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月二十六日)隨校內團契一行人,至烏來遊賞。
這次出遊,是我在事前答應過的,不過我本來一度不想去的。這陣子台北幾乎天天下雨,雨勢時大時小,毫無要放晴的意思。這麼煩悶的天氣,還要特地一大早起來、風塵僕僕從八里到新店,只是到烏來一天,想著就全身無力。
不過,我還是去了,想著許久沒有四處玩玩,能趁著這次機會踏踏青,似乎也是不錯。其實雨天在烏來,別有一番意趣。原先明豔的山色,因為罩著一層雨雲,嵐氣蜿蜒在綠色的板塊之間,群山時隱時現;有時雲霧陡增,遠方景象,皆被白色的雲氣給遮住,一時間仿如仙境一般。雖然櫻花已經落盡,杜鵑也開的差不多,不復見奼紫嫣紅,不過新生的喜悅,無論是山櫻花嶙峋的枝幹上剛剛開展的小芽,還是不知名的小樹上令人驚豔的絳紅新葉,都帶來春天盎然的生氣,再加上雨中的植物,看著都特別青翠,這些都是平常大晴天時看不到的景色,尤其雨天人少,就更顯得山嵐秀逸,也更能體會台灣自然的山光之美。
出遊遇雨,看似掃興,其實反而有著許多想不到的好處,除了平添醉人的山嵐霧氣,也避開了晴天的時候大批雜沓的人潮。這四處走走看看,欣賞從雲端飛瀉的瀑布,從纜車俯瞰壯觀的山谷急湍,心裡實在滿足了,對於洗溫泉什麼的,也不特別掛意。只是回來不久,室友便頻頻問我有沒有去洗溫泉。他反覆問了我幾次,對於我們一行人去烏來沒有洗溫泉頗感詫異,「去烏來不洗溫泉要幹什麼?」,此話一出,讓我感覺到平日對風景區的刻板印象,竟讓許多人忽略了許多其他美好的事物,烏來溫泉便是一例。烏來風景如此秀麗,可是大部分的人來烏來只是為了要泡溫泉,大家一窩蜂追趕流行的結果,讓烏來的河道兩旁出現了許多醜陋龐大的溫泉旅館,私接溫泉的水管在水泥壁上恣意蔓延,讓美麗的自然風光,無端出現一堆宛如惡性腫瘤的人工建物,而有人居然還將此視作烏來唯一的價值所在,其心態實在可悲。我並不反對人工開發,也希望烏來的溫泉資源能被有效利用,但為何在開發的同時,就必須得犧牲掉烏來原本的自然景觀來取得成果,而不是透過詳細的規劃及協調的建設,讓烏來的景觀有加乘的效果?
尤其在遊歷雲仙樂園時,我便十分感慨。為什麼放著美麗的風景區不好好規劃整理,卻要擺上那些已然老舊過時的遊樂設施,浪費空間?烏來有著得天獨厚的景觀與溫泉資源,大可以發展出像巴里島山區那種,隱蔽在群山之間,可以來此放鬆、休閒的spa旅館。這總比隨意私接溫泉,蓋出一幢幢張牙舞爪的水泥建築大煞風景來的好一點。烏來有著這麼好的資源,又鄰近台北市,實在應該有著更完善的規劃與管理才是。
因室友一句,遂發有感。最近看《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中Joan Stanely-Baker文中所言,其邏輯概念,似可解釋我室友的言論。特摘錄如下:「台灣的財富成長,已導致更大的建築怪物產生。…我們面臨林立的巨大怪異的偽宮,了無品味,其炫目的粗糙,讓人想像力昏厥。只有在台灣才會由於財富造成這樣的精神貧乏。(Taiwan’s growing wealth has engendered ever-larger architectural monstrosities…we now face monstrous pseudo palaces stacked up without taste and with blaring vulgarity that staggers the imagination. Only in Taiwan can affluence cause such spiritual poverty.)」
是啊,瀑布谷澗的山景不是引來人潮的賣點,溫泉才是人們來此的主要理由。台灣人對大自然的陌生與冷淡,實在無以復加,也就不能苛責那些將房子蓋得如此醜陋,或是私接溫泉幾無限制的商人們了。然而同念藝術大學的室友,也脫離不了如此功能論的巢窠,無法稍加體認烏來的其他樂趣,天地樂遊的意境,我們的藝術教育,真的是要好好檢討了。
2004/3/27 初稿於八里
2004/3/28 一修於八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