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原文版)
《棄養計畫(Family Matters)》// 羅尹登.米斯崔(Rohinton Mistry) 著 // 鄧捷文 譯 // 柿子文化(2013) // 試讀
想像,有一天,你被丟掉了,把你丟棄的人,毅然決然的拋下你,原本只會在你面前展現的愁容褪去,他頭也不回、滿心歡喜的離開你,愈走愈遠、愈走愈遠……縱使車水馬龍,你仍然覺得全世界都遠離了你,因為把你拋棄的「全世界」就是唯一能依靠的家人。
「愈接近世俗愈有力量。」當我在為《棄養計畫》下副標題苦惱時,12月號的《The Big Issue》其中一篇文章就寫著「愈接近世俗愈有力量」,當下心中冒出:對了,就是這個!一本售價399元的翻譯文學,是否值得你入手?如果你看到這本書的價格,而有此疑惑時,很正常,當你只注意到本書的原文書名《Family Matters》而認為整本寫印度家庭瑣事的書沒精彩之處時,你就錯過認識印度的機會,也錯過思考書中面對家庭困境抉擇的心情,正因為書中的故事接近世俗,是你我父母年老時,身為子女的我們會面臨的問題,也是你我年老時,害怕擔心的事情,當你讀完《棄養計畫》的時候,就會肯定這本書確有其價值,並且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
故事背景在印度,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沒有寶來塢歌舞電影華麗、搞笑的開場模式,《棄養計畫》家庭事件的中心點就從鰥夫納里曼開始說起。身為大學教授,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正確來說分別是繼子、繼女及親生女兒,本該是安養天年的年紀,卻無可厚非面臨到老年的問題:帕金森氏症,這種慢性退化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症,逐漸影響他日常的行動,但他仍維持每天出外散步的習慣;潛在的危險讓繼女庫蜜及繼子賈爾擔心,更貼切的可以說是抱怨,若是納里曼受傷,與他同住的繼子女將負起照顧他的責任,即便他們居住的幸福華廈原本是繼父的財產,他們仍認為不公平。在過完79歲生日的某個日子,不幸的恐怖想像成真了,納里曼散步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倒,腳踝骨折,必須有人照顧起居,包括便溺清潔,突發事件讓繼女發狂,想方設法的將繼父送到同母異父的小妹家,從受傷、養傷納里曼偽裝的快樂與隱忍病痛的過程,都觸動讀者的心弦。
作者對於老邁的納里曼所感受到的週遭事物進行非常細微的描述,這種細膩的感官描述讓讀者知道,這位老主人翁的思緒是清晰的,只是行動無法如年輕人流暢,他試圖自己照顧自己,卻力不從心。在受傷後,為了不造成子女和其家庭的困擾,便溺不到忍受不了時,絕不開口求助,躺在床上當病人時,仍然與孫子說故事,發揮他認為僅剩的價值。納里曼的父母反對他和異教徒女子交往,順從父母之命和寡婦結婚,這種家庭關係藏著瑕疵,當瑕疵成為破裂的鴻溝或許就註定老年時他會被「丟包」的可能;帶有不滿情緒的繼女雖然對年邁的繼父偶有不捨之情,仍然選擇棄養給予他們一切(除了生命)的繼父。從何時開始是錯的呢?或許一開始就是錯的。
雖然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不能否認子女都有不同的性格,面對事物時所做出的反應也會不同。以繼女庫蜜來說,在面對繼父不便於行要費心力照顧時,對於妹妹羅珊娜不需要照顧父親並且可以獲得父親購買的房子欣悅別墅,讓她憤憤不平,但這可歸因於納里曼與前情人露西藕斷絲連對他們的母親帶來的傷害,在他們兒童時期時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痛,不滿的情緒終於爆發。最初,我以為別墅就是華美的建築物,在故事中我瞭解,它只是公寓中的一戶而已,而且坪數對於四人家庭來說,已經是"非常剛好"的剛好,而且羅珊娜的家庭只靠丈夫賣體育用品的收入過生活,雖免去住宿問題的煩憂,生活環境卻不富裕,當父親被塞進家中時,勢必增加家庭支出,不可避免的衝突幾乎天天上演。不過羅珊娜的兒子們對於家計的困窘,也用自己的力量「省錢」「賺錢」,像是不搭公車上學或檢查作業放水(呃…這是不好的行為),連丈夫為了讓家庭好過一點,私下買了從來不玩的罐彩(類似六合彩),獲得的錢卻不敢明目張瞻的給羅珊娜,當然這賺取外快的方式是錯的,但為了家人而著想的心,卻為故事帶來苦澀又甜蜜的感受。
透過本書讀者對於印度的宗教、婚姻的禁忌、社會型態,每位角色的生活、處事態度將有所認識,並且能體會到這些瑣事(包括社會情事)是如何影響書中的每位角色,也看到血緣、言教對兒女的影響。雖然納里曼被繼子女棄養了,卻在女兒羅珊娜的家庭找到親情的溫暖,彼此照顧依偎,讓誕生、生命歷練及死亡用溫和的方式演譯。而故事視角也從衰老的納里曼轉到年幼的杰漢格,進行承接生命的轉換儀式。羅珊娜的小兒子杰漢格,雖然只有9歲,但大人的喜、怒、哀、樂是逃不過孩子雙眼的,大人常認為小孩懵懂無知,殊不知透過觀察,孩子已經瞭解跨越年齡的事物,他們的感官是全開放的,稚幼卻不盲目。因此杰漢格才會憑藉著作業股長的身分收賄,因為他"感受"到阮囊羞澀的經濟情況正讓他可愛的家逐漸分裂,因此罔顧爺爺寧死而撼衛的正直。他做錯了事,對於9歲的孩子,除了不捨就是難過,其實這不就是家人嗎?會用盡方法都想要幫你解勞的人。
故事結局的轉折使人愕然,卻也是好的轉機點,最後納里曼跟兒女孫子都回到幸福華廈,但他真的幸福嗎?當人生終幕落下時,過去會比當下更加真實,逝去的人就活在快樂的回憶裡,那些生命的苦痛就交給新的一代去磨練吧。Family Matters每天都上演,錢的事情解決了,永遠都有新的事物可以爭吵,不吵不成一家人,或許也真有那麼點道理呢。生命的更迭另一種解讀是誰承接了誰在家庭的哪個角色,故事的最後你再細想這些角色面對後來人生的態度,有許多讓人玩味之處。回首自己的家庭,不也是如此嗎?原諒我的文筆不足以道盡這本書同時帶給我家庭的殘酷與美好氛圍的感受,但我真的喜歡這本書。
*簡介*
《棄養計畫》Family Matters
有如隱藏在天鵝絨中的利刃
讓人著魔般的讀完每一頁
並在不知不覺中熱淚盈眶
★榮獲桐山環太平洋書卷小說獎、加拿大作者協會小說獎
★提名英國布克文學獎
★入圍IMPAC都柏林文學獎、布萊克小說紀念獎
是我們左右了決定,還是決定左右了我們的人生?
納里曼是個大學教授,擁有堪稱完滿的人生,卻在父母施壓下放棄相戀了11年的露西,和寡婦雅斯敏共組家庭。
他以為這個決定能讓家庭風暴就此平息,沒想到竟是噩夢的開始──露西開始到學校、家門前站崗;為了看他一眼,放棄碩士學位成為他鄰居的幫傭;還三番兩次站到頂樓的圍牆唱歌。對舊情的眷戀讓他選擇一再妥協,也讓忍無可忍的雅斯敏開始反擊……
三十年後,納里曼已垂垂老矣,這份悔恨卻穿越了的時空,延燒到子女身上。長女庫蜜找盡藉口想將他踢出家門;么女羅珊娜一肩扛起照顧責任,卻因此和丈夫葉札德衝突不斷。兩方人馬為了互踢皮球,各自暗中耍起小詭計,誰也沒料到,這些天真的陰謀接二連三失控,終致釀成大禍……
要擊倒憂傷與悲哀只有一個方法:笑聲與歡樂
橫掃文壇,不列顛作家獎、加拿大季勒獎得主羅尹登.米斯崔,藉由平實的生活事件,細膩而尖銳的揭露出每個人在社會、道德期待下,對自身責任的抗拒與恐慌;再透過小人物的達觀和堅韌,恰到好處地賦予人面對困境的希望與勇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