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曾』為字根衍生的字
※曾:找到40則。
(一)ㄗㄥ(副詞)1.乃、竟然。
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尚且。
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形容詞)3.重疊的,中間隔兩代親屬關係的。如:「曾孫」、「曾祖父」。
○曾孫:ㄗㄥ ㄙㄨㄣ(1)稱謂。稱孫子的兒子。
晉書˙卷三十九˙荀勖傳:「荀勖字公曾,潁川潁陰人,漢司空爽曾孫也。」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還有個曾孫,叫做卜兌,只有八歲,代人家放牛去了。」
○曾祖父:ㄗㄥ ㄗㄨˇ ㄈㄨˋ稱謂。稱祖父的父親。如:「我們家從曾祖父起便遷居於此,務農為生。」
(2)統稱孫子以下的後代子孫。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鄭玄˙箋:「曾,猶重也。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
(動詞)4.加多。同「增」。
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ㄗㄥ ㄧˋ增進、加多。亦作「增益」。
(名詞)5.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曾參。
(二)ㄘㄥˊ(副詞)6.嘗、已經。表示行為、動作已經發生、進行過。如:「似曾相識」。
公羊傳˙閔公元年:「莊公存之時,樂曾淫于宮中。」
史記˙卷一○一˙爰盎錯傳:「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似曾相識:ㄙˋ ㄘㄥˊ ㄒㄧㄤ ㄕˋ對所見的人、事、物感覺熟悉,卻又不真切。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盃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形容詞)7.重疊的、一重一重的。通「層」。
唐˙杜甫˙成都府詩:「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8.深。
文選˙郭璞˙江賦:「若乃曾潭之府,靈湖之淵,澄澹汪洸,瀇滉淵泫。」
※增:ㄗㄥ找到62則。
(動詞)1.加多。如:「倍增」、「遞增」、「激增」、「有增無減」。
○倍增:ㄅㄟˋ ㄗㄥ增加一倍以上。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於是眾皆奮力禦敵。自平明戰至日中,勇力倍增。」
○遞增:順次增加。ㄉㄧˋ ㄗㄥ←→遞減。如:「遞增數列」。
○激增:ㄐㄧ ㄗㄥ快速增加。←→銳減。如:「人口激增」。
○有增無減:ㄧㄡˇ ㄗㄥ ㄨˊ ㄐㄧㄢˇ不斷的增加而沒有減損。亦作「有增無損」。
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你的從人雖多,怎比得坐地的,有增無減。」
(形容詞)2.重疊的。通「層」。
文選˙揚雄˙甘泉賦:「增宮嵾差。」
文選˙郭璞˙遊仙詩十九首之五:「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憎:ㄗㄥ找到17則。
(動詞)厭惡。如:「愛憎分明」、「面目可憎」。
史記˙卷九十九˙叔孫通傳:「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
唐˙李中˙落花詩:「酷恨西園雨,生憎南陌風。」
○愛憎分明:ㄞˋ ㄗㄥ ㄈㄣ ㄇㄧㄥˊ喜好和憎惡的態度十分明確。如:「大哥一向處事果斷、愛憎分明,絕不妥協。」
○面目可憎:ㄇㄧㄢˋㄇㄨˋ ㄎㄜˇ ㄗㄥ容貌令人覺得討厭。=言語無味←→眉目如畫、儀容可愛。
唐˙韓愈˙送窮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文明小史˙第四十一回:「又是窮,又是氣,莫怪人家嫌他語言無味,就是他自己也覺著面目可憎了。」
※繒:(一)ㄗㄥ(名詞)1.絲織品的總稱。
說文解字:「繒,帛也。」如:「文繒」、「細繒」。
史記˙卷九十五˙灌嬰傳:「灌嬰者,睢陽販繒者也。」顏師古˙注:「繒者,帛之總名。」
○綵繒:ㄘㄞˇ ㄗㄥ有五色文彩的絲織品,古人有時用以寫書信。
漢˙無名氏˙別詩三首之一:「欲寄一言去,託之牋綵繒。」
○繒書:ㄗㄥ ㄕㄨ 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典籍。如楚繒書。
○繒綾:ㄗㄥ ㄌㄧㄥˊ凹凸不平。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鬱坱圠(ㄧㄤ ㄧㄚˋ)以嶒嶸,崱繒綾而龍鱗。」
○楚繒書:ㄔㄨˇ ㄗㄥ ㄕㄨ戰國時期楚國古物,為現存最早書於絲帛上的墨跡。其字跡極小,筆力遒勁而饒意致,表現出婉曲古雅的楚書風格。抗戰前後於湖南長沙東郊出土。
2.姓。如漢代有繒賀。
(二)ㄗㄥˋ見「繒繃」條。
○繒繃:ㄗㄥˋ ㄅㄥˇ捆緊、堅固的樣子。
※矰:ㄗㄥ(名詞)1.繫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箭。
楚辭˙屈原˙九章˙惜誦:「矰弋機而在上兮,罻羅張而在下。」王逸˙注:「矰,繳射矢也。」
文選˙張華˙鷦鷯賦:「然皆負矰嬰繳,羽毛入貢。」
○矰繳:ㄗㄥ ㄓㄨㄛˊ(1)繫有絲繩的射鳥工具。
晉˙陶淵明˙歸鳥詩:「晨風清興,好音時交。矰繳奚施,己卷安勞。」
唐˙崔塗˙孤雁詩:「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2)比喻設計害人的陷阱。
後漢書˙卷七十四下˙袁紹傳:「加其細政苛慘,科防互設,矰繳充蹊,阬阱塞路。」
舊唐書˙卷六十五˙長孫無忌傳:「嗟憂患之易結,歎矰繳之難違。」
○矰繳之說:ㄗㄥ ㄓㄨㄛˊ ㄓ ㄕㄨㄛ比喻為一己私利而用的虛誇言辭。
韓非子˙五蠹:「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為矰繳之說,而徼倖其後。」
※橧:ㄗㄥ(名詞)用木柴堆築而成的居處。
廣雅疏證˙卷七上˙釋宮:「橧,巢也。」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孔穎達˙正義:「夏則居橧巢者,謂橧聚其薪以為巢。」
○橧巢:ㄗㄥ ㄔㄠˊ古時用柴木在樹上所築成像鳥巢一樣的住所。或作「榛巢」、「曾巢」。
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熷:ㄗㄥ把魚放在竹筒中乾烤。見段注本.說文解字.火部。
※璔:ㄗㄥ玉貌。見玉篇.玉部。
※磳:ㄗㄥ1.碅(ㄐㄩㄣ)磳:石貌。
集韻.平聲.蒸韻:「磳,碅磳,石貌。」
楚辭.劉安.招隱士:「嶔岑碕礒(ㄑㄧˊ ㄧˇ)兮,碅磳磈硊(ㄨㄟˇ ㄨㄟˇ)。」
2.山崖。
唐.元結.水樂說:「水樂,是南磳之懸水,淙淙然聞之多久,於耳尤便。」
※罾:(一)ㄗㄥ(名詞)1.四邊有支架的方形魚網。
說文解字:「罾,魚網也。」段玉裁˙注引顏師古曰:「形如仰繖(ㄙㄢˇ),蓋四維而舉之。」
宋˙陸游˙入蜀記˙第三:「漁人依石挽罾,宛如畫圖間所見。」
(動詞)2.以網捕魚。
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扳罾:ㄅㄢ ㄗㄥ(1)漁人用竿架大網沉進水中,隨時拉起,稱為「扳罾」。
元˙曾瑞˙哨遍˙人性善皆由天命套˙二煞:「樵夫叉了柴,漁翁扳了罾,故來下訪相欽敬。」
(2)一種書法家執筆的方法。食指推上,如漁人扳罾。
明˙解縉˙春雨雜述˙書學詳說:「又有扳罾法,食指拄上,甚正而奇健。」
(二)ㄗㄥˋ3.見「巴巴罾兒」條。
○巴巴罾兒:ㄅㄚ ㄅㄚ ㄗㄥˋㄦ(1)亂成一團的網子。
(2)亂成一團。如:「他這麼一攪局,這會兒大廳上可是巴巴罾兒的了。」
(3)比喻其貌不揚、瘦小枯乾的樣子。如:「這人長得巴巴罾兒似的。」
※贈:ㄗㄥˋ找到40則。
1.把東西送給他人。如:「贈閱」、「贈款」。
唐˙王勃˙滕王閣序:「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
唐˙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汩羅。」
2.追賜官爵給已死的有功之人,或官吏的祖先。如:「追贈」、「封贈」。
後漢書˙卷十六˙鄧禹傳:「皆遺言薄葬,不受爵贈,太后並從之。」
宋˙歐陽修˙瀧(ㄕㄨㄤ)岡阡表:「皇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甑:ㄗㄥˋ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上,有如現代的蒸籠。
孟子˙滕文公上:「許子以釜甑爨(ㄘㄨㄢˋ),以鐵耕乎?」
○丹甑:ㄉㄢ ㄗㄥˋ赤色的瓦器,相傳為豐年所產的祥瑞器物。甑,蒸煮東西的瓦器。
宋書˙卷二十九.符瑞志下:「丹甑五穀豐熟則出。」
○甑箄:ㄗㄥˋ ㄅㄟ舊時置於甑底,用來防止食物掉落鍋中的竹片。
○曲頸甑:ㄑㄩ ㄐㄧㄥˇ ㄗㄥˋ蒸餾物質或使物質分解用的一種玻璃器皿。形狀略似梨,頸部彎向一側。
○破甑生塵:ㄆㄛˋ ㄗㄥˋ ㄕㄥ ㄔㄣˊ比喻非常窮困。=甑塵釜魚。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十八齣:「若有此變,未免漂流別境。那時呵,餐風宿水鄉,恐破甑生塵愁范丹。」
幼學瓊林˙卷十九˙貧富類:「范丹蛙生土灶,而又破甑生塵。」
○墯甑不顧:ㄉㄨㄛˋ ㄗㄥˋ ㄅㄨˋ ㄍㄨˋ指甑落地破裂,則丟棄不顧。比喻事情已經過去,惋惜也沒有用。甑,盛飯用的瓦器。
典出後漢書˙卷六十八˙郭泰傳。幼學瓊林˙卷三˙器用類:「漢孟敏常墯甑不顧,知其無益;宋太祖謂犯法有劍,正欲立威。」
○甑塵釜魚:ㄗㄥˋ ㄔㄣˊ ㄈㄨˇ ㄩˊ指漢朝范冉家境清苦,久不能燒飯,以致炊器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甑、釜,皆為炊具。
典出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范冉傳。
如:「只要能照著自己的心意過日子,即使甑塵釜魚,我也心甘情願。」
※噌:(一)ㄔㄥ見「噌吰」條。
○噌吰:ㄔㄥ ㄏㄨㄥˊ聲音壯闊的樣子。
文選˙司馬相如˙長門賦:「擠王戶以撼金鋪兮,聲噌吰而似鍾音。」
(二)ㄘㄥ申斥、叱責。如:「我被他噌了一頓。」
○噌道:ㄘㄥ ㄉㄠˋ北平方言。斥責。
○味噌:ㄨㄟˋ ㄘㄥ由大豆、米、精鹽、酒精發酵而成的調味品。
○味噌湯:ㄨㄟˋ ㄘㄥ ㄊㄤ一種以豆腐、柴魚、味噌等為材料的湯。如:「味噌湯是日本大眾化的湯類之一。」
(三)(動詞)ㄘㄥˇ決裂。如:「他們倆人說噌了。」
※層:ㄘㄥˊ找到124則。
(名詞)1.數重相疊的房屋。
說文解字:「層,重屋也。」
南朝梁˙劉孝綽˙栖隱寺碑:「珠殿連雲,金層輝景。」
2.級、等次。如:「階層」、「經理層」、「上層社會」。
3.量詞。計算重疊、累積物的單位。如:「兩層玻璃」、「三層蛋糕」、「五層樓房」。
(形容詞)4.重疊的。如:「層巒疊嶂」。
楚辭˙宋玉˙招魂:「層臺累榭,臨高山些。」
○層巒疊嶂 ㄘㄥˊ ㄌㄨㄢˊ ㄉㄧㄝˊ ㄓㄤˋ山峰重疊,連綿不斷。如:「中央山脈層巒疊嶂,甚為雄偉。」
清史稿˙卷三五八˙陸有仁傳:「南山內層巒疊嶂,無寬敞環抱之所。」
(副詞)5.重覆、不斷。如:「層出不窮」。
○層出不窮:ㄘㄥˊ ㄔㄨ ㄅㄨˋ ㄑㄩㄥˊ比喻事物或言論接連出現,似乎沒窮盡。=司空見慣、層出疊見、屢見不鮮、層見疊出←→屈指可數、絕難一見、寥若晨星、寥寥無幾。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豈但不能免,並且千奇百怪的毛病層出不窮!」
※驓:ㄘㄥˊ四膝以下皆白之馬。
爾雅.釋畜:「四骹(ㄑㄧㄠ)皆白,驓。」郭璞.注:「骹,膝下也。」
※嶒:ㄘㄥˊ見「嶒稜」條。
○嶒稜:ㄘㄥˊ ㄌㄥˊ高峻的樣子。或作「崚嶒」、「嶒崚」。
宋˙孫覿˙橫山堂詩:「波間指點見青紅,雪脊嶒稜倚半空。」
○崚嶒:1.ㄌㄥˊ ㄘㄥˊ山勢高峻重疊。或作「嶒稜」、「嶒崚」。
南朝梁˙沈約˙游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鬱嵂(ㄌㄩˋ)構丹巘,崚嶒起青嶂。」
唐˙陳子昂˙送魏兵曹使巂州得登字詩:「勿以王陽道,迢遞畏崚嶒。」
2.形容人性情剛直、堅貞不屈。如:「傲骨崚嶒」。
※竲:ㄘㄥˊ1.北地高樓無屋者。見說文解字‧立部。
2.巢高貌。見龍龕手鏡‧立部。
3.高貌。見廣韻‧平聲‧蒸韻。
※鄫:ㄘㄥˊ(名詞)1.國名。夏禹之後封於此,春秋時為莒所滅。其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嶧(ㄧˋ)縣境。
2.地名。春秋時鄭地,故城約位於今大陸地區河南省睢縣境。
※蹭:ㄘㄥˋ(動詞)1.擦。如:「在鐵門邊蹭了一身汙油漆。」
2.踱。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寶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這邊來。」
○磨蹭:ㄇㄛˊ ㄘㄥˋ(1)來回磨擦。如:「貓咪在他的腳邊磨蹭著,發出咪嗚的叫聲。」
(2)做事拖拖拉拉,動作遲緩,浪費時間。如:「他做事情喜歡磨蹭,不夠乾脆。」
(3)糾纏。如:「我和姐姐磨蹭了好半天,他才肯帶我一起去看電影。」
(形容詞)3.見「蹭蹬」條。
○蹭蹬:ㄘㄥˋ ㄉㄥˋ倒楣、失勢、不得意。
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讒毀。」
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
○蹭兒戲:ㄘㄥˋㄦ ㄒㄧˋ不必花錢即可聽的戲劇。如:「好哇!今晚又可聽蹭兒戲了!」
○蹭稜子:ㄘㄥˋ ㄌㄥˊ ˙ㄗ做事故意拖延遲滯。如:「你若不願意作儘管明說,別跟我這麼蹭稜子。」
○蹭邊兒:ㄘㄥˋ ㄅㄧㄢㄦ (變)ㄘㄥˋ ㄅㄧㄚㄦ北平方言。引起誤會或怒氣。
○挨挨蹭蹭:ㄞ ㄞ ㄘㄥˋ ㄘㄥˋ身體互相接觸。如:「在公車上擠來擠去,難免跟人挨挨蹭蹭。」
○浮皮蹭癢:ㄈㄨˊ ㄆㄧˊ ㄘㄥˋ ㄧㄤˇ形容不仔細、不認真。=浮皮潦草。
如:「他做事總是浮皮蹭癢、馬馬虎虎,叫人看不過去。」
※僧:ㄙㄥ找到52則。
(名詞)1.和尚,出家修行的人。如:「老僧入定」。
唐˙賈島˙題李凝幽居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老僧入定:ㄌㄠˇ ㄙㄥ ㄖㄨˋ ㄉㄧㄥˋ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住在定境中。後形容一個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誘惑。=古井不波。
孽海花˙第二十回:「看時,卻是個黑瘦老者,危然端坐,彷彿老僧入定一樣。」
2.姓。如唐代有僧可朋。
※鬙:ㄙㄥ見「鬅鬙」條。
○鬅鬙:ㄆㄥˊ ㄙㄥ頭髮散亂的樣子。
佩文韻府˙卷二十五˙蒸韻引宋˙陸游詩:「傍架討尋書散亂,倚屏吟嘯髮鬅鬙。」
元˙趙善慶˙小桃紅˙數聲啼鳥曲:「鬅鬙鬢絲,追尋心事,正是斷腸時。」
○鬙兒:ㄙㄥ ㄦ出外兜售食物的人。或稱為「僧兒」。
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九˙顧覓人力:「主管酒肆食店博士、鐺頭、行菜、過買、外出鬙兒,酒家人師公、大伯等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