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31 13:14:51| 人氣4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劉若英的張愛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在公視已經播出好一段時間了。相較於電視台與政論節目每日每日炒作的政治議題,和著新春伊始的年節氣氛,這齣連續劇實在不甚「紅火」。不過對一群「張迷」來說,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那些醉心於張愛玲綺麗文采和拾遺逸事的人,都眼巴巴的看著王蕙玲會將張愛玲變成什麼德性,摩拳擦掌地準備大肆批鬥一番。

我不是「張迷」,對張愛玲的文章沒有研究,我也不是「劉迷」,雖然劉若英的戲確實演的不錯,但我還不至於到「逢劉必看」,把她每部主演的戲劇全部看透透,還如數家珍。張愛玲的背景我是全然陌生的,她的著作我也只認識書名,只有一本她譯介的《海上花列傳》我看了一半。所以這齣連續劇,甚至是我認識張愛玲的入門,引領我進入張愛玲的世界。

不過對「張迷」而言,情況恐怕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這齣戲播出之後,在網路上出現了許多負面的批評。因為不知道是真是假,我便到公視網站的討論區看看實際情況為何。也許是因為公視有做一些「處理」,也許是在公視留言的人比較理性,批評的聲音沒有我想像中的那樣嚴重,反而應援的言論頗多。劉若英在接受採訪時道出自己已有接受批評的準備,畢竟每一個張迷,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張愛玲形象,演員也不過是在詮釋自己心裡想像的張愛玲罷了。這一類的戲,不論飾演某人的傳記或改編某本文學著作,總是不可避免地會與觀者的認知(倒還不是事實)產生落差,因為各人面對同一件事情,往往有著不同的解釋。人物傳記故事,就算依據著許多詳瞻的歷史資料,也還是透過了編劇自己的主觀寫出來的,更不要說演員的主觀,導演的主觀,後製人員的主觀…諸如此類。嫌劉若英詮釋張愛玲「不夠像」、「不夠高」、不夠這樣不夠那樣,其實就是不符合批評者內心的形象而已。

我沒有「張迷」這些既有的牽絆,反而比較容易進入戲劇的情緒當中。尤其我對張愛玲幾乎一無所知,看這部戲就好像懷著看名人隱私那樣的心情,讓我認識張愛玲from the very beginning。但傳記跟狗仔隊最大的不同,在於傳記幫助我們更加認識這個人,狗仔隊不過只是滿足我們愛挖掘名人醜態來平復自己內心的不平衡感,而且諸如徐志摩、張愛玲等人的傳記,往往伴隨著深厚的文學底蘊(或稱「做作的文藝腔」也無妨),縱不能陶冶觀眾的氣質,好歹也避免掉了劉文聰式的暴力野蠻,搞不好還可以多拉幾個人加入「張迷俱樂部」的行列,替皇冠再賺幾把銀子。

不管這個「張愛玲」的角色能得到多少張迷心中的認同,我們其實要慶幸,眼下這個紛紛擾擾、兵荒馬亂的台灣社會,乃至台灣媒體裡,至少還有一個比較舒緩、比較有氣質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喘息(尤其是胡蘭成出現這幾集,步調慢得我都快睡著了)。想我們這個宛如有毒廢棄物的電視生態,竟然還有人想要為這個只為小眾所知的張愛玲(張迷們也許不同意,但比起在造勢晚會那些高喊「凍蒜」的父老,或是對《天地有情》角色清楚不過的媽媽來說,張迷的確是小眾)拍一部傳記,還是一部一定會被罵到臭頭的傳記,實在得擁有過人的勇氣。劉若英的張愛玲也許不是我心中的張愛玲,但她讓更多的人,得以從她的演出中,進入張愛玲的世界,也不失為一種好事。

台長: 何必生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