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挖掘出來的「秦兵馬俑」將近八千件,含有各種出土陶俑陶馬等等。想要用數小時了解全部,我認為那是汙辱前人偉大工程。小康有條有理的解說「兵馬俑」被發掘的來龍去脈,我則像極了耍賴要糖的頑皮小孩,不停的發問,不斷的要答案,小康耐心有餘,述說有加,大大滿足了我對於「驚世古物寶迹」的好奇。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正值春耕時分,西安市臨潼縣 (現改為臨潼區) 西楊村的楊姓農民準備挖井取水,水倒沒打到,卻挖出一片片破損的陶片和古代青銅兵器,好在「文化大革命」早十年前發生,毛澤東雖未往生那時也已將近八十高齡;幸運的楊姓農民深具勇敢的個性,沒有因為害怕惹事生非,不畏懼「紅帽」加冠,把挖出來的片片「瓦礫」與「廢鐵」裝滿一推車,井也不挖了,田也不種了,搖搖晃晃推著往城裡去。老天有眼,主管單位既有膽識,也沒吃案,一一往上呈上。很快地,同年7月中旬即展開勘察與清理工作。依據發現兵馬俑坑的順序,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建俑坑的基本結構都一樣,從地面挖一深約五公尺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上的土隔牆。隔牆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架置枋木,枋木與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再鋪上一層草蓆,以防黃土細砂滲透,隨後再覆蓋當地黃土,變成是坑頂。而坑的底部是用磚鋪地,坑內部空間高3.2公尺。當陶俑、陶馬逐一推入坑裡就定位後,門道立即被封死。秦始皇怕死,更害怕死後寂寞,不僅用活人、珍奇異獸陪葬,更用與生前一模一樣的大隊兵馬軍陣相伴隨。這樣的軍隊目前挖出約有六千件以及預估二千件尚在進行中。姑且不論二千多年前,難以估算的人力、財力耗費,更遑論因為大量精英勞動投入如此奢華無盡的建築,所荒廢商業的生產,可以想見對於社會經濟發展有多大與無邊的影響。根據史書記載,秦代鼎盛時候的二千多萬人民,光是修繕秦始皇帝陵與阿房宮最多曾達七十餘萬人次。據估計,參加各項勞役者高達近二百多萬人,站全國的十分之一。
不入「俑坑」焉得目睹「兵俑」。我真的很想能有更詳細史書資料可以明瞭:「為何任這樣『美麗又偉大』珍品,深深埋葬擺放於地底下幾千餘年…?」導遊解說:「秦始皇在位期間,殺死多少人難以估計,他怕死,更怕有仇人報復,連設計的師傅、製作的匠師、陶工、甚至家人親戚都以活埋隨之陪葬…殺人滅口無非要斷絕陵墓被找到的痕跡…秦始皇陵修築時間延續長達三十幾年,直到秦始皇五十歲時候,丞相李斯曾向他報告:『…帶領了七十二萬人修築驪山,已經深挖到連火也點不著,只能聽見空空聲音,彷彿到了地底一樣,再挖不下去了…』而秦始皇聽罷仍下令『旁行三百丈乃止』。」(這點,我有疑問,火點不著,那人還能呼吸? ─ 不敢問,怕被導遊推到坑裡去。)
真的很想聽聽「秦始皇」的現身說法。他是怎樣募集來自全國各地的陶工,在皇陵邊搭建起一座座的陶窟,就用當地黃土,以真人為樣品,將黃土附著真人身上,再片片剝下,用細膩精湛的手藝雕塑,經過淘洗去掉染質,再加上適當石英砂調和而成,待晾乾後再送入陶窟焙燒。當場觀看時候,發現兵俑身體是中空的,頭為實心,重約百餘斤,由下往上逐步疊塑成型,頭與手臂均為單獨製作,再與軀幹、雙臂套裝成體。最不可思議的是,二千多年前,三個俑坑陶俑陶馬近八千件,整隊軍團完全依照實際出兵時候的陣仗,步兵、砲兵、射手、將領依照實際出兵隊伍對等排列,身穿不同的服飾、手握持不同的兵器、擺出不同的「Pose」或站立、或單膝跪姿,組成各樣陣型,身臨一號坑現場的霎那,真有千軍萬馬鋪天蓋地,雷霆萬鈞浩浩蕩蕩的臨風而來之雄壯氣勢。
趴在欄杆上的我,凝望各各兵馬俑良久良久,古代軍人真是「好身材」,陶俑平均身高一百八公分,最高有二百公分,最矮的也有一七二公分。而陶馬也有高一七○公分,長二○○公分,這樣高大完整的陶製兵馬真的獨一無二舉世無雙;注視兵俑的臉上表情,形象生動,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如真似幻,感覺眼前一群身材挺拔、英姿卓越的大帥哥也回望著自己,他們因著不同身分、兵種、級別穿著佩帶不同的服飾、冠帶、髮髻,活靈活現的面貌眼神,清晰可見各各的性格特徵與反映著人人的喜怒哀樂。我彷彿親臨點閱高大魁武的將軍成熟穩重、威武剛毅的軍史神氣十足、心繫妻兒的憂鬱眼神在年輕兵士的眉宇間閃爍,老練深沉在稍長將士的面容上散發心事重重氣息,他們好像七嘴八舌的爭先吐露著埋藏地下的委曲與抑悶。
私會「兵馬俑」的歷程,只能意會,無法言傳於一二。這樣浩瀚巨大的偉大工程,身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面對這隊「大軍」也只能用深深重重的嘆息驚嘆,豈是三千兩千草草字句能形容描繪其一二,敘述至此,越感自己是如此渺小……不如,有機會有時間,自己去找「小康」,讓西安人帶您一同去「會」寶吧!
而我如同與情夫一路私奔的情愫,並沒有隨著中國南方航空,載運我回工作崗位而減少澆息一絲絲一豪豪……
寫錄完「西安兵馬俑」之旅
2007/02/04 11:34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