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12 12:39:43| 人氣84,16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試讀】★聖母峰之死(強.克拉庫爾|大家)*攸關生死.轉瞬間的決定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40813-1.jpg                      20140813-2.jpg                
(繁體版)                 (外文版)

聖母峰之死(Into Thin Air)》//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 著 //

宋碧雲,林曉欽 譯 // 大家出版(2014) // 試讀


line001.gif
  

召喚登山者趨之若鶩前往聖母峰的原因:攻頂時的驕傲、迷人的危險。但切記,攻頂是目標,但目標的目標卻是:『全身而退、活著下山』

歷史是活下來的人寫的故事,縱然亟欲以客觀方式記實,仍帶有主觀色彩,而對逝去的生命、那些家人來說,無非帶著批判的意涵,無論如何,願生者堅強,願逝者安息。

line001.gif  

 

  無論是否具有登山經驗者都可能有興趣閱讀《聖母峰之死》,這兩類不同戶外經驗的讀者,唯一拿起書閱讀的共同點,都是好奇1996年造成史上攀登聖母峰人數犧牲最多的原因為何直至2014年雪崩事件。我屬於無登山經驗那一群,登山在我的認知而言,是必須緩慢進行、調整氣息、高度耐性耐力的運動,操之過急往往造成身心劇烈的痛苦。多年前那不能稱為登山活動的經驗,就讓我吃了苦頭,一時換不過氣眼前一黑昏倒,要不是後方有同伴,我就滾下山去浪費社會資源了,因此登山項目,目前對我而言還是望之卻步的活動呀,因此特別佩服有毅力登高山者!

 

  本書的作者強是1996年聖母峰遠征隊的一員,歷劫歸來並沒有使他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感,反而是陷入自責的循環當中,究竟活下來是幸福的?還是在高山峻嶺中失去生命,讓時間戛然而止在美麗的冰雪國度才是幸福的?我們無法臆測當事者的心態,但以作者呈現的故事而言,自責、悵然若失是他的心情寫照。而藉由他的真實體驗而還原聖母峰山難的讀者,也彷彿經歷攀登時的嚴酷條件:空氣稀薄、氣溫驟降、豔陽罩頂、暴風侵襲不同氣候的衝擊導致神智不清的痛苦,以及眼見攻頂在即的迷幻愉悅感受,那是一種界於真實與虛幻間的意識拔河遊戲。

 

  海拔高達8848公尺界於西藏與尼泊爾之間的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其「世界屋脊」的稱號可不是浪得虛名,巍然屹立在大地之上,彷彿溫柔地望著人類,又睥睨般嗤笑渺小人類的不自量力,挑戰祂意味著必須付出莫大的代價。這座被尼泊爾人稱為天空女神、被西藏人尊喻為大地之母的山峰,英文名Everest,如果拆成Ever、Rest可以解釋為永遠安息的山峰,無論是聖母峰本身的安息或登山者喪命的安息,都帶有肅靜的氛圍。《聖母峰之死》一開始簡介聖母峰的發跡和歷史,以及作者參與此次遠征隊的緣由、同伴們的背景介紹,並且使登山門外漢一窺海拔適應訓練的方法;紀實特別著重於兩名年輕時就享譽盛名的高山嚮導(領隊):霍爾、費雪的描述,整部故事將每位登山者與雪巴和登山爭議緊緊纏繞,以一種靜默的力量控訴聖母峰商業化的影響、國家經濟與環境衝擊、同批登山隊伍命運羈絆、雪巴人困境、生命救助與放棄的抉擇、嚮導與客戶倫理責任分界的問題。

 

  高額的攀登許可證費用,阻擋不住前仆後繼的登山客,因為知名嚮導的帶領,使得沒有足夠經驗的一般人(富人)也可以攻頂,就像花錢買一張攻頂的證書,但每一章節前作者都引用「聖母峰/登山文學」的短文,一再地闡述登山帶來的榮譽感以及不可忽視卻會被攻頂喜悅蒙蔽的死亡危機。技巧如何高操、規模如何宏大、設備再怎麼齊全的霍爾領隊、精力旺盛曾靠無氧攀登的費雪嚮導,一個環節的錯誤決定,造就生死相隔的結局,讓正值壯年的生命戛然停止在他們最愛的山峰之中,每一條葬送的生命,猶如聖母峰宣示著自身高聳巍峨的尊貴,左右登山者的命運,證明欲登其山必然帶著肅然起敬的心情前往,輕漫的心態絕對會讓你栽了個筋斗,一步踏進死亡國度中。

 

  這本紀實小說中的雪巴人相當於台灣的原住民,擁有開朗的個性、忠誠的信念和強健的體魄,足以勝任高山運動的前導及籌備工作,但相對於嚮導高額的收費,他們打前峰邁進險區所付出的勞力,卻只獲得微薄的工資。登山活動的盛行改變雪巴族的生活、也改變登山路徑的環境,帶來污染和垃圾,不免使得部分人士相繼撻伐。究竟淨土與商業是否可以取得平衡點,該由誰來決定?利幣往往是問題的一體兩面,就如同台灣的〈蘭嶼是否要開小七(蘭嶼有7-11,錯了嗎?蘭嶼蓋便利商店 外界憂汙染神仙淨土)〉問題一樣,永遠都有兩種聲音。

 

  故事中的登山遠征隊除了霍爾和費雪領軍的二支隊伍,還包括南非和台灣的登山隊,在山難後更有日本、印度隊相繼往攻頂之路前行,縱使史上最大的山難已然發生,後起的登山隊仍抱著勢如破竹的心前往!只能說景色太迷惑人心、項頂得到的滿足感或名聲使人沉醉,加上空氣稀薄影響所有人的判斷,潛意識只記得一個目標:「攻頂。」在書中東方來的隊伍被批評的幾乎一無是處,甚至連台灣隊唯一的倖存者也被微詞所困,有趣的是,這位倖存者回台後相繼出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口述聖母峰劫難的紀實《九死一生:高銘和聖母峰登頂記》,從另一個角度,記錄這場山難的歷程。

 

  無論故事中如何呈現各隊伍意見相左,利益角力,做出錯誤的判斷,間接造成危機的發生,別忘了,歷史永遠是存活者寫的故事,每一個文句都帶有個人主觀的色彩,即便再如何客觀的側記,都是經過主觀解讀後寫下的文字。一群有嚮導的登山客,彼此的關係是微妙的,他們看起來是生命共同體,但實際上可能互不相識,沒有信賴基礎下的登高,內心難免有懷疑的聲音,到頭來還是得自己對自己負責;但在同批登山隊發生危難時,其他登山隊「應該」基於道德援救,但其實沒有義務,這種生命共同體的獨立性實在是一種危機,但反面來看,也因為登山同伴來自不同的地方,而增加多元性。登高山所帶來的身心俱疲與前述無義務的加乘下,證明日本隊成員的一句話:「在八千公尺以上,人類沒有能力展現道德。」自顧不暇已無力援助他人,而誰又能責難那些存活下來的人呢?

 

  《聖母峰之死》是一本相當實在的紀實文學,它闡述登山不變的定律:攻頂是目標,但目標的目標卻是:『全身而退、活著下山』。翻到最後一頁,讀者會不禁嘆息作者的好運,或者說他具有憂患意識,攻頂後並不戀棧,用僅存的意志力下山,才得以存活下來。同時對於逝去的生命亦不勝唏噓,只能說時不與他們,天候瞬息萬變,之後其他的遠征隊全員安然無恙撤退,而故事的主團體反而留下12具屍體在山峰當中。無論如何,願生者堅強,願逝者安息。高山從來不乏它的崇拜者,唯有活著下山,攻頂才具有意義。

 ↓ 〈實體書設計〉每一章節都有作者登聖母峰所在位置及高度,讀者可以方便的掌握作者營隊的位置。

2014bookcom.jpg   

v更新:2014.8.14 


 

*簡介*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登山者及雪巴。聖母峰毒藥般的魔力,吸引了全球各種野心、幻想、國家期待,以及商業企圖。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聖母峰史上最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默默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在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中,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他抱著強烈自責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在山難發生前,誰嗅出了危機?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帶領客戶一步步走入死亡陷阱?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做了什麼決定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挖出一件件看似微小但影響重大的細節,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往往深埋在表面事實下方兩三層。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十多年也來一直暢銷不輟,引發無數網路討論,甚至帶動八本相關書籍出版、兩部相關電影拍攝。原因便在於,作者不僅試圖揭開山難真相,更以文學筆力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登山,理解登山者為何執著把自己丟入險境。登頂的意義、登山的價值,就在死神的一秒秒逼近中顯現。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無數慷慨助人、自我犧牲的英雄身影。

  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劉梓潔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台長: 方書甄

娃娃茵
台中科博館的太空劇場現在播的〔偉哉!聖母峰〕就有講到1996年這一事件.
〔偉哉!聖母峰〕的主角跟霍爾是好友,他在山難之後去爬聖母峰,然後在山上遇到好友霍爾的屍體,然後還在他旁邊跟他聊了一下,電影的旁白聽的很驚悚但又讓人感傷
2014-08-12 13:22:40
版主回應
IMAX團隊在書中也有提到,
經過好友的屍體想來就讓人雞皮疙瘩
會茫然想著:到底是怎麼回事?
書裡有好多場景都讓人印象深刻
無論是人或景或險境
2014-08-12 13:41: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