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報告很長,只截取一部份~~
有空的話,再整理出來。
若有要用的,請先告知~~~
代工模式的跳脫
1. 代工利潤的下降:
為何我國通訊須要跳脫是因為長期來說,手機組裝的訂單,會逐年流向生產成本低廉,又具有廣大消費市場的大陸。這是通訊產業的必然趨勢,在手機代工的領域亦然。根據中時電子報的報導,大霸電子以打破業界紀錄的「四十美元左右」超低單價得標。大霸的報價,遠低於目前約六十美元附近的行情。很明顯的大霸是以低廉的價格獲取訂單。由此可知,想在通訊產業中繼續生存搶得市場,必定引發價格戰,所導致的結果是利潤下降,「代工」這環節獲得利潤是愈來愈微薄了。其起因在於當代工製成已經可以透過SOP來達成量產後,當一項產品已無法以質取勝時,以價格(低成本)則是取得訂單來源的關鍵了。
2. 大廠紛紛放出代工訂單
又根據三大廠商(Motorola、Ericsson、Nokia )紛紛放出代工訂單,不難發現手機代工利潤在價值鏈中所佔比重逐漸降低,才會促使其放出代工訂單,例如去年Ericsson本身全面停止手機製程,就我們所知手機代工佔手機總成本為40%,佔總價格只佔10%,所以我們跳脫代工模式是必然趨勢。
策略聯盟
1. 積極取關鍵零組件技術:
台灣手機與PC產業不同的地方,在於PC產業擁有很好的上中下游產業,但手機產業則很缺乏,因此大多數廠商均無法生產手機的零組件,而要仰賴所代工的國際大廠如:Motorola、NEC…等的供應。
台灣廠商較具優勢的部分是軟體設計能力,手機的許多功能(尤其是雙頻機)都需要手機製造廠商去設計,而這部分是國內廠商較強的地方。在行動電話的領域裡,最重要的零組件是基頻與射頻。但這兩個零組件都得靠「外援」,全由外商供應,包括TI(德儀)、ADI(亞德諾)、Lucent(朗訊)、Conexant等,甚至不乏出現某些零組件廠商的寡佔局面-例如基頻中的DSP,TI及Lucent的市佔率幾乎囊括近8成。以行動電話成本結構來看,台灣能供應的零組件佔整體成本約5%,而扣除掉這些非IC零組件部份,半導體IC部份的成本約佔7成左右(其中又以基頻約佔IC成本5成,比例最高),換言之,台灣零組件自製部份的成本掌控力極弱,所以積極取得關鍵零組件技術是必須的。
對台灣廠商來說,PC產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鏡,在PC組裝毛利不斷降低,讓台灣的PC廠商無利可圖的時候,「向上整合關鍵技術」的策略揮了效用。同樣的,台灣通訊廠商發展高階的關鍵零組件,可以讓手機代工的附加價值增加,「垂直生產鏈」的優勢也再以再度形成。
2. 整合上下游關係:
a. 現階段-行動電話產業的走勢,猶如PC產業必將走上垂直分工的趨勢。因為當行動電話產品生命週期縮短、有低價發展之趨勢時,也就是形成所謂的開放環境、完全競爭,此時專業分工的模式會更加明顯。而我國通訊產業以現有競爭力而言,應先做到穩固自身在垂直分工的影響力,故現階段應先加強和上下游廠商之良好關係。
b. 未來目標-
對台灣的產業發展來說,上游的投資金額雖然龐大,但關鍵性零組件和原料,仍必須加以掌握,因此上游產業的發展還是要維持下去,藉由採取策略聯盟的方式做技術移轉。發展下游通路,建立起行銷通路,可以立即掌握市場脈動,但是對於沒有行銷國際經驗的台灣通訊業者,很難去和其他三大廠(Motorola、Nokia、Ericsson)相抗衡,但藉由策略聯盟的方式,以「魚幫水、水幫魚」的相互扶持下,讓台灣的通訊產業更形蓬勃發展。
OEM、ODM難道是台灣廠商的宿命嗎?絕對不是。後PC時代需要各式各樣的IA,無線通訊終端產品也是IA的一類。在PC時代,台灣所累積競爭實力,彈性製造、彈性設計將是台灣廠商切入行動電話市場的基礎。雖然台灣廠商沒有辦法在大眾性產品與國際大廠競爭,然而憑藉優異的組織靈活度,國內廠商絕對有能力在利基市場建立自有品牌,獲取較高的利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