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澳門「微電影」發展
作者:何家政(本地電影工作者、「堂口故事2《愛情在城》」策劃人之一)
「微電影」一詞在兩岸四地相信不會陌生,「微電影」與中國大陸盛行的「微文化」關係密切,約在2010年「微電影」通常被視為長篇的廣告行銷活動,一個最簡單的運作模式是:一個商業集團作為資金的後盾(例如汽車或手機品牌)、一個網路媒體集團作為發行網絡(通常是視頻網站),有了拍攝資金和發行通路,接著就是徵選出極具創意的團隊,來打造原創的影音內容,然後就是廣邀各式各樣的廣告商參與進來;最後,觀眾通常都是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連上視頻網站來觀看「微電影」,透過網站上的點閱率數據來驗證影片的成功與否。
近年「微電影」的發展開始跳脫原來的商業操作,成為了各式機構宣傳理念的手段,大量舉辦拍攝比賽或徵選作品,形成了「議題探討」式的微電影風潮。許多非營利組織通常預算較低,但希望大眾更多關注某個議題,於是以「主題式的微電影」作為表達訴求的方式,一方面能減少行銷和媒體曝光的成本,另一方面又能以較生動的方式吸引大眾關注,並期待引起討論話題,以求獲得宣傳的延續性效果。
澳門近年的「微電影」發展,大都屬於議題探討的微電影,各式非營利組織(俗稱社團)都組織了微電影活動,其中有以電影課程為名,以拍攝微電影作為成果發表,以提升本澳電影發展為訴求。亦有公共部門舉辦的拍攝活動,在限定的時間內,就某個特定題目自由發揮,以輕鬆有趣方式,向市民推廣錄像拍攝的趣味。有社團針對某特定議題拍攝微電影,作為宣傳理念的方式。在本澳甚至出現直接以「微電影」為名成立的社團,大力推廣微電影。另一方面,澳門亦有極少數的商業公司,公開徵選微電影,並自行架設網站發表,嘗試建構起網路行銷的通路。
微電影「通常」都只會在網路平台上進行傳播,觀眾大都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觀看,所以對影片的影音效果不會太要求,反而對影片內容的創意性、話題性、感人程度等有所期待。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發展,澳門的「微電影」能夠於正規電影院上映的機會多很多,顯示大眾及組織者也很重視「微電影」,這現象對拍攝微電影的相關創作人起着極大的鼓勵作用,但亦同時考驗着這批創作人,因為於正規電影院放映的話,意味着影片本身的銀幕解析度要有一定水平、聲音最少也需要5.1聲道、而且,在大銀幕上演員的表演稍有瑕疵的話,也會一清二楚;因此,必需要在製作技術上有一定水準;在創意、表演、話題性等也有一定水平,才能讓觀眾安坐於電影院的座位上。
「微電影」其實就是「劇情短片」,「短片」就是六十分鐘以下的影片,短片與長片其實各有發展的路向。一般大眾都視九十分鐘以上的「劇情長片」為「完整作品」,這也是商業電影對片長的要求;過去,「短片」通常都被視為「學生習作」,專門拍「短片」的創作人,也很難在商業電影圈中有所發展,大都進入了廣告圈。但隨着光纖及網路商業模式的發展,「短片」搖身一變成為「微電影」之後,突然間能乘載的傳播能量多了許多,受關注程度增加了許多,讓人期待澳門的微電影發展,也能搖身一變成為多姿多彩、百花齊放的商業電影發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