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235 235頁12行-236頁9行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此中分二:
①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② 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正受菩提心的儀軌後,第二部分是已受者,就要守護不令失壞。既然已經正受菩提心儀軌,就應當知道學處(戒學)的內容,所以接下來阿闍黎就要為其宣說,如何守護不令失壞。
初中分四: 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②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③ 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 ④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今初。
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分三: ① 經教所說勝利 ② 正士讚歎之理 ③ 教誡此事諸佛菩薩所見之故,應於發心增長勇悍歡喜
① 經教所說勝利分三: ① 《華嚴經》所說 ② 《菩薩地》所說 ③ 《勇授問經》所說
① 《華嚴經》所宣說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修學的方法,是自己閱讀經藏或從上師聽聞,之後,應思惟菩提心的殊勝利益。華嚴經有最詳細的內容,要時常恭讀。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嗢ㄨㄚ ˋ
正如前面所說,菩提心有如一切佛法的種子;又說:菩提心總攝一切菩薩的行願,這些都好比是總示。若是要廣說支分,應有無邊,但一切的支分,都能含攝在總示之中,所以才稱為總示。就好比嗢柁南,能攝集一切菩薩道法的所有扼要,所以稱為嗢柁南。
② 《菩薩地》所說分二: ① 略說 ② 廣說
① 略說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菩薩地》中所說的殊勝利益,指的是發菩提願心的殊勝利益。只要最初發起堅固的願心,就得到兩種殊勝的利益:一種是成就無上的福田;另一種是能攝受無惱害福。
② 廣說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第一種,能成就無上福田的意思,是說:「一旦發心,一切天人世間,都應當禮敬他。」也就是在發願心的第二剎那,立即成為一切有情所應供養的對象。又如論中所說:「在發心的第二剎那,以種性來說,就已經能超過阿羅漢了。」這是說,發心菩薩成為超勝人天、二乘的尊上(超勝二乘的阿羅漢)。又說:「雖然所做的只是小小的福業,卻能生出無邊的大果,所以稱為福田,是一切世間都應依止的,有如大地一樣。」也有如一切眾生的父母。
以下為益西彭措堪布的開示
丑二、已得守護不壞分二: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
受願心儀軌之後,接著就應該知道應學的學處,所以(阿闍黎)應當宣說如何不令失壞。
此中分二: ①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 ② 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寅一、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分四:修學於現法不退發心之因分成四方面。
初中分四:為令今生發心不退,應在這四方面修持:
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① 修學憶念發心的利益,目的是為了對發心增長歡喜;
②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② 每日六次修習發心,目的是令所發的菩提心得以增長;
③ 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
③ 修學內心不捨棄有情,目的是為利益有情而發心;
④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④ 修集福德智會二種資糧。
今初。
卯一、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分三:
① 教典中所說勝利 ② 以聖言讚歎之理
③ 教誡諸佛菩薩觀見之故,應於發心增長勇悍歡喜
辰一、教典中所說勝利分三:
① 《華嚴經》所說 ② 《菩薩地》所說
③ 《勇授問經》所說
巳一、《華嚴經》所說
若閱經藏或從師聞,思菩提心所有勝利,《華嚴經》中廣宣說故,應當多閱。
修學的方法,是自己閱讀經藏或從上師聽聞,之後,應思惟菩提心的殊勝利益。尤其《華嚴經》中有廣泛的宣說,故應多閱《華嚴經》中有關的章句。
以下引《華嚴經》宣說二種最重要的發心利益。
一、菩提心猶如種子,是成佛的不共因
如前所引,說如一切佛法種子。
如前面講述“發心是入大乘門”時,引《華嚴經》說:“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
成就佛果的一切因緣中,菩提心是如種子般的不共因。由菩提心攝持的任何善根,都成為佛果之因,若無則決定不能成佛。
《八十華嚴》中說:“能生一切諸佛法故。”即菩提心能生一切諸佛功德法的緣故,猶如種子。
二、菩提心總攝一切菩薩道的扼要
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故,猶如總示。謂若廣說,支分無邊,於總示中能攝一切,故謂總示。
《華嚴經》又說:總攝菩薩一切行願的緣故,猶如總示。即若廣說菩薩的行願,則有無量支分,而在總示中能統攝這一切,故稱“總示”。
比如,普賢菩薩的無量行願海,或者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都能以菩提心無餘含攝。
又如嗢柁南,攝集一切菩薩道法所有扼要,說為嗢柁南。
經中又說“菩提心如嗢柁南”,即菩提心攝集了一切菩薩道法的扼要,故說是大綱要(嗢柁南)。
《華嚴經》說:“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巳二、《菩薩地》所說分二: ① 略說 ② 廣說
午一、略說
《菩薩地》中所說勝利,是願心勝利。彼最初發堅固心有二勝利:一謂成就尊重福田,二能攝受無惱害福。
(出自唐譯《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菩薩地》中所說的勝利,是指願心的利益。菩薩最初發起堅固願菩提心時,有兩種利益:
① 成就尊重福田:唐譯為“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② 能攝受無惱害福。-得輪王守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發心品第二〉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藥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
午二、廣說分二:
① 成就尊重福田 ② 能攝受無惱害福
未一、成就尊重福田分四:
① 成為世間殊勝福田 ② 映蔽聲聞緣覺
③ 作小福成大果 ④ 成為世間依止
以下從四方面宣說願心成就尊重福田的道理。
申一、成為世間殊勝福田
第一者。如云:“天人世間皆應敬禮”,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所供養處。
第一、如,《入行論》中說:“世間人及天界都應禮敬”,就是說發心的第一剎那後,便成為一切有情所供養的對像。
申二、映蔽聲聞緣覺
又如說云:“發心無間,由種性門,亦能映蔽諸阿羅漢。”謂成尊上。
又說:“發起菩提心的無間,以種性也能映蔽阿羅漢。”這是說,發心菩薩成為超勝人天、二乘的尊上。
比如,有一種叫平伽鳥的雛鳥,還在蛋殼內就能發出美妙音聲,因而勝過其他鳥類。同樣,初發心菩薩雖然仍被業惑束縛,但以其高貴的菩薩種性便已超勝一切二乘阿羅漢。
申三、作小福成大果
又說:“雖作小福亦能出生無邊大果,故為福田。”
又說:“即使只對發心菩薩稍作些許小福德,也能出生無邊大果報,因此是福田。”
比如《能入定不定契印經》中說,假如十方有情的眼睛都被惡人挖去,有人以慈憫心使他們全部復明,相比之下,若有人對能勝解大乘的菩薩,以淨信心瞻視及由淨信心歡喜瞻視,則此福德超過前者無量倍。因此,菩薩是大福田,對其稍作利益就會出生廣大福德。
申四、成為世間依止
“一切世間悉應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眾生父母。
“一切世間都應當依止,猶如大地”,是說發心菩薩猶如一切眾生的父母。
菩薩初發堅固願菩提心時,猶如父母慈愛獨子般,以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從發起願心開始,菩薩將會一直饒益有情的色身和法身,暫時將其安置於善趣,究竟安置於佛果。因此,願心堅固的菩薩猶如一切眾生的父母。
廣論消文235 235頁12行 日常法師開示
※﹝第二、得已守護不令失壞者,謂當知學處,故應宣說。此中分二:
① 修學現法不退發心之因,② 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
初中分四:
① 為於發心增歡喜故,應當修學憶念勝利,
② 正令增長所發心故,應當修學六次發心,
③ 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
④ 修學積集福智資糧。今初﹞
前面的「未得令得」,是指得「願心之體」。所謂的願心之體也就是你的心種。這個心種要在真實發菩提心以後才生起現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受三歸依、五戒、八戒、具足戒,乃至大菩提願心,事前都先要有正確的認識、了解,這樣才能在正受時種下完整的種子;而且得到體之後,才能進一步對著境界策發種子起現行,然後一直保護它,推動我們不斷地繼續向前努力,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只要把這個體保持恆長相續,哪怕睡覺,功德都一直在增長。所以只要保持這個體不失壞,以此迴向必能如願。在中士為求解脫而持比丘戒,保持此戒體不破壞的話,迴向往生淨土可得中品;到了上士為求無上菩提而發菩提心,保持此心體不失,迴向往生淨土,可得上品。這個只是願心,還不是行心哦!
以前我們容或不懂這個道理,現在有了十二因緣的概念以後,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什麼時候是種子、如何是現行、需要什麼因緣條件,才能使種子被策發而起現行,你們可以好好想一下。惡法是如此,善法也是如此。得到了菩提心之體以後,就要守護不讓它失壞,如果失壞了,一定還要重受才行。
受完願心儀軌之後,就要宣說學處。共中士道講持戒的時候,並沒有說出戒的內容,只告訴我們犯戒四因,而其中第一個是「無知」,所以,不管任何時處,都要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學。不要說:「我想要修行。」就關在山裡自己修行了,這絕對不是修行之道。真正想要修行的人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深入經藏;或者就像禪宗祖師一樣,跟著一位大徹大悟的人,他自己就是一部活字典,可以隨時指導你,你總歸聽著他,這才是真正在學啊!必須曉得自己在學些什麼,未得戒體者才能得戒體,得到戒體以後也才能持得住它;否則的話不可能得到戒體,得到了以後也一定會壞掉。因為你根本不了解,既然不了解,能學習什麼呢?因此這裡說,得到大菩提心以後怎麼守護,第一個就是要曉得學處。所以此時老師要宣講學處,而學生要好好認真地學。
學處分兩方面:一是怎麼做才能令此生不退發心;二是不但此生不退,還要盡未來際也不離發心,因為菩提心是盡未來際的。首先為了令此生不退發心,所要學習的分四部分,以下依次第一一說明,第一個一定是先修習發心的殊勝利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