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8 01:12:41| 人氣4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少女歌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少女歌劇
(摘自河竹繁俊《日本演劇史概論》)

少女歌劇雖叫做歌劇,卻不是歌劇,是只由女性出演的輕歌劇或輕鬆歌舞劇,是我國特有的表演形式。

從明治中期開始,西洋樂開始普及,同時也因為前面曾提到過的外國人歌劇的刺激,音樂學校和帝國劇院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乘這一東風,百貨商場白木屋於明治四十五年組建了第一個只有女性構成的歌舞團,並進行了演出。而阪急電鐵的小林一三更據這一形勢隊將來進行了預測,於大正二年(1913)創立了寶塚少女歌劇團,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給寶塚溫泉拉攏客源。受到廣泛好評後,又設立了寶塚音樂學校以培養團員,並於昭和二年上演了所謂大型輕歌劇《夢巴黎》,獲得極大成功,拉開了寶塚輕歌劇時代的序幕。

因為只有少女文雅的演出,所以帶全家觀賞也很放心,女性著男裝又有一種倒錯的味道,摩登而漂亮,豪華而輕快,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人氣逐年上升。學生們身穿紋和服加褲裙的學生制服形象,成為少女們憧憬的對象,舞台完全沉浸在華麗的青春感傷和以歌曲為主的貴族情趣的氛圍中。

除了《夢巴黎》以外,還產生了《羅斯.巴黎》、《薩爾坦邦克》、《拜里塞特》、《花詩集》、《特蘭德爾公主》等極受歡迎的翻版劇。昭和十五年改名為寶塚歌劇,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並沒有顯著的演劇性發展,也沒有給其他演劇帶來什麼影響。不過還是產生了越路吹雪、加乙羽信子、淡島千景等活躍於舞台和螢屏的演員。然而戰後卻有被流行音樂壓制的感覺,今後勢必以某種形式轉變。

松竹會社為了與寶塚對抗,於大正十年在大阪松竹設立了樂劇部,昭和三年又在東京設立。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寶塚沒有區別,卻沒有寶塚那樣的貴族氣質,只好從庶民情趣中尋找出路,並且與以歌為主的寶塚相對,松竹以舞蹈為本位,並創造了東京踊。該樂劇部不久改稱松竹少女歌舞團,後又改稱松竹歌舞團。昭和十二年淺草修建了國際劇院。因其舞台過於寬大,反而使歌劇團人氣下降,到了戰後再也無法重現往日的輝煌。但這也和寶塚一樣,必須在將來進行轉變。

以下摘錄自《日本演劇史概略》譯者(郭連友)後紀

(前略)記得有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那是一九九九年十月,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五十週年和參加首次上海中國藝術節,日本寶塚歌劇團應邀來我國進行首次的訪華公演。該團建於大正二年(1913)年,最初叫「寶塚少女歌劇團」,演員全部為女性,這一傳統一直延襲至今。該團以演出輕鬆活潑的輕歌舞劇為其特色,在繼承日本傳統演劇的基礎上對西方舞台藝術的精華兼收並蓄,因其格調高雅而深受人們的歡迎,為此,日本各地都有不少「寶塚迷」。當這些中日友好的文化使者首次來華公演時,從報刊等媒體的報導以及記者們的提問中我驚異地發現:我們不少人都誤把寶塚歌劇團的演出等同於美國的「百老匯」表演了,而對其繼承日本文化傳統演劇的部分卻知之甚少!(以下略)

*****************

嘿,我還記得那個神奇的夜晚,我在北京「世紀劇院」看星組的《蝶•戀》與《南十字星》,可能是限於時間或演出尺度,那個「摸來摸去」的部分收斂了很多。我記得中國還有報紙說是五十名「美少女」來滬勒,而且把重心放在她們腿踢得有高這件事上。唉,不知道該說什麼?她們可不是把腿抬來抬去的章子怡,而是貴氣的凡爾賽玫瑰呀。

我最喜歡的姿月ASATO已結婚去了,我心目中的女人中的男人典範香壽TATSUKI亦已退團,現在的寶塚對我來說吸引力好像沒有那麼大了,為她們Defense的熱情也減少了些。但是看到某些男性學者關於寶塚的論述,雖然寫得是沒有錯,我還是不免覺得:男人怎麼能懂少女心?也有某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寶塚的體制是扭曲的,這當然也沒錯。但是,我很想知道,如果換作是一個由女性管理者來經營的純男性演員的劇團,規定一旦結婚就必須退團,那又該怎麼說呢?

我相信的是,任何男演員或女演員,不管受的是多麼嚴格的訓練或紀律約束,只有一個目的,為了站上舞台。退團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為了尋找更合適的舞台,或者,根本不適合舞台。

台長: 李季紋
人氣(4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