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14 08:14:41| 人氣2,6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47-1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47-1  2481-10

日常法師淺釋

【和尚於此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經根據成立,此說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實成佛之道。毀謗世俗,破佛教之心藏,破觀察慧思擇無我真實義故,故亦遠離勝義道理。任何勝進終唯攝於奢摩他品,於此住心執為勝道,是倒見中最下品者,蓮花戒大菩薩以淨教理已善破除,宏揚如來所愛善道。】

支那和尚不但如此說,還引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的經作根據來成立這種說法。他主張一切的方便品都不要了,所謂方便品,如前面所說的,學佛要圓滿福德、智慧兩種內涵,要福德圓滿,一定要行種種方便--所謂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前面這個錯誤的說法說:「你只要安住在無分別中,一切圓滿具足,布施、持戒等都可以不要。這些東西不是真實能成佛的,因為這些都是在分別當中。」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一個大錯謬。下面這段辯論對我們絕端重要,它說:並不是不要分別,實際上在什麼情況之下才不分別,要如何才是應理,下面有非常完整的說明,所以我們要耐著心一步一步學下去。   

支那和尚說方便分不是真的能幫助我們成佛的,如果照這樣說的話,就變成什麼都不要做了,只要安住在當中就行了。實際上,成佛不但要智慧圓滿,還要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一定是從世俗諦上面去做的,他這種說法破壞了世俗諦,這樣去學是不能成佛的。有人說我們中國的禪宗祖師好像特別強調只要無分別而不要布施等種種行品,其實不是的。如果我們不了解其真實的內涵,往往會誤解。百丈大師的弟子溈山靈祐禪師說過一句話:「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講智慧分的話,那的確是空到極端,實際理地(指勝義諦)當中找不到一點點東西,所以說「大地無寸土」,整個山河大地連一點點土都找不到,都是無自性的。但是在我們真正行持的世俗諦當中,是「不捨一法」,一樣都不遺漏,不能少掉一點點。這就說得很清楚,要成辦世間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遺漏,何況你要學的是六度萬行。   

上面說的支那堪布就是中國的一位和尚,實際上他並沒有真實了解,就像那位普陀山的田雞和尚一樣,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前面一開頭就告訴我們,找善知識要找真善知識。有很多人懂得一點點,得到一分相似決定,碰到一點點邊,似是而非,自己卻覺得全都懂了;這種人他自己固然是走錯了,你跟著他,你註定也是走錯了,這一點是太重要、太重要了!不過實際上對這一點我們不要責怪人家,一定要反省眼前所見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反過來,現在我們要歡喜,雖然自己的業力沒有感得完善的知識,卻曾種下一些善根,今天才能遇見這麼圓滿的教法,總算能把這個重要的關鍵分辨得清清楚楚。分辨清楚之後我們不責怪人家,而是從淨化自己開始做起,這就對了。   

成佛除了要積福德資糧,還要智慧資糧,求智慧資糧一定要用觀察慧去思惟決擇空性的真義。結果現在說不要分別了,將思惟觀察的心整個斬斷,而觀察慧是破除煩惱、積聚功德唯一的寶貝工具,你現在不要它了,請問﹕你還能成就什麼?所以不只是福德分由此而整個損毀掉,就是要證空性的智慧分也得不到,所以同樣的也遠離了勝義道理。   

我們仍舊不妨以禪宗來說,禪宗的祖師說得很清楚,有的人得了定,安住在定中一動都不動,結果他說:「錯啦,你這個是死水。」如果大家學過禪或者看過禪宗公案,就很清楚明白,禪絕對不是死死地不動腦筋,而是要起疑情,你要不斷去想,要去找它,找的這個心就是在觀察慧當中,你去觀察「念佛的是誰?哪一個人念佛?」或者「拖死屍的是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那就是思惟觀察啊,這個才是智慧,這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   

以前所有的祖師大德都說得很清楚,記得馬祖大師當年那段公案嗎?他在坐定,坐得很好時,他的老師跑過來,說:「你在幹什麼?」「我在學佛。」這位老師很妙,就在他的旁邊拿了塊磚頭開始磨。馬祖覺得奇怪,這個人為什麼要磨磚頭,便問他:「磨磚頭幹什麼?」「我做鏡子。」「什麼?你磨磚頭作鏡子,哪有這樣的道理啊?」要造鏡子,用磚頭來磨,磨得成功嗎?那當然磨不成功。他老師怎麼講?「是啊!作鏡子是不可以用磚頭磨的,成佛也不是枯坐不動就能成的。」然後再給他開示,他馬上就開悟了。   

六祖大師也有這麼一段公案:當時有一位臥輪禪師,他的定功非常好,自己也覺得很得意,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看起來定功很好,都沒有分別。「有伎倆」就是有本事,什麼本事啊?「能斷百思想」,腦筋裡的雜念統統把它斷掉,「對境心不起」,任何境界來,心裡了不動心,然後「菩提日日長」,功德一天一天增長。我們可能會覺得臥輪禪師這樣很對,結果六祖大師怎麼說?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大師自稱:「我惠能可是一點本事都沒有!」他這個有本事的人能斷百思想,而大師說自己是「不斷百思想」,什麼心念都不去斷它。「對境心數起」,境界來了,看見就看見了,聽見就聽見了。「菩提作麼長」,菩提作什麼要增長呢?這是六祖大師說他自己內證的經驗,很明白地說出禪宗可沒說全不分別。   

所以我們的確不了解,禪不是那麼容易學的。還有黃蘗禪師,他是很了不起的大師,在盛唐禪最鼎盛的時候,他說過一句話:「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只是無師」,就是說現在我們大唐國內,要論禪,有修有證的人多得很,但是夠條件做老師的人卻沒有。他是馬祖門下主要的一位大善知識,他那個時代是禪宗最鼎盛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要輕易開口,禪宗真不簡單啊!我們要了解,我們現在談修證是連影子都沒有,還說我這個對、他那個錯,我以前一直犯這個毛病,所以現在一聽見,真有心驚肉跳之感。   

支那和尚這種說法毀謗了世俗,也遠離了勝義。如果心裡面是這樣的話,不管你怎麼不分別,最多都只是定而已。「勝道」是殊勝的、超勝的智慧,把執為的話,那是最大的錯誤,倒見當中最差的一種。善星比丘證了四禪,自以為得到四果,結果臨終謗佛而下阿鼻地獄,問題也就出在這裡。前面也說過,定慧一定要分得清楚,就算只求自己解脫亦然。但現在我們實在分不清楚,不要說一點功夫都沒有的人,我親自遇見幾位功夫得力的,通常只是一種住心相,最多是欲界定或者更超越一點,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就自然會現起一種情況,先是眼前的境界如雲如煙那樣慢慢地消失,最後身體也消失了,然後他自己覺得是見到空性了,其實連根本定都沒得到所以沒有完整的教授,憑自己看一點書摸索的話,實在危險!   

關於這件事情,在西藏的佛教史當中是一件大事,這位支那和尚的觀念是錯誤的,很多人跟他學,於是大家都走上這條錯路了。後來藏王迎請蓮花戒大菩薩入藏,他是靜命菩薩的弟子,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和支那和尚辯論,結果把他這個錯誤的見解破毀掉了,後來那位漢地的和尚就離開西藏了。

櫱ㄋㄧㄝˋ niè  

母植物地下的莖或根發生的不定芽,或禾本科作物如稻、麥在莖節所發生的分枝,稱為「分櫱」。或稱為「櫱條」、「根櫱」。

 ㄅㄛˋ   根蘗繁殖

一種植物繁殖的方法。將母株附近,由根部所生的幼株切離,栽成新株。其優點是存活率高,生長快。

【然由聖教將近隱沒,能以了義無垢教理,判決正道圓滿扼要,諸善士夫亦盡滅亡。又諸有情多是薄福,雖於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極羸劣,故現仍有輕毀行品持戒等事,於修道時棄捨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蓮花戒大菩薩已善巧地破除這種邪說,但是現在由於正法慢慢隱沒,所以能夠完整教授不錯誤的道理,說明正確圓滿綱要的諸善知識,也漸漸都消失了。另一方面,修學的人又是福薄相,雖然對正法還有點信仰,但是智慧畢竟太差,不能如理了解正確的內容,所以很容易輕視乃至於毀謗行品持戒等。   

毀謗行品固然不可以,毀謗智慧也不可以。末法時代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認為修道的時候什麼都不要,就像上面那位和尚所說的。我覺得現在最嚴重的是日本,譬如說學教的,本來天台是弘教的,講得非常圓滿,現在到了日本變成只要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幾個字就好了,其他都不要了。學淨土的呢?我們至少還要念佛,日本淨土真宗卻說只要一個信字就夠了,連那六個字,乃至於四個字都不要了。結果慢慢演變到後來,講教的那些人也講一點教法,可是講了半天,總歸說:教本身要理性化,可是不幸的,他所謂的理性化是完全用世俗的概念去看的。譬如很多經典上講到佛的神通,結果他說:「這個不合理性化,這是迷信,當時民風未開,所以哄哄他們。」始終拿現在世間的概念來看,覺得這才是理性化,這一點說起來真是可憐。   

現代的科學家也主張「要理性化,要親自見到,經過驗證」,這一點都沒錯,可是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經過見到、驗證的,是可以確定它的存在,但是沒有親自驗證的事情,並不能肯定它不存在。有很多明明是自己見不到,他卻用非常有限的理性一筆抹殺,就像說:「我是人,所以人是我。」那其他的人呢?豈非變成都不是人了!他講的佛法從文字上看也對,但是以意義內涵來說,完全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   

以上是隨便一提,做為我們的警策,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我們也不必去衡量人家是非。反過來說,正因為如此,在這個末法的時候我們若能夠如理去做,將會產生無比的功德,唯有靠著這麼一點力量,使正法多多少少能夠再多延一些時候,多使一些有情得到好處,我們的福德智慧也由此而增長,這都還要感謝他們哪!

【又有一類除不毀謗方便而外,見解道理許和尚說而為善哉。又有餘者棄捨觀慧,全不思惟,意許和尚修法為善。】

另外一種人比較好,不毀謗方便法,但是他以為支那和尚所講的是對的。又有一種人棄捨觀察慧,完全不思惟,自認為心安住在如如不動了,實際上都在無明當中。真正的如如不動,是破了無明以後,它本身就沒有可動之處,絕對不是我們凡夫認為的,在大無明當中叫如如不動。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縱許修空,然若說云:「已得無倒空性之義,無謬修習,有修證者,唯當修空,不當更修世俗行品。」或說:「行品不須執為中心,多門修習。」亦與一切聖教相違,唯是違越正理之道。】

前面所說的這幾種人,根本不了解修學勝義應該怎麼修。縱然承許他們是修空性,但如果說已經證得空性的有修證者只要修空性,不必再學其他的世俗行品(換句話說,除了智慧以外,不再需要方便品了)。或者說雖然要修方便品,但不需把它執為中心,多門修習,這也跟聖教相違;因為實際上真正修學佛法的上首是方便(就是菩提心),而智慧是如母等的助緣,而他卻反過來,乃至於完全不要菩提心了,所以這跟真正完整的聖教相違背。   

這一段非常重要,如果這個概念辨不清楚,產生的流弊非常大。我們常常說:「空!空!空!」然而該空的不空,不該空的都空掉了,原因就是對這點的誤解。不但是初機學者對這個概念不了解,連很多修行人也都是如此。在國內有幾本經特別流行,譬如《金剛經》,那的確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大乘經典,但對其經義如果沒有深刻正確地了解,往往會產生這種流弊,嚴重一點的,根本不曉得岔到哪裡去了。就是剛才所說的;有一種是執空到無藥可救;其次一類,因為空得不善巧,所以墮落小乘。下面這一段就是正確地辨別這一點。之後我們會引用《金剛經》的內涵,了解了下面這一段,再回過頭去看《金剛經》,對經中所說的空理就非常清楚明白。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