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種些花花草草的,不過我還記得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吧,家裡曾給我買了一套介紹生物的書籍,分作動物和植物兩本。不像一般人的印象總以為男孩子比較喜歡動物,我反而對植物比較有興趣,也許是因為植物看起來比較沒有威脅性吧。每次當別人問起我為什麼那麼喜歡種花種草時,我總會回答因為植物能忠實反應種植的人的付出,你給他們多少,他們就回報多少,一點也不會虛假,比起人類,要好太多;又比動物好照料,至少不會跑來跑去,一樣可以對他們講講話,吐露心事。這可能跟我的個性有關,而且還可以多接觸綠色植物,對身體也比較好。在這個到處由鋼筋水泥鋪築起來的都市中,綠色植物更顯珍貴。
自從開始種植物之後,我便去買了幾本園藝栽培的書籍開始研究,其中也有幾本是外國翻譯的。在看這書籍當中,最令我著迷的,莫過於英國的花園。書中一幀幀色彩鮮明的照片,讓我驚嘆於英國園丁的巧思。那些看似雜亂生長的植物,在園丁的巧手安排下,其實自有一套巧妙的種植方式。玫瑰、百合、罌粟、毛地黃,還有許多唸不出中文名字的美麗花朵,雜雜地開成一片,卻那麼諧調,遠遠看去,就好像莫內或雷諾瓦的油畫一般,那樣光鮮耀眼,彷彿這樣的美景是可以維繫永遠的。我原本還想,也許是因為攝影師用感光比較好的底片,比較高級的鏡頭,才會讓這些花園看起來宛如仙境。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旅居英國的台灣人用數位像機所拍的那些花花草草的圖檔,才讓我真的相信英國的花園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尤其難以相信那位網友所說,她住的地方空氣品質其實沒比台北好到哪裡去。
我沒有一塊地能夠讓我實現我的「英國花園」夢,只好在自己家的陽台上種滿一株株盆栽,用來稍稍紓解自己的「癮頭」,台北的宿舍也是如此。我在學校還成立了一個「園藝社」,矢志要好好利用學校那些荒廢的空地。然而本性作祟,自己徒有一股衝動,卻連三分鐘的熱度都沒有,成立以來絲毫沒有作為。而今學校大興土木的搬來一堆樹木來種,還在去年辦了一場「花卉藝術節」,彷彿要把這當作學校的招牌似的,我可以使用學校土地的機會,似乎是越來越渺茫。
每次看這些外國的園藝雜誌,總覺得台灣的園藝造景真是醜的可以。台灣沒有繼承到中國的庭園傳統,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也沒有學到日本的造景藝術,更不要說英式庭園、歐陸花園那些。我只看過像九族文化村、西湖度假村等少數遊樂區有著歐陸風格的「菜園式」花園,修剪齊整的草皮及綠籬,中間是排成各種形狀的草花,這大概也就是台灣人對「西式庭園」的唯一印象。只是歐陸的庭園被人硬生生修剪成幾何形體,看上去除了整齊壯觀以外,毫無興興向榮的生氣。英式庭園雖然也嫌做作,故意將園藝觀賞用的植物「自然地」種在一起,但至少活潑的多,比較平易近人些。可惜這箇中妙趣,台灣人能體會到的畢竟是少數。不過這幾年台北市突然重視起「街道植物」,不僅有計畫地保存、栽種路樹,在一些道路的分隔島上也開始種起花草來,雖然仍不脫那種菜園式的種植方法,仍較以前賞心悅目的多。只可惜這樣的「榮景」只限於台北市境內,出了台北市界,對街道植物的照料與關懷便差了一大截。台灣的街道植物,還真是需要各級政府的多多加油。
這幾年台灣人似乎逐漸風行起蒔花養草的活動,以前鄉間人家多半種些可以食用的九層塔、蘆薈之類,或是種個大紅顏色的孤挺花,算是聊備一格的裝飾。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可能是外國的「香草植物」大量引進台灣以後,台灣民眾開始會去買一些什麼薰衣草、迷迭香、鼠尾草一類的植物來趕趕潮流,也有越來越多人會去買一些純粹來觀賞的草花,用來裝點自己家的庭園、窗台等地。對我而言,種植物就好像抽煙喝酒一樣,會上癮。種的越多越有心得,便會越想種更多。不過抽煙喝酒成了癮會傷身體,種種花草還不至於,荷包很傷就是。我總希望能有塊地可以讓我得償夙願,而今我的借宿之地有一塊露天的水泥陽台,雖然沒有辦法種在地上,但好歹也能放幾盆盆栽,倒也是不錯的。只是終不如種在地上來的紮實些,終需待將來。
93/3/20一修於台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