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精神』,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方式來發現世界,承擔對應的責任,付出相應的代價,接受源自內心的喜悅與挫敗。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這種『個人精神』從未真正覺醒,它總是屈服於人際的網路、群體的壓力、社會的標準、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危難……『個人精神』的失敗經常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它可能是一種全然無私的奉獻精神,為了整體的利益而壓制自我,也可能是一種高度的自私,除去現實利益,甚麼也不關心。前者放棄了個人判斷,把選擇的困境、道德與智力上的風險交給了集體意志,後者則選擇把自我中的一部分關閉起來,拒絕和世界發生真實的關係,更恐懼這種關係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恐懼獨自面對世界,必須隱藏在某種面具之下。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怎麼可能真正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那是一種源於內在的自省,那好像是一種早已消失了在我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抹風景。
「個人精神」、「獨立思維」等等字眼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然而,「概念」正是現今的澳門所漠視的,正如一位平面設計師對我說:「老闆想要的是一張海報,而不是一個設計。」有些時候,並不是澳門人沒有創意、欠缺競爭力,而是老闆們往往要的都是一些陳腐的東西,正因為這些陳腐的東西是最能通過自我審查的關卡,又或者公司要成功並不是靠一個成功的設計,而是靠人脈。
「年輕人先不要問社會可以給你甚麼,先問你自己可以為社會帶來甚麼。」這個邏輯問題的前提是要有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相對獨立的司法系統」、「相對鼓勵冒險精神的氛圍」以及「相對有助年輕人了解自我的教育環境」。否則,年輕人只會為社會帶來倒退,更甚者帶來禍害。某程度上,澳門不缺乏「個人精神」,而是缺乏「相對的獨立思維」。
「反抗的意義,並不在於反抗一定要成功,而是抱有對可能性的渴求,夠在最晦暗的時刻,仍懷有對光明的想像。而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須堅信自己的創造力與使命,同時你又不能過分自我迷戀,它常誇大挫敗情緒,憐憫自己的脆弱。」
在澳門,特首普選沒有條件,那麼,我們澳門人要一直等待條件?還是去創造條件?香港十五萬人的虛擬全民普選特首,就正是一次「創造條件」的示範,一堂公民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