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17 20:06:58| 人氣5,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68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皈依及業果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68  701– 12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皈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皈依等。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在修習共中、共下士二道時,思惟皈依和業果等道理,。我們應以各種角度策勵自心集福淨罪,隨其所宜將七支行願和皈依等,這些內涵都是修發菩提心的前行(準備工作),也是調伏、淨治我們身心相續的方便,所以應當知道這些都是發心的方便。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有關共下、共中士道的所有法類內容,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支分之道理,上師應善加開導,弟子也應對此生起確切的認知。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每次修習時,應反覆憶念共中、共下士法類,對此應極為珍惜。如果不這樣做,就會把此二道與上士道成為互不相關,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甚至在還沒有達到修上士道之前,都無法對菩提心獲得確切的認知,成為日後發菩提心的障礙,更由此喪失了廣大利益。所以不管是修共中、共下士道的哪一個法類,都作為上士道的前行而修,因此,我們應當殷切的修習。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如果能如此正確修習共中、共下士道,以及上士章節所說的內涵善為修習,在身心相續當中,都能隨自己心力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皈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又為了使這個菩提心堅固,應先以大乘不共的皈依來受願心儀軌。受了願心儀軌之後,對種種菩薩願心學處的內容,就應努力修學。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之後,還應不斷策發自己想要學習六度、四攝(註1)等菩薩學處,而且真實生起了要學菩薩行的心念,這時就要受持行心儀軌,也就是受清淨的菩薩戒(註2)。

註記:

1六度,六波羅蜜多,梵語षट् पारमिता (a-pāramitā),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智慧度。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此四事攝化眾生,故名四攝。

2合註:《菩薩地》提道:「對大乘教法沒有信心、具有六度不順品的人,不應受持-清淨律儀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應不惜捨命的護戒,絕對不可以犯根本罪。其他罪行較為輕微的煩惱(中下品纏(註2))與惡作罪,也都要努力防護,不去觸犯。如果不小心犯了戒,應立即依循所宣說還淨墮罪法,完善的淨除。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之後修習總體的六度波羅蜜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特別未了令心能隨己所欲安住在善所緣境,要好好地修習止觀的體性-靜慮。(學習禪定,又稱修止、修靜慮或修奢摩他)。

《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窩於餘處亦說為發毘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道炬論》裡面說,「為引發神通而修學奢摩他」,這僅是舉例;阿底峽尊者在其他論著裡所說,學修奢摩他是為了生起毗缽舍那 (空性智慧),由定而生慧,所以(主要)為了生起毗缽舍那也應當修止。

參考資料

1.    五逆與十惡:都是重罪,五逆包括殺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的和睦相處)、出佛身血。
十惡包括身三、口四、意三共十種惡業,殺、盜、淫、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癡(邪見)等十種。

2.    中下纏:即纏縛,為煩惱的異名。因為煩惱能使身心不自在,繫縛眾生令其不能出離生死,故稱為纏。在違犯菩薩戒時分為上、中、下三品纏犯,共有四種狀況:

一、數數現行(於罪有犯更欲造,且常常造);

二、無慚愧心;

三、深生愛樂;

四、見是功德(將「罪」見為功德)。

1.)四纏具足為上品纏犯

2.)雖無前三種狀況,但只要具備第四種就是
           中品纏犯

3.)具備前三種但不犯第四種為下品纏。

      可見「見是功德」較為嚴重。-合註

3.    「惡作」:違背所受律儀的輕微罪惡。-合註

台長: deepmind
人氣(5,8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廣論消文69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
此分類上一篇:消文67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