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07 00:02:58| 人氣3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末了張愛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許多人都有同感。

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滿目荒涼,只有我祖父母的姻緣色彩鮮明,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所以佔掉不合比例的篇幅。

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出版社,1993,頁88。)

這是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裡的一段話,還滿適合替公視的《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作註腳。當然啦,連續劇中「佔掉不合比例篇幅」的是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戀情,拖拖拉拉地到倒數第二集才終於「藕絲俱斷」,然後解放,然後赴港,赴美,快得讓人分不清今夕何夕。

不要以為我對張愛玲頗有研究。《對照記》是連續劇播出以後才買的。在看文學性書籍上我是個十足的「追星族」。看《橘子紅了》買《橘子紅了》,看《孽子》買《孽子》,看《她從海上來》買張愛玲的《對照記》,很短視的購買方法。所幸這些作品的份量夠重,讓我的趨炎附勢終歸還有可取之處。公視從年尾播到年頭,總算是要播完了。雖然只有短短二十集,也許是碰到期末又碰到過年吧,竟讓我覺得長到有些厭倦了。戲中的時光是這麼的快,又這麼的慢,也恰好透露出是人對張愛玲不同時期的瞭解程度。「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也許並非編劇的希冀,只是資料的收集有限,要想多些蛛絲馬跡也不容易了。張愛玲終究還是沉在濃濃的厚霧中,難以看清。

不過在看《她》劇時,從劉若英詮釋的張愛玲當中,發現到一些熟悉的影子。我雖沒有張愛玲那樣的文采,癖性卻像是類似的。我也是個不擅交際的人,也不懂人情事故什麼的。尤其是對長輩親戚,我是個嘴巴不甜、身段不軟、毫不討人喜歡的小子。美其名叫「內向」,其實就是「沒大沒小」、「不知好歹」。這在閩南語中有個辭,怎麼寫不清楚,勉強借音套字寫成「閉俗」。若說左右逢源落入俗套,靦腆內向為「避俗」似乎也不為過。(或是避不了俗,反而「必俗」?)

這或許就是張愛玲之所以能成就張愛玲的一個原因。對戲中的張愛玲說的「客人來不招待、不留飯,自己弟弟也如此」感到驚異,卻也頗能體會。我被自己的父親磨得能稍懂世事,但若能如此灑脫,我也落的清閒。當然,小有名氣的作家可以擺點架子無妨,什麼都沒有的學生還故作清高就是不識相了。戲中的張愛玲對錢的來者不拒也讓我感覺有趣。或有想從事寫作一路者,不管文筆如何,還真是要像張愛玲一樣態度,才不會寫到連自己的民生都出了問題。但在如此看重下,生活卻愈顯拮据,看著一個出名的大作家在那裡計較一分一毫,想著也可悲。果然爬格子真不是一條發達的路。以前的中國如此,如今的台灣如此。我對錢也十分看重,雖然新台幣放著不盡然會貶值,但「今朝有酒今朝醉」也快變成我的花錢哲學了。台灣這個蕞爾小島,還真不是個可以好好存攢積蓄的地方,花錢的誘惑實在太多了。

張愛玲在公視就要演完了(在我PO文時已經演完了),接連著的下部新戲正氣勢洶洶地要推出。這幾個月來,公視新推出的連續劇一部接著一部,個個都所費不貲,這象徵著公視的八點檔榮景終於到來,還是僅僅曇花一現而已?值得觀眾拭目以待。

台長: 何必生
人氣(3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