在蠻膚淺片面的),我想是不可能!

還是把《華氏911》當成一部很精彩的娛樂片罷!我在片中看到一張賓拉登年輕時的照片,那時他沒留鬍子,看來居然挺帥挺正派的。我本來還在想,幾年後會不會冒出一個反麥可摩爾的人,拍出一部拿金XX獎的紀錄片,揭露摩爾原來跟小布希之間不為人知的恩怨情仇或什麼陰謀論的,才因此連拍兩部紀錄片,企圖搞垮小布希……。結果這廂反《華氏911》人士手腳實在有夠快,最近剛在美國上映的《Fahrenhype 9/11》http://www.fahrenhype911.com/ 及《Michael Moore Hates America》http://www.michaelmoorehatesamerica.com/ ,顯然就是反摩爾的美版「非常光碟」!


˙《大象》Elephant
一年又一個多月前,我看了《科倫拜校園事件》。沈澱了過熱的亢奮後,總覺得麥可摩爾似乎太聰明、太狡詐了些。從槍枝氾濫、種族歧視、媒體妖孽、恐怖主義、社會福利政策、美國窮兵黷武的浴血建國史、到捫心自問是否美國人的血液裡流著暴力的仇恨基因,麥可摩爾信手拈來一個接一個議題,聰明地利用動畫及各方影像模式,外帶恰到好處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襯底,煽動、主觀、強悍而尖酸地戳破了卻爾登希斯頓及若干政客看似正氣凜然的「美國夢宣言」。但是之後呢?K-mart的勝利跟卻爾登希斯頓的倉皇逃離,即代表了全然的勝利嗎?

相較於旁徵引博雄辯滔滔如一份學術報告的《科倫拜校園事件》,片長只有90分鐘,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評論的《大象》,卻悄悄地在跟拍鏡頭中、在流動的雲朵裡,透露了即便聰明如摩爾者(只會拋出一連串問題)也歸結不出的結論。

葛斯范桑彷彿記憶拼圖似地拼完80%,刻意留白的五分之一,其實是為了讓觀眾自個兒瞎子摸象。於是,《大象》裡幾個出場角色,我們都摸著了一點點,然後就斷了線索,無法繼續深究下去。沒有前因,無須後果,我們盲目地摸著,隱隱約約感覺到了我們正觸摸著的——龐然巨物的粗大形體。葛斯范桑不像麥可摩爾那般慷慨激昂、一逞口舌之快。在冷靜冰涼的塊狀畫面中,燃燒著一股創作的激情。這是葛斯范桑自《藥店牛仔》、《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之後,再一次渡出神秘而超寫實的美麗。

大量的水平跟拍與面對面凝視,刻意的折疊與重演,當我們從不同的視角與相異的觀點檢視相同的場景、地點、人、事,我們的看法與感知,是否如昔?這甚至延伸出,葛斯范桑以創作者角度重新詮釋這樁悲劇,你我身為觀眾觀看科倫拜校園事件的相關新聞報導、觀看《科倫拜校園事件》、觀看《大象》等多重、多面向的觀察、呈現、理解層次。

那流動的雲朵,那平靜的月光曲,恍如《青春電幻物語》的德布西鋼琴曲所透露出的空靈不穩定,卻又帶著浪漫詩意。從雲朵開始,以雲朵結束,在寧靜得毫無異樣的天空籠罩下,葛斯范桑拋棄了媒體、國家、社會、民族等外在機制,以絕對的無言與沈靜,直探「人性」深沈。客廳裡出現一隻隱形的大象,你我即使看得見,也只能無能為力地假裝眼盲。你,感覺到了嗎?

台長: Ryan
人氣(3,3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拼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爵士‧咖啡‧過客
此分類上一篇:來自丹麥的女人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