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0-13 08:27:48| 人氣1,0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蘊 心物合一論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  蘊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構成凡夫世間的要素者,名為五蘊或五陰(skandha)

  (1) 色 蘊(ru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境。這是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觀的身體及客觀的環境。

  (2) 受 蘊(vedana-skandha)——此為對於五境的接觸,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當身體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五種官能),和其所在環境中的事物,發生了感觸的心理活動。

  (3) 想 蘊(sanjna-skandha)——此為由感觸而變成接受的心理活動,例如與順境接觸所感到的欣樂,與逆境接觸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 行 蘊(samskara-skandha)——此為產生了苦樂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後,接著生起的貪欲、瞋惡,或與之不相關涉的其他心理活動。通常的情況,總是對於可悅的事物,起貪欲心;對於不可悅的事物,起瞋惡心,但是也有覺得無關痛癢的(沒有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心理感受),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5) 識 蘊(vijnana-skandha)—— 此為更進一步,對於所接觸的境物,了別識知,即是意念或意識的活動,也即是心的主體。前面的受、想、行三蘊,是心體的現象識蘊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將 受、想、行的三蘊,稱心王所有之法,識蘊便是心王。凡夫眾生的生生死死,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的主體,便是這個被稱為識蘊的心王。一般人稱之為靈魂,但是,佛教不稱為靈魂,而稱為,因為,識和一般人所說的靈魂,觀念頗有不同,靈魂好像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從破了的老家,搬進新建的家,屋子雖換了,住屋的人卻未變換。至於佛教所說的識蘊,乃是隨著各人的善惡行為,經常都在變化不已的,因為,人的善惡行為,不是讓什麼天曹地府的神明記在生死簿中,而是隨時積儲在各自的識蘊之中,再根據善惡的輕重類別,感受不同的生死果報。

  可見,以上五種構成凡夫眾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質世間精神世間的綜合,從這觀點來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論者,也非唯心論者,而是心物合一論者。

台長: deepmind
人氣(1,00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佛學基礎 |
此分類下一篇:宇宙的形成--可參閱楞嚴經
此分類上一篇:苦聖諦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