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一)
除蓋障菩薩
(一)經有四名:
1.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2.寶雲經。
3.寶積功德經。 4.智燈經。
(二)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1.東方大蓮華世界,聞除蓋障菩薩名,一切障累悉得除。
2.蓮華眼佛亦示眾,眾生若聞釋迦名,即得不退轉地種,由是種子離諸過失,乃至果實成辦故,說種子。
3.娑婆世界釋迦現難行能行法,此世界能起一善心發心者,名希有。
4.蓮華眼佛告諸意往娑婆菩薩,盡其神通攝解眾生苦,同釋迦共濟此土眾苦。
5.具足布施十法
(1)法施—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故,不望他人所知識故,不求名稱故,不以餘事因故。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不起高下心。
(2)無畏施—示他人棄刀杖等器,一切有情,起父母想、母子想、父子想,乃至彼微細情命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亦可與之。
(3)財施—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令惡業斷之如嫉、慳、貪。
(4)不求饒益果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彼因緣所行布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
(5)悲愍施—諸苦惱、飢渴、裸露、穢污、殘缺、無主、無救、無歸、無依、無福,我當以何方便濟之?當以方便隨為攝受,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
(6)不輕慢施—不以輕重分別故,不以慢心故,不以毀謗故,不令他勞力故,不恃豪富驕恣故,不希名稱故,不恃多聞倨慢故,心必恭敬尊重故,專注供養,親奉施故。
(7)恭敬施—於軌範師、親教師,及餘所應尊重修梵行者,身極恭順,心極尊重,發言慰安,合掌頂禮,稽首承迎,以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
(8)供養承事施—
(A)佛事,嚴飾寺,諸香供,修治、掃垢。
(B)法事,隨聞法即當受持及為他解說。
(C)僧事,衣、食、臥具、醫藥乃致,但分少水而供施。
(9)無所著施—不求天報或餘報,不求王報或餘報。
(10)清淨施—當伺察得無過失、垢染、障難、諸邪。
6.持戒具足十法
(1)別解脫戒行—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學、尊重,不愛著氏族、所見、眾會,無我人過失。
(2)菩薩攝律儀戒行—無非處,非方非時,所行無非時,所說無不知時,無不知方,無不知量,令彼等生信解,隨為攝護。善具威儀,柔軟容緩,不雜行。
(3)離諸煩惱燒然戒行—貪、瞋、癡、餘煩惱或餘諸受用侵害火然燒。
(A)對治貪,用不淨觀,如觀身中不淨物。貪緣如著欲染,或見女色,對治夢境無實。
(B)對治瞋恚,多起慈心。瞋恚緣多由違逆己意,對治無平等心故,無「應無所住」故。
(C)對治癡,當以平等心,方便助成長,不厭晦之。癡緣對治多用譬喻,善巧開慧。
(4)離不深固作意戒行—若住蘭若,不起是心,他人皆雜亂行。
(5)菩薩攝善法戒行(怖業戒行)—應尊敬修福、護戒、修慧,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
(6)怖罪戒行—乃至少罪亦不生輕,漸會成海,少毒亦可致命故,因小失大,皆有惡果故。
(7)怖非所取戒行—寧自割身肉施眾須(需),也不懷希取他物心。
(8)堅固志意戒行—諸多餘緣測示,第一先分正邪,第二立場不變,第三無他欲想。
(9)無依著戒行—不求己慾想報,全為眾生有難處。
(10)三輪清淨戒行—
(A)身業清淨,離身殺、盜、淫三不善業。
(B)語業清淨,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四不善業。
(C)意業清淨,離貧(貪)、瞋、邪見三不善業。
7.十法忍辱具足
(1)安受苦忍—(自心有憂悲苦惱生起時,悉能忍受)不起瞋心。
(2)安受外忍—(聞他人惡言毀謗或謗佛法僧,不生瞋恨,)起精進心。
(3)諦察法忍—(於甚深法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不作退轉心。
(4)佛許可忍—生滅是相。
(5)無定方忍—一切時、處、種皆可。
(6)無差別忍—非可忍,非不可忍(,有所侵惱而悉能忍)。
(7)不以事因故忍—(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常行故,非忽然故。
(8)耐怨害忍—(怨對皆是)自業所造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
(9)悲心忍—救護眾生故(,悲心起故,安然忍受)。
(10)願力救拔忍—願我成佛,立諸願故(,對諸損惱,不生瞋恚)。
8.十法具足精進
(1)被甲精進—(發大精進,)魔擾此皆不實妄失之法(,菩薩心不驚不怖,亦不怯弱)。
(2)無能勝精進—(隨起一念精進之心,)普攝一切佛法故,一念超三界。
(3)離二邊精進—(所起精進)離高倨、掉舉(二者,乃名精進勝行)。
(4)利樂精進—與佛同等無量利益。
(5)加行精進—去諸瑕垢,故明亮奪目。
(6)相續精進—不空過,無空窗、無明。
(7)清淨精進—(使諸善法)廣大增長故圓滿。
(8)不共精進—不與96外道等(共有),當與佛齊。
(9)不隨他教精進—而自生無師智故,自性皈依故。
(10)無高心精進—不於中生味著,不毀他、讚己。分別心,無法入佛平等,分別智,故無能隨順眾生入度。
9.十法禪定具足
(1)廣集福德—彼彼生善修戒行,為善知識攝受,隨生大族皆具正信,更(能)增善根,由慣習力故,布施故。
(2)多生厭患—不近諸欲境界,欲如利叉、(利戟、)劍鋒、(刀鋒,)毒蛇。
(3)發起精進—未得法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
(4)具於多聞—故有因緣(能聽受)更深入世俗諦法、勝義諦法。
(5)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清淨無「無明」行。
(6)隨正法行—八正道 (法)中覺行。
(7)根性明利—(行正法故,辯慧明了,)利根轉勝。
(8)具純善心—離八風故,(行善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身心寂靜,(行不善法──貪、瞋、癡者,當起厭患)善觀察(,勤行斷除之)。
(A)貪:上品貪,不生慚愧,無慚,寂處時,讚欲德;無愧,自現有德。
中品貪,心生變悔。
下品貪,旋起即滅,有所欲者皆名。
(B)瞋:上品瞋,暴惡,身相黑,目赤惡。
中品瞋,速變悔,令止息。
下品瞋,輕謗旋起悔。
(C)癡:上品癡,無善作,無憂戚,不生悔。
中品癡,即速變悔,不現己德。
下品癡,不超性、習、律罪。
(D)無明:心不緣外、內,善、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下沈,目視不明,心不明利。
(9)善了安止觀(心為客無所得)—心為依止、先導(此心名般若),善攝、調、覺,故得心一境性。
(A)離生喜樂,成就有尋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成就無尋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
(B)於樂觀苦,作苦觀,得捨行捨念行成。
(C)於三禪定中,入空觀除我執,成就捨念清淨四禪定法。
(D)於身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
(E)過諸色想及離諸障礙,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
(F)無邊虛空而為行相,成就空無邊處定法。
(G)觀識無邊處而為行相,成就識無邊處定法。
(H)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成就無所有處定法。
(I)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
(J)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
(10)不著禪相—雖入滅定,不樂寂滅,即能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悲喜捨亦如前(起無量之行),周遍十方普觀(悉作解脫),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
9.十法勝慧具足
(1)善解無我—五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集滅不可得。勝義諦不離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但不以此緣棄而不勤進。
(2)善知業報—了知無實有情,但善惡業報如影隨形,終要善了。
(3)善了有為法—如澗水迅流不住、不可住。
(4)善知輪迴流轉—善解12因緣法,皆由愛繩縛。
(5)善解輪迴出要之法—無「無明」、無「無明盡」。
(6)善解二乘法—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不應獨出生死。
(7)善解大乘—雖知不可得,但不墮斷見。
(8)善能遮止魔業—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外道典及八風,悉除。
(9)具無顛倒慧—但為成熟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不顯己德,悉以勝慧引入修學。
(10)具無等勝慧—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第一。
10.十法方便具足
(1)善解迴向方便—
(A)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日夜當作供養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深心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
(C)又於一切十方佛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深心隨喜,以此善根迴向菩提。
(D)供塔,當願一切有情除破戒惡;掃塔,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供華蓋,願離煩惱燒然。
入塔,願入涅槃城;出塔,願出離生死。開門,願開諸善趣;閉
門,願閉諸惡趣。隨坐,願有情坐菩提場。右脇臥,願右脇涅槃。
起時,願出煩惱淤泥。動止,願得大人所行所止。安住,願離憂
惱。大小便,願除煩惱垢染。洗手,願除穢氣。濯足,願去塵坌(ㄅㄣˋ)。
一切身諸分位,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得安樂。禮塔,願一切
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一切名他自、自他不二法運。
(2)善迴外道諸見方便—要先恭事,現為弟子復過勝。所修非出離道,非離欲,非寂滅。
(3)善迴五塵境界方便—不以別異方便,但隨所樂為調伏。
(4)善除疑悔方便—說戒懺悔,或示現神通生信。
(5)善知救度有情方便—示現各種身,彼之定業,我寧代之,乃至一有情皆安住無餘涅槃中。
(6)善知(解)有情濟命方便—示現諸世俗事業,方便有所得而濟命。
(7)善受供養方便—是故受已不攝於己,不起貪心,任何供養皆可。
(8)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見堪任者,示現。
(9)善知示教利喜方便—令發心、精進、清淨心。……
(10)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若想作供養事,即施;令一切有情起所緣善心,即戒;發生愛樂心,即忍;心不懈退,即進;寂住其心,即禪;莊嚴眾行,即般若。
11.十法諸願具足
(1)不卑下發願—不於三有(界)中欲受樂故。
(2)不畏生死發願—不厭患三界、不求離欲、不趣寂滅故。
(3)出過一切有情發願—普盡諸有情盡得涅槃,然後我當入涅槃。
(4)諸佛稱讚發願—未發者令發,已發者令精進,我皆一一恭敬供養,勸請轉法輪;入涅槃者,勸久住。
(5)善降諸魔發願—一切佛剎不聞魔聲。
(6)不以他緣故發願—以自勝慧故,自皈依故。
(7)無邊發願—無限方、分,以隨喜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不恐怖發願—不驚、不怖、不恐,佛菩提境界、成熟有情、神通……皆無邊。
(9)不懈退發願—或見有情難調,而生棄捨心欲生淨土;悲智遍有情,捨心不棄眾,八難、三惡、女人亦不捨。
(10)善具圓滿發願—一塵之滴,已無復更求。
(A)不增不減名滿。 (B)不垢不淨名圓。
(C)不生不滅名寂。 (D)善逝,具足,發行,願至。
12.十法諸力具足
(1)無能勝力—超一切二乘、外道。
(2)無屈伏力—一切有情不能屈。
(3)福力—具足世、出世一切福功德。
(4)慧力—無有少法不見、證、覺、了。
(5)徒眾力—不缺戒行,不壞正見,不越法式,不染淨命,同其菩薩正行。
(6)神通力—於一微塵中能容諸剎,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不相觸礙。
(7)自在力—隨其所欲。
(8)陀羅尼力—三世諸佛所說法,諸名句文種種義理,於剎那悉受。
(9)不動加持力—勝加持眾生故。
(10)不越教勅力—唯除善巧方便利益事。
13.十法具足智
(1)人無我智—不了如旋無明火輪,蘊生時,法無實虛妄不堅;蘊滅時,法離散亦無所至。諸蘊中,無我人有情壽者養者,蘊中有我邪?我中有蘊邪?我不是蘊邪?蘊不是我邪?
(2)法無我智—諸法無實自性,乃至文字、語言亦無自性,但唯憶想分別,緣生緣滅,無法從之。
(3)無方分智—非但一剎那中智能隨轉,普遍一切隨轉隨現。
(4)知定境界智—知三乘及諸佛定,然非宿報所成己之智力,但以如來威神力乃能知,餘諸定法以自智力悉了。
(5)加持之智—如說能知。
(6)不壞智—一切無能沮壞。
(7)能觀一切有情諸行智—以其無著、斷、清淨智能見。
(8)無發悟智—自然常轉,如人睡俱無動作,出入息自然常轉,於一切處無礙而轉。
(9)知一切法智—知一切法平等相、一相、種種相、如幻相、虛妄分別等相。 (10)出世間智—滿足具足無漏智故。
14.十法勝行如地
(1)如地廣大無量。 (2)存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
(3)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無戚、無忻。
(4)普能容受大法雲雨—含潤一切,任持容受。
(5)為諸有情共所依止—生於善趣,向涅槃道。
(6)能生善法種子—一切有情善法種子,悉依菩薩種植生長。
(7)大寶器—種種功德智寶皆由菩薩現。
(8)大妙藥—有一切諸煩惱皆除。
(9)不傾動—一切內外諸緣苦惱事(悉不能動)。
(10)不生驚怖—聞諸魔不怖,聞外道不驚。
15.十法即得如水
(1)善法流潤赴下—滋長有情至缺乏處。
(2)種植諸善法種—廣植一切菩提分法種子。
(3)信樂歡喜—悉自他,淨信、樂求、歡呼、喜悅。
(4)漬壞諸煩惱根—以所修禪定水清惡習。
(5)自體無雜清淨—自體,為離所起隨煩惱等,無雜不雜三毒,清淨,守護諸根。
(6)息除煩惱炎熾—法水息除一切有情炎。
(7)能止諸欲渴愛—大雨大法大寶大神通。
(8)深廣無涯—勝智積集成藏海。(9)高下充滿—不損惱一切有情。
(10)息諸塵坌—悉令生柔軟心,勝慧依定愛之水。
16.十法如火
(1)能燒煩惱薪(外)。
(2)成熟佛法(內)。
(3)能乾一切煩惱淤泥—燒有漏及困境擾。
(4)如大火聚—去煩惱寒。 (5)作光明照。
(6)能使魔眾驚怖。 (7)能作安慰,除夜恐怖。
(8)隨所得利與一切有情共之,如中秋賞月旅共聚一堂。
(9)人所供養,如拜火教。
(10)人不輕慢,初始發心雖未具力,能使六道、二乘不敢輕慢。
17.十法如風
(1)無礙行—若有性、無性、一性、異性、真如性,無數心意而無種異,無造作,無所緣,悉是無障解脫境。於一切處皆成辦,乃至最後邊際劫中隱而不現,而法身者不可分別,非不可分別。
(2)無邊際—廣大顯現,開覺安布。
(3)破散高慢山峰—如迷執身,色相盛年,一切憍醉。
(4)吹布大法雲雨—出妙身相雲,諸可愛色妙音聲,大悲風,建最上喜悅。
(5)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以不空願力,法水灌注得最清涼地。
(6)不動一切有情—善法而能濟命長養,成世間福蘊,如世間出入息風力持故能活命,布設一切最勝供養所緣事相。
18.菩薩十自在
(1)壽自在。 (2)心自在,能相續入勝相應故。
(3)受用自在,無數莊嚴具。 (4)業自在。 (5)生自在。
(6)信解自在,見佛圓滿示現。
(7)願自在,隨樂欲時於諸剎中現成菩提。 (8)神通自在。
(9)法自在,無邊無中法門光明常顯發。
(10)智自在,了知一相具諸勝相,乃至現証一切智,悉能顯示故。
19.菩薩十力
(1)意樂力 (2)深固力 (3)方便力 (4)慧力 (5)願力 (6)行力
(7)乘力 (8)神變力 (9)菩提力 (10)轉法輪力。
20.菩薩四無畏
(1)義理無畏—於諸陀羅尼隨聞能宣說。
(2)護持無畏—了無我法不嬈於他,積集無相本習威儀而無缺失,三業清淨,成就廣大。
(3)離障難無畏—常持正法而不忘失,畢竟安住智慧方便,救度有情無放逸心,開示善法。
(4)成就無畏—不忘失一切智心,亦於餘乘諸出離道圓滿自在,得一切種一切事。
21.菩薩18不共法
(1)無著布施 (2)無著持戒 (3)無著忍辱 (4)無著精進
(5)無著禪定 (6)無著智慧 (7)四攝法攝有情 (8)善了諸廻向法
(9)善巧方便成諸有情增上所行 (10)開示上乘出離之道
(11)於大乘法而不退轉 (12)表示生死及涅槃門
(13)於諸典章不減文句 (14)所作行中智為先導
(15)於諸生中離眾過失 (16)身口意具十善業
(17)堪忍諸苦,不捨有情
(18)一切世間所可愛樂悉顯示,善以眾寶及劫樹莊嚴堅固,一切智心永不忘失,得一切法,依法灌頂,常所樂求見三寶。
22.諸菩薩所行十種三摩地
(1)寶高 (2)善住 (3)無動 (4)不退轉 (5)寶積 (6)日光焰
(7)一切義成 (8)智光明 (9)安住現在佛前 (10)首楞嚴。
23.12種陀羅尼
(1)灌頂 (2)大智 (3)清淨音聲 (4)無盡藏 (5)無邊轉 (6)海印
(7)蓮華莊嚴 (8)趣無礙門 (9)決定出生諸無礙解
(10)住佛莊嚴 (11)無邊色相 (12)佛身色相成辦圓滿。
24.六通
(1)天眼通。 (2)天耳通。 (3)他心智通。
(4)宿住隨念智通。 (5)神境智通。 (6)漏盡智通。
25.如來大悲32相
(1)一切法無我,眾生反之,故大悲。
(2)一切法無有情,眾生反之,故大悲。
(3)一切法無壽。 (4)一切法無補特伽羅(眾生)。
(5)一切法無性。 (6)一切法無礙。 (7)一切法無含藏。
(8)一切法無主宰。 (9)一切法無攝屬。 (10)一切法無物像。
(11)一切法無種性。 (12)一切法無生滅。 (13)一切法無染污。
(14)一切法無貪愛。 (15)一切法無瞋恚。 (16)一切法無智癡。
(17)一切法無來。 (18)一切法無去。 (19)一切法無行。
(20)一切法無戲論。 (21)一切法空。 (22)一切法無相。
(23)一切法無願。 (24)令除一切過失故。(25)入如實道故。
(26)令具戒聞捨慧諸聖法財。 (27)令知畢竟無常之法。
(28)淨命自知。 (29)究竟息苦,獲涅槃樂(故)。
(30)出離超越三界。 (31)一切法離因緣。 (32)令二乘廻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