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305 304頁12行-306頁2行
學習精進波羅蜜多分五: ① 精進自性; ② 趣入修習精進方便; ③ 精進差別; ④ 正修行時應如何修; ⑤ 此等攝義。
寅四學習精進:
「學習精進」分五:① 精進的本質。② 如何著手修習精進。③ 精進的分別。④ 修習精進的方法。⑤ 總結。
第一是說明精進的特性、特質是什麼?2.在還沒有正修之前,用什麼方式能夠推動我們去修。3.修的時候,精進的內涵是些什麼?4.了解了以後,正修的時候如何照著這個修行。5.最後是「此等攝義」。
未一、精進自性
今初。
緣善所緣勇悍為相。《入行論》云:“進謂勇於善。”
卯一 精進的本質:
「精進」便是在專緣「善所緣境」時的奮勇熱忱心態。正如《入菩薩行論》(精進品)所說:「精進」的意思就是熱衷於善法。
《菩薩地》說為攝善法及利有情,其心勇悍、無有顛倒,及此所起三門動38業。
《菩薩地》說「精進」是一種熱衷積集善法及利生事業的不顛倒心態,與及由這種心態發動的身、語、意三業。
38 動:造作、行動。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精進的內容,是攝集善法和饒益有情;精進的意樂,是內心勇悍、無有顛倒;精進的加行,是以此意樂所引起的三門動業。
所謂“心顛倒”,即執苦為樂,執束縛為解脫,執無意義為有意義。比如,外道修各種苦行,執顛倒禁行為解脫因,或者世人通宵狂歡,執苦為樂,都是顛倒。以“心無顛倒”簡別世間和外道的勤作並非精進。
以精進意樂所引起的身口意的造作,即各種身體、語言、意識的活動,稱為“三門動業”。比如,照顧病人時,以勇悍心發起身體的動作——熬藥、攙扶等,語言的慰問,意識的觀察、考慮等,即是精進的加行。
唐譯《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說:“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燃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這是從意樂與加行兩方面,顯示精進的自性。精進的意樂又有兩方面,即:心識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成熟自相續;心識勇悍,堪能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成熟他相續。精進的加行,是由精進意樂所發起的身語意動業。
總之,由菩提心引發而對於菩薩行勇悍的心所,即是精進的體相。
未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分二: ① 連結 ② 正義
申一、連結
第二,趣入修習精進方便者,謂應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此若串習精進起故。
“多思精進勝利、不進過患”是方法。
“此若串習精進生起”是作用,即如是串習將發起精進。
趣入修習精進的方便:應多次思惟精進的勝利和懈怠的過患,因為若能這樣串習,就能引發精進。
我們之所以不能趣入善法,是因為對善法沒有信心,而思惟精進的利益和懈怠的過患,能讓人對精進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就會趣入善法。
申二、正義分二: ① 思惟精進勝利 ② 思惟懈怠過患
酉一、思惟精進勝利
其勝利者,《勸發增上意樂會》云:“能除諸苦及冥暗,是能永斷惡趣本39,諸佛所贊聖40精進,此是恒常應依止。”
其中精進的勝利,佛在《勸發增上意樂會》中說:精進能遣除諸苦及無明黑暗,是能永斷惡趣諸苦的根本,三世諸佛所讚歎的精進超過其他功德,應當恒時殷重依止精進。
“能除諸苦及冥暗”:世人若對農務、經商等精進勤作,則能遣除今生貧乏等苦;修行者若精進修持正法,便能遣除今生來世一切痛苦。
“冥暗”是心中對於“何者應取、何者應捨”的愚昧無知。凡夫心中有各種對因果、空性等的無知,只要精進修學,都能一一遣除。
39 本:根本,即出生之處或所依。
40 聖:超勝其他功德。
“此世所有諸工巧,及出世間諸巧業,若發精進非難得,智者誰厭精進力?”
世間所有的工巧技藝和出世間所有的工巧業,若能發起精進都不難成辦,智者有了精進力,不會厭離這一切事。
“若有趣佛菩提者,彼見昏睡諸過失,常發精進而安住,我為策彼而說此。”
如果有人嚮往無上菩提,為了成佛,在見到懈怠之因——昏沉、睡眠等的過失之後,會恒時發起精進而安住於精進中,我(世尊)為了策勵他們,而宣說了此教言。
以上佛的教言應銘記於心。
《莊嚴經論》亦云:“資糧善中進第一,謂依此故彼後得。”
《大乘莊嚴經論》也說:一切資糧善法中精進最為殊勝。因為依靠精進,隨後就能獲得善法資糧,若無精進則不能成就任何善法,成辦資糧的多少完全依賴精進的大小。
若問:靜慮和智慧能降伏煩惱,為何不是最殊勝的?
答:若未發起精進則不能生起靜慮和智慧,因此一切善法的因是精進。此處是從“由精進才能生起一切善法”這一角度,宣說精進最為殊勝。
以下六句是說精進的作用,前兩句是總說,後四句是分說。
“精進現得勝樂住41,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度越薩迦耶,精進得佛妙菩提。”
依靠精進,現世就能獲得殊勝安樂(比如,世人為了遣除疾病、貧窮等而發起精進,現世就能成辦;又如,精進修持寂止和勝觀,即生能證止觀功德),依靠精進,今生後世能成就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功德。若精進行持十善業,則能獲得三有財富(欲有、色有、無色有),在三有中享受人天悅意的安樂。若精進修持四禪和四無色定,則能受生四禪、四無色天。若精進觀修四諦和緣起義,則能超越薩迦耶見,獲得聲緣涅槃。若精進修持大乘法,則能獲得殊勝菩提——佛果。
因此,無論“現法樂住”、“三有安樂”、“四禪八定”、“聲緣解脫”、“佛果菩提”,都能由精進成辦。
《大集月藏經》中說:“若能精勤繫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若能精勤地一心專注於佛法而不散亂,就可以止息煩惱,不久便能成就無上菩提。)
《菩薩本行經》中說:“直至成佛皆由精進。”從世間最小的一分成就直到成就佛果,都來自精進。
41 現得勝樂住:獲得現法樂住。
又云:“具進受用無能勝,具進煩惱不能勝,具進厭患不能勝,具進少得不能勝。”
《大乘莊嚴經論》又說:具有精進的人不會被(世間的)圓滿盛事阻擋不能前進。具有精進的人不會被煩惱阻擋。具有精進的人不會被懈怠阻擋,具有精進的人不會被微小的成就阻擋。
日常法師開示
精進除了可以策勵我們走上去,還能克服很多障礙,譬如說:我們對於眼前的受用很耽著,能夠精進的話,就不會被那些受用所騙,沒有固然不在乎,有了也不會耽著其中。真正去努力的時候,會有種種煩惱,如果你能精進,那麼這些煩惱也擋不了你。我們要修出離行,乃至從自度而進入利他,都是會有無比的困擾,往往覺得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之下,容易產生厭患之心。如果你能精進,由於眼前的人跟境而生的厭患也不能擋住你。這樣從世間到出世間,從小乘到大乘,不管任何困難,都不能障礙你,而你都能夠勝過它。
《菩薩地》亦云:“惟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餘則不爾,故諸如來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地》也說: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的眾多因中最殊勝和主要的因,其他的因無法跟它相比,因此諸佛如來稱讚以精進能證得無上菩提。
此段唐譯為:“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若具無厭大精進,不得不證皆非有。”
《攝波羅蜜多論》也說:若具足無疲厭的大精進,不能得到或無法成辦的功德,都不可能發生此種情形,換言之絕對可以得到。
《無量壽經》說:“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曾在世自在王如來前請教,佛開示說:以至誠心精進、永無停息地進取,一定能得果,何願不能實現呢?法藏比丘依佛教言,依願長期精進,最終成佛,號阿彌陀。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成就了十方世界無與倫比的西方淨土。
《西域記》中記載,肋尊者八十歲出家,有少年諷刺他說:“出家法業,一為習禪,二為誦經。你現在如此衰老,能做什麼?”
尊者聽後,立誓說:“我若不通達三藏經教、不斷三界愛欲、不得六神通、不具八解脫,終不以肋觸席。”
於是他白天研習教理,夜晚一心修定,三年便證得所願。時人敬仰老人,尊稱他為“肋尊者”。
又云:“非人皆喜饒利彼,能得一切三摩地,晝夜諸時不空度,功德資糧無劣少,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華極增長。”
又說:天、龍等非人都喜歡利益、輔助精進者。以精進力能證得一切三摩地(世間四禪八定及出世間無漏三摩地)。如果晝夜六時都精進聞思修,則教證功德、福慧二資量都不會低劣、微少,將如夏季江河般迅速增長。由精進能獲得許多超勝常人的功德,如青蓮花由小種子長成粗大蓮莖,又從蓮莖中結出許多果實一樣,通過精進能讓功德由小變大,蓬勃發展,最終得到豐碩的果實。
“非人皆喜饒利彼”:比如,佛往昔作善義王子時,入海取得的如意寶,被龍偷走。王子便脫衣舀水,想讓海水枯竭,其勇悍感動了龍王。龍王和其眷屬以及大鵬鳥等非人都前來幫助王子尋回如意寶。可見,天龍八部都喜歡護持精進者。
《阿毗達磨論》中說:“菩薩於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於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歎佛功德,便超九劫。”(底沙佛時,有位菩薩雙手合掌,翹起一足,七日七夜以一偈頌讚歎佛陀功德,以此超勝九劫的修行。)
由此可見,精進力之不可思議,七晝夜精進能超勝九劫修行,七日專精,便開明心地,親見佛顏,得佛授記,正是“獲得諸義過人法,如青蓮花極增長。”
酉二、思惟懈怠過患
過患者,《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者,菩提遙遠最極遙遠。諸懈怠者無有佈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
懈怠不精進的過患,如《海慧請問經》說:懈怠的人,菩提離他很遙遠、最極遙遠。懈怠者沒有佈施乃至般若,也沒有利他之行。
《彌勒請問經》中說:“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佛告訴阿難:彌勒最初發心早我四十二劫,我在其後發菩提心,但我以大精進超前九劫成就菩提。)
《念住經》亦云:“誰有諸煩惱,獨本謂懈怠,若有一懈怠,此無一切法。”
《念住經》也說:若誰有諸煩惱的唯一所依——懈怠,他便不會成就任何白法。
若無精進,隨懈怠轉,一切白法悉當虧損,退失一切現時畢竟士夫義利。
如果沒有精進、心隨懈怠而轉,則一切白法都將虧損,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士夫義利都將退失。
《華嚴經》說:“勤首菩薩偈云: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同鑽木取火,鑽鑽停停,剛有點熱又冷卻下來,始終不能出火,懈怠者也是如此,任學何者都不會成就。)
《法集要領經》中說:“若人百歲中,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