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外文版)
《黑道與核電:福島第一核電廠潛入記(ヤクザと原発 福島第一潜入記)》//
鈴木智彥 著 // 卓惠娟 譯 // 大牌出版(2014) // 借閱
作者是以報導黑道為生的記者,在他生涯中採訪過的黑道人士高達1000位。書中的背景是日本311地震後,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他潛入核電廠偽裝成核電工,透過工人的身分側拍及暗地蒐集訪談的的紀實書。我想,因為作者長期和黑道有所接觸,所以可以獲得比較多的資訊,但有些黑道基於利益和道義或"膨風"的成分,資訊不一定正確,為了求證,作者鈴木以身涉險,進入人人聞之色變的核電廠。
福島是日本東北地方南部的一縣,人口和工作機會的流失問題愈發嚴重,因此當核電選擇在此設廠,對居民來說不一定是壞處,因為工作機會變多,也帶入核電工這部分的人口流動,即使不以長久居住為目的,對於當地的經濟亦帶來一劑強心針的效果;而核電廠的設立、勞工來源,是大包轉中包轉小包轉轉轉,轉包竟然可以高達十次!這其中利益之龐大可想而知,對於抽一次性工資(仲介費)的黑道來說,無疑是最佳的能源大餅。
◎核電工來源
書中也提到,核電廠裡面的核電工來源,一是藉由成立公司白臉化的黑道組織而來,二是為錢不要命的人,但這些人大部分都不具有核電相關的知識,僅在上工前做教育訓練,若是現場發生重大事故,往往無法因應處理,而令人吃驚的是,甚至有20至30歲的青壯年投入核電工的行列,輻射可能讓這批正值社會主力的群體,面臨造血功能敗壞和無法生育的困境,而政府卻沒有為這些工人採集造血幹細胞(谷口計畫,作者自負十萬多元日幣)和保留精子,而是以「如果做這些醫療保護行為,反而造成恐慌」為理由拒絕執行,任其在輻射污染度高的環境下工作。
黑道在當地除扮演仲介外,其實不一定是威嚇的角色,因為在當地生存的黑道,往往與當地的居民是童年玩伴,在同一個地方用餐而不覺得尷尬,算是共生共存的關係,對於黑道的存在居民間都有不需說白的默契。作者在故事中不只一次提到,黑道在社會上是必要之惡。核電工的日薪在311後被喊價到很高,從5萬到50萬日幣都有,但實際訪問到的最高額是20萬日圓!真的是用命來換錢!但無論處理核電廠事故爛攤子的人究竟是為了道義、公理、奉獻、私利,都有可能被尊稱為福島五十勇士,對於一輩子做下層工作的人而言,彷彿這場核災為他們的身分鍍層正義的光輝。
◎真正的核災危機
在宛如廢墟的核電廠工作,輻射含量反而不是最大的危機(密而不宣也算是一種無知的幸福吧…),而是穿著層層的防護衣工作,所造成的中暑死亡。在第一核電廠爆炸後,政府、東京電力公司所能做的就是除污、將反應爐不斷進行冷卻的作業。要說作者潛入第一核電廠工作一個多月是沒錯,不過他並沒有專業的技術(而大多的核電工也不見得有)所做的都是外圍清理的工作,真正修復的作業和反應爐中心的真實面貌,他並沒有親眼所見,而是透過採訪資深作業員,逐一拼湊出災害最核心的樣貌。
大叔作者還提到令人憂心的事情,輻射會附著於進入核電廠的車輛及核電工的衣物隨時被帶跑,這些輻射的傳媒往全日本飄送擴散,是沒人談論危機或刻意隱匿的事實?畢竟輻射肉眼看不到,看不見=沒有問題,看來不只是核電廠裡面有養駝鳥,視而不見的人也可比駝鳥啊。而「除污作業」也無法完全根除放射性物質的存在,土壤、河川、海洋都可能成為放射性廢料。另外,還提到相當關鍵的重點:「核電廠選擇遠離都會建在鄉下的原因,並非萬一發生意外,能將災害減至最小。在地緣、血緣牢固結合的村里社會,更容易隱匿情報,所以建議核電的場所,一定要選擇能夠發揮『村八分』效果的鄉下。黑道能夠利用核電廠從中剝消,就是因為核電,把包含黑道在內的地域共同體照單全收的關係。」當利益共同體這個現象一直存在,核電廠就如雨後春筍般,會不斷生長。
◎核電存否
有人說,沒有核電就不能再供電給你!這跟黑道的威脅有何不同?台灣這麼小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來源維基),就福島核電廠的例子來說,事故發生後不可進入20公里範圍內,台灣是否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疏散人群?安全措施是否已完備?這都關乎人民居住的安全,不得不再深思!
作者可以大膽到用偷拍的方式記錄,實在很有勇氣,不怕被政府封殺的勇氣。對於常跟黑道人士接觸的他來說,政府也跟黑道一樣?不曉得是原文採訪的資料太多有點紛亂,書中的某些字句不太順,閱讀起來有點跳躍。
v作者接受日本電視專訪(有偷拍畫面):http://youtu.be/Ua42-l3ZcdE
v媒體報導: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311/34082218/
v關於核能的華文小說:【冥核】(2014/06出版)
v第16屆臺北文學獎,舞台劇劇本,首獎 陳建成〈日常之歌〉
v延伸閱讀:海倫‧寇迪卡;沈政男/審訂,《核電不是答案》(2014/03/03出版)
*簡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