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看那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這張劇照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那是香港搞笑片《賭神2》裡的一個橋段,也是1994年還在萬惡的資本主義殖民統治時,香港人對台灣「國歌」的印象。這張圖是在說賭神高進(周潤發)帶著痞子小喇叭(梁家輝)與他妹妹小結巴(吳倩蓮),挾持了中國公安局長郝精忠(徐錦江),搭乘漁船自中國要偷渡來台。這時海上忽然遠遠開來一艘鳴笛閃燈的炮艇,徐錦江樂不可知,以為那是中國炮艇,就高唱國歌:「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結果砲艇一靠近才發現不對,原來那是台灣炮艇,鏡頭裡馬上換成周潤發、梁家輝和吳倩蓮手拉著手改唱:「梅花堅忍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梅花到底是怎麼變成台灣的國花,進而變成台灣的國歌;對中國人、香港人,甚至年輕一點或海外的台灣人,可能會認為理所當然,本來就是這樣。不過在我們這種中古的台灣人看來卻不以為然,因為那是老蔣時代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老蔣個人固然是很喜歡梅花,來台後無論是台北陽明山,或是大溪角板山,他常住之處都有梅樹相伴;但從老蔣還在大陸稱王時,外界就已謠傳他的「絕頂」聰明是因為梅毒,聽別人說到「梅」這個字,就能讓他立刻皺眉頭了。誰還敢干犯龍顏,把這玩意兒還拿來當歌唱?
看過1960年台灣銀行首次發行的一元硬幣就知道,那年代一元硬幣大小與色澤,跟今天台幣的十元硬幣都差不多,唯一差別就是現在的十元硬幣一面是字,另一面是老蔣的光頭遺照,當年的一元硬幣上一面是梅,另一面是蘭。所以不是有首歌這麼唱的:「梅蘭梅蘭我愛妳,妳像蘭花著人迷,妳像梅花年年綠,看到了梅蘭就想到妳。」連硬幣上都不能只出現梅花,必須一面有梅、一面有蘭。直到1970年代小蔣掌權後,這種顧忌才少了點,加上小蔣又特愛梅花,於是小蔣時代的「梅花熱」就此展開。
。。。。。。。。。。。。。。。。。。。。
天寒地凍中,北風正凜冽;花草已枯萎,百花盡凋謝。
梅花犯寒開,隆冬十二月;松竹為好友,歲寒傲霜雪。
疏影橫清溪,冰雪漸溶解;暗香撲鼻來,春風滿郊野。
梅花高格調,冰清又玉潔;恰似我中華,貴在有勁節。
這是這是我小學六年級讀的課文,國語課本第十一冊第一課<梅花>。我是1973年讀到這課文的,這一課是晚到1972年才出現在小學課本裡的,也就是第二年使用。1962年之前出生的台灣孩子,就不會讀到這種歌誦梅花的課文。而且還不只是出現了一課而已,是連續出現三課。第一課是現代人寫的打油詩,第三課則是三位古人的經典詠梅詩<梅花詩三首>
一、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二、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三、梅花絕句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又是古詩,又是現代詩的,那麼第二課又是什麼呢?第二課<我們的國花>則是白話文,要告訴全台灣的孩子,梅花就是我們的國花,並解釋梅花為什麼是我們的國花。但可笑的是亞熱帶的台灣,除非像我小管這種住在陽明山下的北投孩子,還能上山看一下梅花,到底還有誰見過梅花是個什麼東東的?1983年我在金門當兵時,問起來自中南部農村裡的同袍們,誰也不知道我們的「國花」到底長成什麼鬼樣子。不過知不知道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國都南京也沒人看過,國會也從未改選過,國家就是蔣家,小老百姓也實在不必知道得太多。
。。。。。。。。。。。。。。。。。。。。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國花,有的象徵一國的精神,有的含有歷史的意義,有的與氣候或物產有關,各有各的道理。例如,美國以山楂花(又稱五月花)為國花,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當年到美洲開荒所乘的船,名為五月花號,所以用它來象徵冒險進取的開國精神。
法國古代有曾有勇士,拿著畫有三朵百合花的盾牌上陣,每次都打了勝仗,因此法國就用這種象徵吉利的百合花作為國花。其他像日本的櫻花,土耳其的康乃馨,希臘的橄欖花,埃及的睡蓮,都各有它們被選作國花的意義。
我國從唐朝開始,就以牡丹花為國花,一直沿用到清朝。牡丹濃豔芬芳,是花國之王,被稱為國色天香,自然有它雍容華貴的氣象。但是,牡丹花雖然濃豔,卻不夠堅忍;雖然芬芳,卻未免鄙俗;無法表現中華民族的特性。因此中華民國奠都南京之後,政府在民國十七年底,正式宣布以梅花為國花。
梅花有三蕾五瓣,正好象徵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它有一身傲霜鬥雪的鐵骨,富有堅忍耐苦的精神。在清淺的水邊,疏影橫斜;昏暗的月下,暗香浮動;那冰清玉潔的花朵,就是他高尚品格的象徵。梅花的精神與品格,也就代表了我們國家在苦難中愈挫愈奮、愈戰愈勇的精神。
在凜冽的寒風中,一枝梅花的開放,透露了冬天將去、春天要來的消息;也為我們在苦難中成長的國家,帶來了光明的希望。
1970年代在小蔣欽定的小學課本裡,苦口婆心的說明為什麼這種台灣小孩從未見過的「怪物」,會忽然變成了我們的國花。但課文中寫的「中華民國奠都南京之後,政府在民國十七(1928)年底,正式宣布以梅花為國花。」其實這句話就跟老蔣說的什麼「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或是「要讓青天白日的光芒,重耀在神州大陸上」一樣,考作文時套用一下就可以了,千萬別當真。
。。。。。。。。。。。。。。。。。。。。
1929年3月15日,老蔣已在南京稱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在南京召開。會期的第四日(21日)下午二時,當時中央宣傳部就對梅花是否能成為國花,提案請中執會討論,呈文裡是這樣說的:
「呈為呈覆事,案查前奉鈞會交下國民政府財政部函一件,以鑄鐫國幣新模緣邊附刻國花之表美觀,請迅予選定,提交公佈,俾便遵照等由。奉批交宣傳部核辦,等因奉此。
當查報載國民政府教育部已在選擬國花,此函該部,請將選擬經過情形附同意見函部參考。旋准覆函稱略開:查擬定梅花為國花一案,前由內政部禮制服章審訂委員會,議擬意見呈請行政院鑒核。其原呈內稱:竊維國花所以代表民族精神,國家文化,關係至為重要,如英之薔薇,法之月季,日之櫻花,皆為世界所豔稱。吾國現當革命完成,訓政開始,新邦肇造,不可不釐訂國花以資表率。
茲經職會第十八次會議決議,擬定梅花為國花,其形式取五朵連枝,用象五族共和,五權並重之意;且梅花凌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堅貞剛潔之概,頗足為國民獨立自由精神之矜式,定為國花,似較相宜,是否有當,理合備文呈請鈞院核轉國民政府鑒核施行等因,經行政院第二次會議決交教育部審議等因,本部遵即照原案審議,其結果定梅花為國花,備極妥善。
惟原案定為五朵連枝,本部擬改為三朵連枝,因梅花原為五瓣,用表五族共和,五權並重,而三朵連枝乃取喻三民主義,似較相宜。惟事關典章,本部未便擅傳,現已委託藝術院繪定制服帽徽圖樣,於徽內分繪折枝全開梅花三朵及五朵者各一式,以備呈送行政院選擇等由前來。
又據報載教育部參事陳劍著有『對於定梅花為國花之我見』一文,亦主選定梅花為國花,職部以事關選定梅花,研究不厭其詳,當經交各科簽註意見,從詳審查。審查結果,以為梅花、菊花及牡丹三種中似可擇一為國花之選。奉交前因,理合將審查經過並臚列各人所具意見,備文呈覆,仍祈鈞會核定施行,實為公使。」
。。。。。。。。。。。。。。。。。。。。
民國初年那種整篇「等因奉此」「似」「竊」「理合」的公文,很多人可能有看沒有懂。讓我來翻譯一下:就是財政部塑造國幣時要在邊緣刻花,但梅花是否為能成為中華民國的國花,請層峰盡快公佈。在1929年1月28日國民黨第193次常會裡,由於主席陳果夫是老蔣心腹,自然知道梅花雖為老蔣所喜,但不宜定為國花,免得升斗小民也整天在討論什麼梅花,又扯到梅毒、光頭這些「犯禁」的話題,於是以拖待變,在會中開放大家隨意討論。
與會代表果然熱烈討論這些無關痛癢的「營養題」,其中焦易堂主張要用黃菊花,吳鐵城則主張用青天白日為國徽、段錫朋則主張應由國民大會討論議決,這樣天馬行空的討論,主席不引導,又不表決,最後本案當然是沒有結論,又回到原點,會後函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議就是:
「逕啟者,據提案據宣傳部報告審查選定國花案之經過並臚列意見,請核定案,經第193次常會決議,採用梅花為各種徽飾。至是否定為國花,應提交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等情,當經提出本會18年(1929年)3月21日第七次會議,並經決議:不必規定,相應錄案函覆,希即查照,並希轉知為要。」
簡單說就是國幣上要刻梅花就去刻,但梅花究竟是不是國花:不必規定。也就是說,中華民國根本沒有規定什麼花是國花。梅花會在台灣一夜暴紅,關鍵根本不在老蔣,而是小蔣。
。。。。。。。。。。。。。。。。。。。。
1970年代起,台灣內外都出現了重大改變。外部是聯合國通過「排我納匪」案、日本「以怨報德」與我斷交、美國「背信忘義」與匪勾搭,套句作文八股句就是「姑息逆流瀰漫國際」。內部則是老蔣與他所帶來的老賊都老了,但蔣雖老卻尚未駕崩,賊雖老也還沒死光,只是被聯合國「逼退」後,老蔣吹噓的「統治」全中國,以及老賊自稱的「民意」代表,在台灣都已從謊言,變成了可笑的謊言。即將接班的特務頭子小蔣,也知道台灣就像患了梅毒的妓女,全身都爛透了,臉上依然要打點脈衝光、做點微整形。在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下,「推廣梅花運動」的鬧劇也就隆重登場了。
1972年10月31日是老蔣八秩晉六華誕,僑委會在僑光堂搞了個九層高的馬屁大壽糕,在全球二千多位僑胞代表的歡呼聲中,小蔣以行政院長之尊代表他老子蒞臨,致詞中忽然提到:「我們的國花是梅花,在越寒冷的時候別的花都謝了,只有梅花開得最好,這正代表我們國家的精神。僑胞們在國家困難的時候,從世界每個角落回來,願意和政府在一起,沒有一個力量,可以比得上這個力量。只要大家在總統領導下,堅苦卓絕的奮鬥下去,光復大陸的任務一定可以得到最後的成功。」
結果過了四十年,光復大陸的任務還是沒成功,反而是我們快被大陸給光復了。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蔣豢養的家臣們都知道,老蔣已屍積餘氣,小蔣接班後,他說梅花是我們的國花,以前的忌諱就一筆勾銷,大家的馬屁開始朝向梅花了。陽明山上的陽明公園,以「小隱潭」為中心,向外開始剷除已種植多年的櫻花,先搶種五百株梅花,成立所謂的「梅花區」。沒幾年後,梅花會不會像原來的櫻花那樣盛開,小蔣不來巡視,大概誰也懶得理會。但老蔣駕崩了,小蔣當然要假惺惺的請辭守喪三年,馬屁官們卻要真諂媚的上書恭請墨絰從公。
在這段小蔣與馬屁官推推拉拉的「守孝期」,馬屁官又代擬了《梅台思親》與《守父靈一月記》,雖然我從國中、專科到成功嶺集訓,被迫買了三次同樣的垃圾,但每次我都很積極的作資源回收,果然發現馬屁官與文丑還真是嗅覺敏銳,竟能如此高明的揣摩上意:「父親在慈湖植梅甚多,現已成林。父親時常告兒:『喜梅而不喜櫻,蓋梅花香而耐寒也』。父親於民國五十年在余所繪之梅花畫軸親題『經兒好畫梅,因其歲寒中較松竹更能芬芳可愛耳』。」原來這時小蔣已召告天下,告訴百官與眾民「經兒好畫梅」,而老蔣也是「喜梅而不喜櫻」,推廣梅花運動並非小蔣獨創,而是稟承先皇遺志,大家一見,當然開始拚命推了。
1970年代的另一重大變化,就是原本台日之間有外交關係,台灣並未禁播日本電影。但被逐出聯合國後,各國紛紛與台斷交,小蔣又沒這能耐找始作俑者的老美算帳,只好用小日本開刀。不但禁了日本電影,還要拍攝抗日電影,激發愛國士氣。黨營的中影當然責無旁貸,一時之間,以紀念人為主的如描述張自忠的《英烈千秋》、高志航的《筧橋英烈傳》、謝晉元的《八百壯士》;也有敘述光榮戰役的《強渡關山》、《戰地英豪》等,但最成功、影響力也最大的抗日電影,經歷過那年代的人應該能接受,還是人稱鬼才導演劉家昌執導的《梅花》吧!
。。。。。。。。。。。。。。。。。。。。
《梅花》這部抗日愛國片,即使從今天看來,我依然要讚美導演劉家昌「智勇雙全」。其他那些抗日片,有張自忠、高志航、謝晉元當招牌,故事發生地點又在大陸,就算票房不好,絕對政治正確,不會有鷹犬找麻煩。但要拍一部台灣人抗日的電影,這難度就高多了。因為對台灣人來說,兩蔣跟日本一樣都是殖民政權,而且兩蔣的執政能力還差日本一大截,當年會抗日的台灣人,右派的林獻堂流亡、左派的楊逵被關,至於被槍斃的如李友邦等一大堆還無法計算。說穿了就是狼行天下吃肉、狗行天下吃屎。當年會抗日的台灣人,後來依舊會反蔣;當年對日諂媚逢迎的土豪劣紳,照樣去蔣面前搖尾乞憐。所以要拍台灣人抗日的題材,不虛構還真沒辦法,這部虛構荒唐的台灣人抗日大爛戲《梅花》,就在這背景下誕生了。
故事要從1937年河北盧溝橋事件前夕說起,台灣某一個大家都說北京話的小村,這村子就算老蔣統治台灣時也不會出現,因為眷村裡也都南腔北調的,不過這不是重點啦!導演說有這個小村,就有這個小村。村裡大戶林世德(曹健)的長子林聚光(岳陽),擔任中學老師,正與妻子文英(胡茵夢)在為剛出生的孩子辦滿月酒。鄰居小惠(張艾嘉)從小就暗戀聚光,但聚光卻娶了文英;而聚光游手好閒的弟弟聚勇(柯俊雄),則是自小就暗戀小惠,但小惠卻很討厭聚勇。小惠抱著聚光的孩子在逗弄,聚勇就上前吃豆腐:「有什麼好抱的?再怎麼抱也是人家的,乾脆自己生一個。」小惠根本懶得理會這個痞子,繼續逗小孩。
由於林家在地方上向來熱心公益,當日賀客盈門,但聚光與文英的老同學日軍憲兵隊長池田(谷名倫),竟然也穿著日軍制服出席。原來殖民政府的電廠要在當地蓋水壩,電線會經過李家等四戶的祖墳,池田在中國留學過,深知拆遷祖墳對漢人來說很難接受,但軍令又難違,只好親自來拜託聚光,請他向父親與另外三家人解釋。但林世德聽了大怒,強調要跟祖墳共存亡。這時學電機的聚勇,卻興奮地跑來告訴父親,說他終於找到了在電廠的工作。林世德一聽大怒,當場給了聚勇一巴掌;聚光也火上加油,罵弟弟不長眼,沒事找打。聚勇憤憤不平,只好去好找小惠訴苦,小惠冷漠以對。
林世德從收音機裡聽到中日戰爭已全面爆發,心想日軍應該不會在這時做出大失民心的事,就帶著另外三家的代表,站在橋面要阻止日軍前進,還揚言即使腦袋落地也不退開,結果日軍真的砍了這四人的腦袋。林世德屍體被送回家時,池田隊長親自來哀悼,聚光與文英也披麻帶孝的在答謝,聚勇這時卻不在家,眾人都痛斥他不孝。但眾人誤會了,原來他是在幫爸爸修理收音機;傍晚眾人都從墳前散去後,聚勇才在父親墳前發誓,一定要為父報仇。這時聚光已決定偷渡至中國從軍,母親與文英也支持。另一方面,在池田的暗助下,文英到中學代課,頂了聚光的教師職缺。
幾年後聚光已在對岸的國軍裡升任營長,隨軍護士江明珠(恬妞)在母親死後,要隨聚光的部隊同赴前線,卻被聚光拒絕了,明珠抗議說:「抗日不分男女」,讓聚光很感動,兩人就因抗日抗出了感情。聚光對明珠談起自己在台灣的家庭狀況時,也只是曖昧的說:「有等於沒有」。這就跟禿頭上司勾搭辦公室裡的小妹差不多,什麼「我跟她已經貌合神離好幾年了」(但該做的功課照做),或是「沒關係,別怕,我只會進去一半。」(後面那一半)另一方面在台灣這邊,文英在課堂上以梅花做隱喻,告訴台籍學生我們是中國人;聚勇則勾搭上電廠廠長的女兒(日籍女子),讓小惠對他更加失望。
。。。。。。。。。。。。。。。。。。。。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裡逐漸失利,軍方要徵調中學裡的台籍學生,文英不忍十五歲的孩子去前線送死,就請池田幫忙阻止。但池田官職卑微,無法阻止徵調,只能以協助憲兵維持治安為藉口,留下了文英這一班的學生。鄉民卻誤會文英找池田求情是兩人有染,害她在班上被學生咒罵,去市場被小販拒賣,最後連他的兒子繼先(黃膺勳)也相信謠言,婆婆(盧碧雲)更因此上吊自殺。文英不堪謠言汙衊,只好跳水庫自盡來自清。池田憤而召集班上學生,痛斥大家恩將仇報,文英找他只是為了替你們求情,你們卻用謠言害死老師。全鄉民眾得知實情後,都難過地拿著一串梅花,到文英自殺的水庫前憑弔,並在繼先的帶領下合唱梅花。亞熱帶的台灣,有什麼村子能人人手上拿朵梅花,這場面比全村的人都說國語還要科幻。
聚光的部隊要攻佔台灣,先派了四名手下偷渡,要炸掉村裡的水壩。四人先找到在電廠工作的聚勇幫忙,但聚勇不願因抗日而毀掉水壩,傷及無辜。四人就莽撞的自己動手,被日軍發現後,又牽連其他善良百姓。豬肉販子(田野)被日軍押解要處決前,在街上眾鄉民為了歡送他慷慨赴義,又跟前幾天在水壩前那樣,在眾多武裝的日軍面前,拿著梅花唱梅花,日軍也不像上次砍掉林老爺子的腦袋那樣,再砍幾個腦袋下來。導演用劇情證明誰的手上有了梅花,都能像白蓮教的月光童子下凡,立刻神功護體、刀槍不入。同樣拿著梅花唱梅花的科幻橋段,能在同一部戲裡重複出現,這種「同曲同工」的本領,放眼世界,哪個導演有臉這樣搞?真是勇氣十足。
聚勇告訴廠長女兒,要送份大禮送給她父親做生日賀禮,原來那是一枚炸彈,要一舉炸死所有日軍高幹。臨行前他去找小惠,但小惠懶得理他,聚勇只好告白是「我最後一次來」。聚勇將炸彈送進廠長家,炸死了許多日軍高幹,自己也受重傷入獄。小惠去探監時,對看守的日軍自稱是聚勇的「妻子」,也答應會照顧繼先長大,聚勇聽了後含笑而逝。小惠搬進了空蕩的林家照顧繼先,直到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池田安排了屬下的去路後,竟然切腹自殺,這一點倒是抗日電影中少見的佳作,導演能不醜化敵人。如果日軍這麼爛、共軍也這麼爛,國軍卻要靠美軍的原子彈趕走日軍,還被共軍趕到台灣來,那是要證明什麼,證明國軍更爛嗎?這種大家若都心知肚明的事,就不用拍電影來證明了。
可惜好戲就這麼一轉眼,當鏡頭轉到台灣居民歡喜地迎接國軍進駐時,戲裡出現的國軍,卻是穿著草綠色軍服,背著國造五七式步槍(M14)。二戰結束時,美軍也才只有卡賓槍與M1步槍,國軍卻已先進到使用越戰時才有的M14。不過沒關係,反正M14與梅花一樣,導演說有土地就有它,戲裡就會有它。等國軍來了,小惠就將繼先交還聚光及他帶來的大陸新娘明珠,自己和父親搬出林家,到外地教書。小惠坐上了馬車,繼先望著馬車逐漸遠去,起先只是一直喊著:「姨!」最後一個鏡頭裡,才大聲喊出一聲:「媽!」從此文英就只能在天上,眼睜睜看著中國來的二奶,住她的房子、用她的遺產、睡她的老公、打她的小孩。導演在三十多年前,就能預見台商去大陸的狀況,這種高瞻遠矚,確實非我們所能及。
。。。。。。。。。。。。。。。。。。。。
《梅花》這部三生三旦主角陣容特堅強,劇情又超科幻的抗日愛情軍教片,真的讓人見識到什麼人看什麼電影。在一大堆抗日電影中,唯有它能獲得小蔣青睞。1976年3月2日他在立法院院會答詢時說:「《梅花》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講民族團結,講血濃於水的故事。只要我們能團結,就能抵抗強於我們很多倍的敵人。而且梅花本身就是我們的國花,在愈寒冷的天氣下,愈能顯出它的芳芬及精神。這部電影也可以對照出本人在上次報告中提到《寒流》影集的意義:只要我們今天有力量來造成國民空前的大團結,我們就必能達成空前的大事業。」
《梅花》被小蔣這麼輕輕一推,馬屁官就知該做什麼了。之後不但在首輪播映時票房告捷,電視接著播了再播;在成功嶺大專集訓、在壽山等船去金門,我看到都能背了。也讓《梅花》與《寒流》《南海血書》,成為1970年代的三大愛國佳作。而且除了電影狂播、歌曲狂唱之外,很多官員也都紛紛表態。空軍宣布改變軍官的軍階,以往是和海軍類似,尉官用金色細桿、校官加一條粗桿;現在校官則改用銀色梅花。海軍這裡也出現了馬屁官,主張比照空軍辦理,校官改用梅花。幸好有些人腦筋還清楚點,海軍是要出國的,軍階搞到外國人看不懂,圓圓的讓人以為是士官,那就貽笑大方了。
但海軍裡有官員敢擋住這荒唐的建議,交通部觀光局裡的高官就深諳官場之道了。當時台灣的帆布鞋代工業已相當興盛,世界名牌「All Star」也在台生產,可是這種牌子的運動鞋,卻不准在台灣販售,關鍵就在於這品牌的商標太醒目,就是一顆五角星,而且還是紅色的。我們那年代連小學生都知道,畫星星時可以畫成六角,也可以畫成四角,但就是不能畫成是五角。為了避免跟All Star運動鞋一樣「為匪宣傳」,即使台灣當時觀光業已經蓬勃多時了,觀光局卻始終不敢做飯店分級。因為飯店若要分級,勢必就要採用國際間通行的「五星評鑑」,就是以一到五顆星的標誌,告訴旅客這家飯店的設施是什麼等級。
All Star運動鞋只用一顆星當商標,就已構成「為匪宣傳」的要件了;要是設備最好的飯店,也都以「五星」來宣傳,那就不只是罪加一等了,根本就是罪加五等,因此觀光局始終不敢推飯店分級。幸好劉家昌的《梅花》,終於一舉顛覆了全台馬屁官員的陳舊思維。誰說飯店分類一定要用星星?就像台灣人大多沒見過梅花,電影中的男女老幼照樣都能人人手上拿一株梅花,飯店分級不用星星,改用梅花不就皆大歡喜了嗎?1982年起,觀光局就以梅花為標識,為全台各飯店做了分級。大家別一直取笑阿扁的本土化是躲在棉被裡打手槍,自己爽到卻也只有自己知道,這種本土化的手淫思維,兩蔣才是始作俑者。所以等小蔣一駕崩,這種只有台灣人自己看得懂,觀光客卻有看沒有懂的梅花,也就被五星取代了。
。。。。。。。。。。。。。。。。。。。。
《梅花》在小蔣的推動下,不只是電影狂賣,劉家昌創作的主題曲,更是歌詞簡明,曲風婉轉;加上甄妮與鄧麗君的演唱詮釋,一時之間海內外華人都能朗朗上口,絕對比那只有男高音能唱的「灑米煮飯」黨歌,更適合當台灣的國歌。這一點不但是小蔣發現了,連那個全台灣唯一有資格唱「哥哥爸爸真偉大」的蔣緯國也發現了。雖然因「湖口事件」而接班無望的二太子,早已無兵無權多年了,但對「國家大事」,照樣還是有他可以「善盡國民義務」的天職。1977年8月4日起,幾乎已成為台灣國歌的「梅花」,一夜之間卻又在媒體中銷聲匿跡了。原來是蔣緯國不滿「梅花」這首歌的曲調太柔和,不足以代表我們「巍巍的大中華」,就把它改編成了「梅花進行曲」,交給中廣國樂團伴奏、中廣合唱團演唱;新梅花就此在電視與廣播節目裡強力放送,從此我們就只聽新梅笑,不聞老梅哭了。
1977年10月26日教育部宣布,已將新梅花列為全國音樂比賽指定曲,並由國立編譯館編入中小學音樂課本,會放在每一册音樂課本的國歌、國旗歌、國父紀念歌、蔣公紀念歌、國慶歌、光復歌之後,成為第七首歌。另外也擔心幼稚園的孩子不會唱,還通函各幼稚園指定教唱;如需新梅花歌譜,各地教育局也可免費提供。雖然蔣緯國力推的新梅花,也經由音樂家鄧昌國的「鑑賞」,修正出了另一種激昂雄壯的曲風。可是就流行音樂來說,不管你喜不喜歡劉家昌這個人,他的電影固然是靠政治加持,但他的歌卻是自然流傳的,時間也證明了這一切,小蔣駕崩了二十多年,新梅早已被人淡忘,老梅卻依舊風行。
1980年12月20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通過了蔣緯國提出的臨時動議,就是近年來我國在國際間屢遭橫逆,國號、國旗和國歌在許多場合都被禁用和禁唱,因此通函教育部、交通部、觀光局、僑委會、文建會、退輔會、故宮、新聞局、中華戰略學會等機關團體,共同成立「推廣梅花運動委員會」,研商推廣在全球栽植梅花,以求達到「有土地就有它」的目標。問題是就算世界各國都跟台灣一樣,讓你們到處種梅花;但梅花是植物,又不是電線桿,受到氣候與地理因素的限制,種是一定可以種,卻不保證它能活能開花啊!大家沒辦法,那幾年只好辦些梅花古畫展、梅花現場揮毫展、梅花書法展或梅花攝影展等「紙上梅花展」;應付一下全面推廣梅花運動,勉強算是達到了「有紙就有它」了。
但在蔣經國與蔣緯國這兩個寶貝兄弟的認真推動下,雖然反攻大陸還是沒成功,梅花也無法土地就有它,但還是為我們留下了三個寶貝的「梅花」。第一個是劉家昌創作的那首老梅花,三十多年後仍是我們台灣人的精神國歌。第二個則是小蔣推動的,喜慶宴會時五菜一湯的「梅花餐」,據說小馬哥到現在還食「古」不化的在推動。雖然我對這戀屍癖的總統諸多不以為然,但他若能在梅花餐這件事上有所堅持,我也還是要肯定他。第三點就是1979年中影公司因「梅花熱」,就將敦化南路與和平東路那裡的新戲院,命名為梅花戲院,而我們科裡最漂亮的學姊,每天都要在那一站上車。梅花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國花,少年時的我似乎也不太關心;但學姊是我們的校花,這一點我就至今難忘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