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312 311頁4行-312頁5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火三、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對於所安住的修道處所(生死輪回)破除怯弱:
怯弱者心想:若要成佛,就必須在生死中受生無數次,期間要遭受生死眾苦的逼惱,因此我不堪修這樣的菩薩行。
對治這種怯弱的方法是:
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應當這樣思惟:菩薩由於斷除了惡業,已遮止了苦因的緣故,必定不會產生苦報;而且,菩薩堅固通達生死猶如幻事,全無自性,所以內心沒有憂苦。如果身心只會增長安樂,則即使處於生死之中,也沒有任何可厭患的。
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前六句是能立的理由,後兩句是所立的結論。
“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大悲意樂清淨的菩薩佈施身體時,由於已斷除三門惡業的緣故,身無痛苦;由於施身的時機極為善巧的緣故,內心也沒有憂惱。
進一步解釋身心無苦憂的原因——“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由於耽著我和我所的邪分別而損害心,由於殺盜淫等罪業而損害身。菩薩行持波羅蜜多,以廣大的福德力(遠離了罪業),唯一令身安樂;又以智慧通達取捨之處和空性(遠離了邪分別),內心如常啼菩薩一樣安樂。總之,邪分別和罪業是讓身心受苦的主因,而菩薩悲智雙運,遠離了邪分別和罪業,所以身心恒時安樂。
“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因此,菩薩以大悲心為了利他而多劫安住於輪回中,並無可厭離之處(因為無苦唯樂,沒有令生厭離的因)。
又云:“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
“遍除疲厭”是菩提心的功能,菩提心能完全遣除身心的疲厭。
所以,菩提心能無餘遣除身心的疲厭,騎上菩提心的駿馬,從身心安樂的大道直奔大安樂的果地,有智者誰會因此退屈呢?
小結:
若無善巧方便,則雖在輪回中受盡各種苦惱,也無法成辦任何利益。相反,菩薩安住資糧道時,獲得禪定正行,就能斷除罪業而不受痛苦,因為斷除了苦因,必定不感苦果。況且,菩薩以修持二種菩提心的力量,身心無苦並且增長安樂。因此,對於所安住的修道處所——輪回,不必心生怯弱。
水二、依龍猛菩薩論典宣說分二:
① 遮止對時間久遠心生怯弱
② 遮止對圓滿無邊資糧心生怯弱
火一、遮止對時間久遠心生怯弱
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惟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
即使需延長無量時劫,也不應心生怯弱,因為僅僅“時間久遠”並不是讓心厭患的原因,即:若痛苦深重,即便時間短暫也會讓心厭離;沒有痛苦只有安樂,即使時間漫長,也沒有可厭之處。
這是從因果上觀察:苦是令心厭離的因,因此痛苦深重時,時間即便短暫也難以忍受;安樂不是令心厭離的因,所以時間再長也不會令心厭離。因此,不必對長劫行菩薩道心生怯弱,反而應歡喜地發願“世世常行菩薩道”。
《寶鬘論》云:“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
《寶鬘論》說:凡夫身心遭受重苦折磨時,即便時間短暫也難以忍受,更何況時間久遠。菩薩的身心沒有苦受而只有安樂,在無量時劫中何來痛苦損害?菩薩在無邊時劫中,身心純是喜樂,不會遭受任何苦害。
那麼,菩薩內心是否毫無逼惱呢?
“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惟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
此中菩薩既然遠離了身體的痛苦,則意苦又從何產生呢?(身體無苦,意苦也就無從產生。)菩薩見到眾生生死流轉的無量大苦,由大悲心驅使,而不捨世間長劫住於輪回中。
“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為盡過集德,恒勤修資糧。”
因此,智者不會認為成佛道路時間久遠而心生退屈。為了一一斷盡相續中的過失,並修集所有功德,更不應懈怠,而且應恒時不斷地勤修福慧資糧。
火二、遮止對圓滿無邊資糧心生怯弱
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
有人又想:成就佛果必須圓滿無邊的資糧,這是很難做到的,我無法成辦。
亦莫怯退。若為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為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則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恒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
對此,也不必怯弱退縮。如果為了利益無邊有情、希求證得諸佛的無邊功德而發起願菩提心,即心想“我願在無量劫中修集無邊資糧”而受持律儀,則在任何時候,不論睡眠或清醒、心散亂或不散亂,乃至在守持律儀的這段期間,福德都恒時增長而且福德之量等同虛空。因此,無邊資糧並不難圓滿。
為什麼成佛所需的無邊資糧不難圓滿?
因為:從發菩提心、受菩薩戒開始,在律儀未失壞期間,福德將會恒時增長而且量等虛空,即從時間上來說,剎那剎那增長福德,就量而言,每次生起的福德如虛空般廣大。
如此剎那不斷地增長,而且又是量等虛空地增長,當然不難圓滿無邊資糧。
又問:為什麼能讓福德恒時增長、量等虛空呢?
因為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是發起廣大無盡的弘大誓願,所受律儀又是盡未來際相續不斷,亦即為利益無邊有情、誓證諸佛無邊功德,菩薩發起廣如虛空、盡未來際的大願“我願在無量劫中安住輪回,修集無邊資糧”。由於誓願如此廣大、律儀如此相續,福德自然念念增長、量等虛空。如是受持律儀,緣起絲毫不會空耗,這是由心的甚深緣起所決定的。
“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心王大故,福德等虛空;願力堅故,福德恒增長。因此,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佛於多劫深思惟,見此覺心最饒益。”
即前論云:“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
此即《寶鬘論》所說:就像所有方位的地水火風空沒有邊際,有情的數量也沒有邊際。
“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
菩薩緣無邊有情發大悲憫心,立誓要讓無量眾生脫離苦難,將它們安立在佛果的安樂中。
“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恒集無邊福,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
菩薩如此堅定不移地安住誓願,從受持菩提心戒開始,不論睡眠還是醒覺或者放逸的時候,如同有情的數量無有邊際,菩薩也恒時集聚無邊福德,如此積累無邊福德並不困難,以此將證得無邊功德之佛果。
以上宣說“四無邊”——大種無邊、有情無邊、因地的福資糧無邊、果地的佛功德無邊。
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都可以無邊無際地延伸,在這十方無邊無際的世界中,地水火風空也無邊無際,如是有情的數量也無有邊際,有情的苦難也無有邊際。如果心緣無邊有情的無量苦厄,發起強烈的悲心、菩提心,由此受持菩薩戒,就能恒時積集無邊的福德資糧。由於因地能積累無邊的福德資糧,所以並不難成就佛果的無邊功德。
“若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
如果是安住無量時劫、為了無量有情、求證無量菩提而修集無量善根,那麼,雖然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但以這四個無量不需太久便能圓滿資糧,為何不能證得菩提呢?
以上講了四個無量——時間無量、有情無量、菩提無量、善根無量,即安住的是無量時間、所為的是無量有情、求證的是無量菩提功德、修持的是二資糧所攝的無量善根,以這種方式修廣大行,便能迅速圓滿資糧,不難證得菩提。
廣論消文312 日常法師開示
【於所安住修道處所破除怯弱者。謂念成佛須於生死受無量生,爾時生死眾苦逼惱,故我不能修如是行。】
現在我們對求佛果,以及求佛果所要行的種種方便不怕了,但正式去修道的時候,對於修道的過程要長時處在這麼苦的地方,這又有一點問題。最後這種障礙,就是我們想到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甚至要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在三界中受生,這已經是很難忍受,何況還要受無量的苦,所以我不能修如是行。下面就告訴我們應如何思惟的道理。
【應如是思:菩薩由其已斷諸惡,以因遮故,必不能生苦受之果,堅固通達生死如幻悉無自性,故心無苦,若其身心安樂增盛,雖處生死無厭患義。】
我們應該了解,因為以前造了惡業,有苦因當然一定感苦果。現在我如理修學,了解了什麼是正確的因,因為怕苦,所以絕對不能再造苦因,因既然遮斷了,將來就不會得到苦果,那也就是快樂啊!我們所以會貪著難捨,一定是覺得這蠻好的,實際上真正修菩薩行者,感得的果報是遠比我們好的。
另一方面你了解了,原來生死的真相是如幻如化,沒有自性。前者是福德因,後者是智慧因,你一步步地這樣在因地當中如理修持的話,那麼將來感得的果報必是圓滿安樂,自己的心更是非常自在、了無掛礙,所以身心兩者不但沒有苦,而且會很明顯地覺得不斷的在淨化煩惱、增長法財,現在我們也是這樣,源源而來的是法財,世間的財是有漏的,而法財是無漏的,是一直增上的。因此我們身心都會在安樂之中,而且這個安樂是不斷增長的,所以修學佛法一定是增上生,到最後必定達到究竟圓滿。這過程雖然都處在生死當中,但是不會厭患。
【如云:「斷惡故無苦,善巧故無憂,謂由邪分別,罪惡害身心。福令身安樂,智故心亦安,利他處生死,悲者何所厭。」】
譬如現在我們如理修行,因為斷除了一切的惡業,當然就不會感得苦果,何況我們又善巧了知世間生死的真相,所以對生死沒有一點點掛礙,自然也沒有憂怖。平常我們所以身心受到逼惱,是因為與無明相應的非理思惟,由於這種邪妄的分別造了種種惡業,感得身心的苦惱。而現在我們了解福德是會感得種種的異熟圓滿,而智慧就讓我們內心一直安住在如如不動當中,這麼一步步上去,一方面享受這個法樂,一方面還可以在生死中利他,增長無邊的功德,這樣有大悲心行菩薩道的人,只會覺得快樂得不得了,怎麼會厭患呢?
【又云:「故遍除疲厭,騎菩提心馬,從樂而趣樂,有智誰退屈。」】
由於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發了大菩提心,這樣就像騎馬一樣快捷得不得了。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好的是馬,而學佛最好的是菩提心馬,能騎上菩提心馬的話,你會覺得非常快樂,所有的疲勞厭患都徹底地清除,而且繼續地增長快樂,這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做得到,等到你真正達到這樣,怎麼會退怯呢?
【如是雖延無量時劫不應怯弱,唯時長久非厭因故,謂苦極重雖時短促亦生厭離,無苦安樂時雖久遠無所厭故。】
像這樣美好的情況,時間再長也不會怯弱。要曉得,時間的長短並不是我們厭患之因,我們真正厭患的是苦啊!如果是「重苦」,哪怕很短的時間,你也會覺得很厭煩,反之,如果是快樂的話,時間再長也不嫌多。
【《寶鬘論》云:「重苦雖時短,難忍況久遠,無苦而安樂,無邊時何害。此中身無苦,意苦從何有,唯悲世間苦,由此而久住。故謂佛久遠,智者無退屈,為盡過集德,恆勤修資糧。」】
假定苦很重的話,哪怕很短的時間,也是難以忍受的,何況久遠!反之如果是快樂的事,那麼時間長有什麼關係?越長越好啊!這裡我們要注意,我們是怕苦而不修,但是怕苦而不修的結果是不但陷到重苦當中,而且苦的時間長遠,是無量阿僧祗劫,根本就沒有結束的時候。現在我們怕眼前的小苦,卻看不見後面的大苦;如果真正願意修行的話,那是步步在增上,就算苦也有期限,何況不但不苦而且還是快樂的,那時間長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既然身沒有苦,意哪來的苦呢?要留在世間是因為你內心當中曉得這有殊勝的大利益,可以策發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由於憐憫世間之苦,願意待在世間利益眾生,這樣去做的話,你卻是在安樂當中,不斷增長你的功德、智慧。所以佛道雖然長遠,卻是快樂的,既然是快樂的,那越長越好,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絕無退屈的道理啊!而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要淨除一切過失,積集圓滿資糧啊!那個時候一定會恆常精進無懈地積集福智兩種資糧。
【又念成佛必須圓滿無邊資糧,此極難作故我不能,亦莫怯退。若為利益無邊有情,求證諸佛無邊功德而為發起,住無量劫,欣樂修集無邊資糧而受律儀,則於一切,若睡未睡心散不散,乃至有此律儀之時,福恆增長量等虛空,故無邊資糧非難圓滿。】
還有一種想法:「成佛雖然很好,可是必須圓滿無量無邊的資糧,這個太難了,我做不到啊!」這個也不必怕。無垢經典上說得清清楚楚,假定你如理地了解,照著去做,策發了大悲心、大菩提心以後,為了利益無邊有情,要求證佛無邊的功德,所以住在世間無量劫,一直努力去積集一切的資糧。先發這個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這四句不是空話,是如理的了解了以後,內心上的確發起了這樣的狀態。有了這個願心,經過修習,然後再受行心,就是受菩薩的律儀。等到你受了菩薩律儀以後,因為你已經把那菩提種子種下去,得到菩薩戒的戒體了,由於大悲心的策動、滋潤,所以不管你行也好、睡也好,散亂也好、不散亂也好,一旦得到了菩薩戒的戒體以後,功德就不斷地一直在增長。
菩提心的心種,本來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的,所以只要不斷增長的話,那是不得了的。不要說行心,就是發了願心,這個力量之大,我們也是無法想像的。
【即前論云:「如一切諸方,地水火風空,無邊如是說,有情亦無邊。菩薩普悲愍,此無邊有情,欲度諸苦厄,安立於佛位。如是堅住者,從正受戒已,隨其眠不眠,及放逸而住。如有情無邊,恆集無邊福,無邊福非難,證無邊德佛。若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求無量菩提,而修無量善。菩提雖無量,以此四無量,資糧非久遠,如何不得證。」】
經論上說得很清楚,就像在任何地方--盡法界、虛空界裡,地水火風空無所不遍;有情也是一樣,所有盡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人發菩提心,也是普遍沒有遺漏地對每一個有情發憐愍心,要濟度他們超出痛苦,達到圓滿大覺的果位。一旦發了這個願心,又正受菩薩戒以後,你心裡一天到晚任運而起的都是「我要這樣做!」「我要這樣做!」這個心的功德就不得了。
大家還記得在下士道講業的時候,最後八因三緣的三緣是心清淨、加行清淨,田清淨。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得到的果報是不得了的大,現在你的心普緣盡法界、虛空界的一切有情,一切時處只為利他,這個心不但廣大而且清淨;廣大是指它的量,清淨是指它的質,質既一點都沒錯,而量又這樣的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