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20 07:35:00| 人氣1,5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廣共學二101講 參考資料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全廣共學二101  參考資料

 

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

簡言之,一般所言的「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從入大乘道至佛位之間皆有世俗菩提心,未入大乘道者心中皆沒有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則具足三種殊勝:

一、經教殊勝:

一、多聞;二、因殊勝——集二資糧;三、內證殊勝——現證空性,且是大乘主要的殊勝意識,即是勝義菩提心。簡言之,是大乘聖者心中的現證空性之心。

如果想要成為大乘聖者,心中非有勝義菩提心不可;如同想要成為菩薩,心中一定要有世俗菩提心。

對一位大乘定性的行者來說,必須先生起世俗菩提心,成為菩薩,其後累積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成為聖者時才能生起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的殊勝建立在世俗菩提心的攝持,有世俗菩提心的人不一定現證空性。就生起層次而言,勝義菩提心較為殊勝。

解答法師:福智 釋性藏法師

 

瑜伽  一行辭典彙總

《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說「相應」有五義︰

(1)與境相應︰謂不違一切法之自性故。

(2)與行相應︰謂與定慧等行相應。

(3)與理相應︰謂安立、非安立等二諦之理。

(4)與果相應︰謂能得無上菩提果。

(5)與機相應︰謂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

此說亦是承襲上述《瑜伽師地論釋》之說。

《瑜伽師地論釋》

(1)境瑜伽︰謂「一切境無顛倒」等性,與正理、教、行、果相應,故稱瑜伽。

(2)行瑜伽︰謂一切行更互相順,稱正理,順正教,趣正果。

(3)果瑜伽︰謂一切果更互相順,合正理,順正教,稱正因。

(4)教瑜伽︰謂三乘聖教稱正理,順正行,引正果。

 

法身、報身、應身   詞彙-陳義孝居士

1.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

2.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

3.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非安立諦  佛光大辭典

又作非安立真如。乃唯識論所說二真如之一。

非安立諦:真如之體性,離名字之相,離心緣之相,寂滅無為,故稱非安立諦。

安立諦:至於真如之相狀,則有種種義理差別之設施,稱為安立真如或安立諦。大乘起信論稱此二真如為離言真如、依言真如。成唯識述記卷九末(大四三五六八上):「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義。」〔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 p3706

 

安立諦非安立諦】佛學大辭典

(術語)述記十九曰:「有差別名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設義。」

 

附︰印順長老〈略說罽賓區的瑜伽師〉(摘錄自《妙雲集》下編{3}

瑜伽師與罽賓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瑜伽師,即一般所說的禪師。古代的佛弟子,不像晚期的佛教徒,專以禮拜、唱念為修行。他們除學經(論)持律而外,主要是對人廣行教化,對自「精勤禪思」。禪思(含得止與觀)為從身心的修持中,實現特殊體驗所必要的。凡修持而得止觀相應,心境或理智相契應的,即名為瑜伽;瑜伽即相應的意思。瑜伽雖為佛弟子所必修的,然由於根性、好樂、著重的不同,古代即有經師、律師、論師、瑜伽師的分科教授,即有專修瑜伽的瑜伽師。但是,經師們並非不修禪觀,瑜伽師並非不學經論,這不過各有專重而已。(中略)

 

二諦】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俗諦,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實,故云諦。二、真諦,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理性,於聖為實,故云諦。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今天修行瑜伽之人大多很少聽聞佛法,廣學多聞之人又不擅修行之扼要,對於佛陀的教典,多由自己的想法片面觀察佛語,缺乏辨別教理之能力。 --  四家合註語譯


台長: deepmind
人氣(1,5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全廣共學二 |
此分類下一篇:全廣二 147講 羊車 鹿車 牛車
此分類上一篇:全廣共學二 95講 – 97講 參考資料 天台宗判教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