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8 11:43:17| 人氣1,371|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與聵有關的詞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與聵有關的詞語

※聵ㄎㄨㄟˋ(形容詞)1.耳聾、聽不見。

2.糊塗不明事理。如:「昏聵」。唐.皮日休.耳箴:「近賢則聰,近愚則聵。」

(名詞)3.耳朵聽不見的人。如:「振聾發聵」。

 

○昏聵:ㄏㄨㄣ ㄎㄨㄟˋ1.眼花耳聾,神智昏亂。

遼史˙卷九十九˙蕭撻不也傳:「不勝搒掠,誣伏。上引問,昏聵不能自陳,遂見殺。」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太公淹淹在床,一日昏聵的狠,一日又覺得明白些。」

2.愚昧糊塗,不明事理。=昏憒、昏瞶←→賢明。

福惠全書˙卷十五˙刑名部˙人命中:「其昏聵之官,不能覺察。」

○眊聵:ㄇㄠˋ ㄎㄨㄟˋ眼睛昏花,耳朵聾了。

資治通鑑˙卷二三七˙唐紀五十三˙憲宗元和元年:「至於師傅之官,非眊聵廢疾不任事者,則休戎罷帥不知書者為之。」

○矇聵:ㄇㄥˊ ㄎㄨㄟˋ引申為無知。矇,有眸子而看不見。聵,生來就聾。

◎任何事情都必須求真求實,才不會被謠言、假象混騙,成為矇聵的人。

○聾聵:ㄌㄨㄥˊ ㄎㄨㄟˋ1.聽覺不靈敏。

國語˙晉語四:「聾聵不可使聽,童昏不可使謀。」

2.無知。唐˙韓愈˙朝歸詩:「坐食取其肥,無堪等聾聵。」

○昭聾發聵:使耳聾的人也能夠聽到。比喻用語言文字等給人以極大的啟發,即使糊塗麻木的人也會清醒過來。

○昏聵無能:眼花耳聾,沒有能力。比喻頭腦糊塗,沒有能力,分不清是非。昏:眼睛看不清楚;聵:耳朵聽不清楚。

○發蒙振聵:聲音很大,連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麻木的人。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發矇振聵:ㄈㄚ ㄇ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使瞎子見到光明,使聾子聽到聲音。比喻見解高明,使人大開眼界。=振聾發聵。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

○發聾振聵:ㄈㄚ ㄌㄨㄥˊ ㄓㄣˋ ㄎㄨㄟˋ指聲音大得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以言論喚醒糊塗麻木的人。聵,天生耳聾。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清史稿˙卷三七八˙黃爵滋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聵。」

(茅盾《聯繫實際、學習魯迅》):「出了匕首、投槍,也還有發聾振聵的木鐸,有悠然發人深思的靜夜鐘聲。」

○振聾發聵:ㄓㄣˋ ㄌㄨㄥˊ ㄈㄚ ㄎㄨㄟˋ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振警愚頑、發聾振聵。聵:天生耳聾,引伸為不明事理。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卷一:「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故為此語以曉之。」

【補充說明】  振聾發聵

釋義:振聾發聵(本意是聲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誤作聽力下降,像個呆頭呆腦的聾子。)

  這個成語的出處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裡,他寫過《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中有句話:「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聵,耳聾。「振聾發聵」,即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FROM: http://bbs.tiexue.net/post2_2160360_1.html

○震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劉心武《寫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滿足這種要求的作品出現,形同震聾發聵,會引起強烈的反響。」

○磨昏抉聵:救治教化愚昧糊塗的人。抉:ㄐㄩㄝˊ挑取、選取。

○醒聵震聾:猶言振聾發聵。使昏昧糊塗、不明事理的人為之震驚,受到啟發。

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一躍而登此莊嚴美麗之舞台中,一奮萃此醒聵震聾之盤渦裡。」

 

台長: 度凡
人氣(1,371)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主題詞語 |
此分類下一篇:與櫃有關的詞語
此分類上一篇:與憒有關的詞語

巫依樺
教育部網路版《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常將正確的「振聾發瞶(憒)」與「發聾振瞶(憒)」訛為「振聾發聵」、「發聾振聵」。不知是手民之誤或懶得查證原著,抑或對本成語之語法不甚了了。這兩個詞語,常被出為試題,然《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又作為國家各種考試答案的依
據,實應嚴謹去查證原著,以免貽誤考生權益。
「發聾振瞶(憒)」使耳聾者能聽見聲音;使眼盲者也能看得見。是利用相同的兩個相對應語素聯合並列的「動賓式當句對」成語。「發聾」與「振瞶」或「振憒」意義相同,句型相同並列聯合,形成對仗,是前後重複表意,加強語氣來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發」與「振」皆為動詞,指開啟。「聾」與「瞶」(或瞶)相對應。若寫成同音的「聵(耳聾)」,不能與「聾」形成映襯對應,互相融合補白。同樣,成語「急公好義」也不能寫成「急公好益」,也是利用「急公」與「好義」並列聯合映襯,重複加重語氣,強調熱心公益,見義勇為的含義。「公」(公益)與「義」(義舉)互為對應字。如在「公(公益)」後再搭「益」,也是重複贅詞,不能映襯對應。
「發聾振瞶」其語法是一種縒綜插字修辭的「當句對」成語,前後兩部分都是動賓式結構,形成對仗映托。前字用「矇或(瞶、憒)」,後字即用「聵或(聾);前字用「聵或(聾)」,後字即用「矇或(瞶、憒),來反覆強調加強整體含義的修辭作用
2017-07-10 20:54:42
巫依樺
1.「開聾啟瞶」見於清•李漁《閒情偶寄•頤養部》:「有道而善談者,人生希覯,是當時就口招,以備開聾啟瞶之用者也。」
2「發矇振聵」見於《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
3.「發聾振瞶」見於《清史稿•黃爵滋列傳》:「雖頑愚沉溺之久,自足以發聾振瞶。」
4「發瞶振聾」見於清•李圭《鴉片事略》:「夫以外夷之人,尚令行禁止,況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雖愚頑之沉溺既久,自足以發瞶振聾。」
5「振聾發瞶」見於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此數言振聾發瞶,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
經學談詩者,故為此語以曉之。」
6.「啟瞶開聾」見於清•袁于令《西樓記•第四齣》:「一霎時啟瞶開聾,從今後刺股懸梁,專心制義獻明光。」
7.「啟瞶振聾」見於清•秋瑾〈望海潮•送陳彥安孫多琨二姊回國〉詞:「仗粲花蓮舌,啟瞶振聾。喚起大千姊妹,一聽五更鐘。」
8.「警憒覺聾」見於清末民初•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賢士大夫主持風教,固宜默握其權,時與釐定,以為警憒覺聾之助,初非徒娛心適志已也。」
2017-07-10 21:02: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