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3 07:32:29| 人氣7,247|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香蘭 的「恨不相逢未嫁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http://www.greenworm.com/loverindream/yconline/00076.rm
李香蘭~ 恨不相逢未嫁時(上海版)
http://mtv20080.joinwin.cn/L/2005628/231338/836233.wma
李香蘭~ 恨不相逢未嫁時(香港版)


「恨不相逢未嫁時」
<上海版>1942年(民國31年) 7月XX日錄音,X月XX日,百代唱片公司發行
<香港版>195X年(民國4X年) X月XX日錄音,X月XX日,百代唱片公司發行
詞:陳歌辛 . . . 曲:姚敏 . . . 編曲:XXX


冬夜裡吹來一陣東風。<上海版>
冬夜裡吹來一陣春風。<香港版>
心底死水起了波動
雖然那溫暖片刻無蹤。誰能忘卻了失去的夢
你給我留下一片春的詩。卻叫我年年寂寞過春時
直到我做新娘的日子。才開始不提你的名字
可是命運偏好作弄。又使我們無意間相逢
我們只淡淡地招呼一聲。
多少的甜蜜辛酸。失望苦痛盡在不言中


一般市面街坊,所能夠聽到是鄧麗君或是費玉清所演唱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卻很少人知道這首歌的原主唱者是誰。原唱者就是美得讓人摒息的日本美女--李香蘭。

這首「恨不相逢未嫁時」,李香蘭前後灌了兩次唱片。第一次是1942年左右,在上海百代公司所灌錄的。李香蘭運用她所擅長俄式宮廷聲樂的唱法,那時二十歲出頭的她,聲音相當清脆、嘹亮,猶如黃鶯出谷。加上她那一口標準流利的京片子,將那種徬徨、無奈,把已幻滅的<少女情懷總是詩>那般情境,詮釋得讓人一陣鼻酸。

音樂的前奏卻是那樣悲傷,歌曲透過哀怨的歌聲表達,猶如文章一般,有起承轉合、外加陰陽頓挫,還有歌聲的鏗鏘有力。使人覺得聽了一齣羅蜜歐與茱麗葉的淒涼愛情故事。像似韓劇<冬季戀歌>裡,鄭有珍對江俊祥割捨不下的情意,在無限痛苦的等待,深深刻劃出女性真正渴望獲得一份關懷與被呵護的永恆愛情。

相隔十餘年,李香蘭到香港EMI百代公司,再度灌錄這首「恨不相逢未嫁時」,這時她的歌聲變得渾厚、成熟,但再也不像過去那樣清脆、嘹亮。彷彿有點美人遲暮的感覺。小提琴的聲音牽引之下,有點類似孤獨的老人用口述方式將那段塵封已久、不堪回首的往事,娓娓道出。

我聽到歌曲的版本,先後順序,卻是先聽到香港時期的版本,事隔多年,才在偶然的機會,聽到上海時期的版本。沒想到一聽到上海時期所灌錄的「恨不相逢未嫁時」,那種旋律、歌聲、伴奏,讓我久久無法釋懷。

李香蘭在國語歌曲中,除了讓她紅透半天邊的「夜來香」之外。她對這首「恨不相逢未嫁時」情有獨鍾,因為這首歌的作者陳歌辛,曾與李香蘭互通款曲。無奈陳歌辛當時已婚,有了結髮妻子與孩子。這段戀曲最後無疾而終。

人事已非、情景不再、朱唇已改。陳歌辛在文化大革命時,被迫致死。李香蘭也因戰犯遣送回日本,並嫁做人婦,也當過三屆國會議員與行政部長,目前還是東亞協會的會長。八十六歲的她至今人還建在。保養得還不錯,看起來像似只有六十左右的婦人而已。

四十年以後,李香蘭的口述回憶錄上市,李香蘭特地拜託托前駐日大使宋之光和夫人李清帶給陳歌辛的兒子陳剛,她那本才出版不久的自傳:《李香蘭:我的半生》。她那秀麗挺拔、功底深厚的中文毛筆題字令陳剛驚訝。

之後,當草刈義夫先生(前上海交響樂團負責人)和日本電視臺訪問上海時,李香蘭還特地托電視臺到陳家去錄影。她告訴電視臺的記者,當年她差一點嫁給陳歌辛。當陳剛尋問:”那為什麼在她的傳記中隻字未提呢”?記者笑著回答:「李香蘭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能夠寫在書上的……」。

過去的所有種種,一切盡在不言中,所謂: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他們這段異國戀情,只能從這首歌裡慢慢地去追尋。


<<未經本人同意,文章不得擅自轉載,盜用者將採法律追訴>>

台長: 川島
人氣(7,247)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小豬~~~百代百年的新專輯中註名恨不相逢未嫁時是1942年版
2006-11-19 15:07:52
版主回應
是喔~~~我馬上刊登上去~~謝謝你囉~阿儒^_^
2006-11-20 08:50:35
Lonnie
這首恨不相逢未嫁時我覺得是李香蘭的中文歌曲演唱中除了夜來香之外的一首代表作品,主要是由於李香蘭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都同時灌錄了同樣這一首歌曲,為李香蘭的歌藝演進和變化做了註腳,也間接從中體現出不同時期歌唱的審美觀.上海版的歌聲,強調具有金屬般鏗鏘有力的明亮質感,聲帶和喉部肌肉較為緊繃而有張力,發聲狀態充分靠前靠上;吐字的表現,則是誇張強調以唇齒&quot咬&quot字的方式去處理歌詞,尤其捲舌音捲得怪刻意的.或許為了強調聲音的明亮和清脆,又加上追求一字一字&quot咬&quot字清楚,李香蘭唱這首歌時音色表現常顯得有些橫扁(側重[i][e]兩個母音的發聲狀態);低音則有點唱不開來,中高聲區的色彩一貫地清脆明亮,整首歌大量使用顫音,並善用漸強漸弱(Mezza di voce)的技巧來修飾每一個樂句,許多線條處理得很美,可以知道李香蘭是很認真做功課的.雖然她當時技術上還不很純熟自如,還有些抓拿不穩,用氣和支持偶爾不那麼穩固,抑揚頓挫幅度很明顯,色彩也隨著聲音的強弱忽明忽暗.若是她在氣息的控制上再下點功夫,且不要那麼強調&quot咬&quot字,相信樂句的圓滑度會展現得更漂亮.

香港版演唱採用的是偏向輕柔的、如耳語般的通俗歌曲唱法,而音色仍然保留些許美聲唱法共鳴豐富圓渾的特色,不過大體上與上海時期那種&quot大鳴大放&quot、凸顯技巧的聲樂家式作法不同,發聲趨向柔和,聲帶較為放鬆,音色柔暗,尤其中低聲區變得較舒展和通暢,也比較鬆弛且自然地&quot吐&quot字(雖然捲舌音還是捲得很重),樂句的修飾也較圓滑細膩,不時善用氣聲,顯出一種柔情飄逸的美感,表達出遏然長嘆般的無奈.
從感情上簡單的說,上海時期是激情的,香港時期則是含蓄的.同一個人演唱,不同時期的錄音,各異其趣!
2008-05-22 14:43:53
版主回應
你的論點~~跟我的好朋友Shelly的論點 幾乎雷同
我最近比較忙 沒把shelly說的論點貼出來
搞不好你們是認識的朋友

咬字的部份~不知道是不是當時的風氣
那時的流行歌曲的歌手 都必須把自咬得很清楚
加上國語畢竟不是李香蘭的母語
早期李香蘭剛出道時所灌錄的歌曲
一聽就聽得出來是 東洋人在唱國語歌曲
完全沒有四聲 以及捲舌音
之後為了掩飾她的發音不正確 而矯枉過正
所以咬字很清晰 但也很用力
2008-06-03 08:56:06
Connie
聽李香蘭唱這個歌,又比較了兩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實在很能體會到一句話:年輕,唱本錢;年長,唱韻味.嘿嘿~
2008-05-22 15:02:58
版主回應
呵呵~~沒錯~~~我同意
2008-05-31 14:48:54
Connie
對於這種強調以唇齒&quot咬&quot字的方式來演唱歌曲,個人認為與傳統唱法有些淵源;仔細注意一下一些唱戲曲民謠的歌唱演員或是日本演歌,就會發現這種比較刻意用唇齒去&quot咬&quot字的表現,試圖將每個發音都強調得很清楚,實際上,準確地說,字是要用&quot吐&quot的,是口咽腔喉腔與舌頭的狀態與調控來形成字音,唇齒只是一種輔助,不需要有太刻意的動作,不然對裡面的發聲狀態和共鳴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傳統唱法會強調唇齒的作用也許是語言習慣所致,聽聽那些西洋的歌手(無論是古典還流行)唱歌,都不是以唇齒刻意去&quot咬&quot字的;流行歌曲剛剛在中國起步,儘管已經接受了西洋的歌唱方式及風格,但是演唱狀態仍然有承襲傳統演唱的痕跡:喉位上拉,發聲位置高,偶帶鼻音,講究以唇齒咬字等,比如說姚莉、周璇、吳鶯音、龔秋霞、或是香港早期的劉韻、方靜音、韋秀嫻等,以及台灣早期的台語歌手像文夏等,都聽得出有這些特徵;近代東方的流行歌曲及美聲唱法已經幾乎充分脫離這種&quot咬&quot字的處理風格。
說李香蘭咬字很重為的是想要掩飾他的發音問題,這我倒不敢確定,也許是為了適應當時的需求所致,而且日本的傳統歌唱本身也是這種比較強調&quot咬&quot字的,他早期演唱的一些日語歌曲也多少帶有這種&quot咬&quot字的情形,像是紅睡蓮、花瓣占卜、春鶯曲等,一直到戰後,可能他逐漸偏向西方古典歌唱,這種&quot咬&quot字的情形才比較淡些,而他在香港百代的演唱,這種方式就又出來了.李香蘭的中文發音確實聽起來有些憋角,雖然那種語感有出來,但還是有不很自然的感覺;不太精準的語言狀態又加上唱歌時的強調&quot咬&quot字,就更加凸顯這種憋角的感覺,因而比起他唱日語歌曲就更顯得很重而不自然;因此我不完全認為是李香蘭為了要掩飾發音不標準所以刻意咬得很重,他的一些中文歌曲比如像第二夢和忘憂草,就比較鬆弛,共鳴相當舒展,而忘憂草則有稍重了些,戰後他加入香港百代前也有錄過一些中文歌,像郊外情歌、明月之夜、青春一去不復回等,這些錄音儘管他不那麼強調&quot咬&quot字,也一樣突顯出他語言不好的情形,根本掩飾不得的.其實無論&quot咬&quot不&quot咬&quot字,並不涉及好壞問題,其實這也不失是一種歌唱的表現手法,只要運用得當,還是很有特色的.試想想,如果叫李香蘭唱賣糖歌或戒煙歌不用這種咬字方式,聽起來一定更怪.
2008-06-04 19:27:27
u692205
兩種表達方式,1942年的是小姑娘遇見了成熟穩健的已婚年長男士,但是1950年代則是歷經滄桑的已婚淑女遇見了陽光開朗的單身年輕人,能將一首歌能唱出兩種完全不同風味,李香蘭的確有深厚的涵養。
2015-10-22 23:53:38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