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1969~)的《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被歸為「勵志類」(Literary Self-Help)書籍,這個非常「勵志」的書名,使得這本書在書店銷售時被放在《富爸爸,窮爸爸》或《誰偷了你的乳酪?》旁邊一點也不顯得突兀。而且其形式也與大多數勵志書籍相同,打開目錄頁,一大串以「如何」兩字開頭的章節,無疑是勵志文類的陳套。但狄波頓引經據典,向讀者描述現實中的普魯斯特孱弱、多疑、無自信、瑣碎、浪費等等缺陷,是否是對勵志書的一種諧擬(parody)?《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一書也採用了類似的寫作策略,對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六位大哲人的崇敬與挖苦並置,卻也肯定他們仍是現代人面臨種種危機時的慰藉之道。在《擁抱似水年華》出版時,雖然許多評論者與讀者以為他在開玩笑,狄波頓仍清楚的聲明「這是勵志類」,到了《哲學的慰藉》出版時,他仍不易旗幟。他說:「我的路徑與學術類大不相同。這些哲學家大部分不會出現在學院的課程上──他們是哲學最生動的終極目的,自己就對幫助他人如何生活十分感興趣。他們是講求實用的思想家。」
最近這兩本書的實用價值甚至上了電視。《擁抱似水年華》已被英國BBC二台拍成紀錄影片,由名演員賴夫•費恩斯(Ralph Fiennes)主演。《哲學的慰藉》則被拍成六集的電視影集〈哲學:通往幸福的指南〉(Philosophy: a guide to happiness),在英國第四頻道播出,腳本是狄波頓寫的,並由他親自擔綱演出。他也在倫敦大學哲學研究所授課,想必他在課堂上,定是一位妙語如珠、極為精采的老師。
哲學的炫技
狄波頓為學術找到了新市場,也為市場注入了學術新的可能性。他的「實用」路徑有一策略性的脈絡可循。一九九三年他的第一本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Essays in Love)問世,名為小說(novel),卻使用論說文(essay)的形式,夾敘夾議,以柏拉圖、馬克思、普魯斯特、包法利夫人辨證一段戀情的始發、經過、挫折與消散。雖大受好評,但因為使用的是男性第一人稱的觀點,難免落得「女性不在」的口實。接下來的《愛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他則以女性的角度出發,以小說的形式,鋪展出一個關於愛、遺棄、佔有的心理學與哲學論述。極少有男作家能夠如此熟練靈巧的以女性觀點寫作,這本書讓他入圍了法國的女性文學獎(Prix Femina)。《吻了再說》(Kiss and Tell)大膽挑戰傳記類書寫的基準,他不寫大人物,卻以寫大人物傳記極盡詳盡之能事,寫一個普通女孩伊莎貝的愛情紀錄。
狄波頓的特殊之處,在於他從未創造出新的文體,卻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嚐試讓以往不相容的形式與內容互相碰撞,擦出新奇的火花。他以一個魔術師的姿態出道,以「愛情三部曲」表演哲學的炫技,向世界宣告他的才情與魅力。
永遠的摯愛──普魯斯特
然而狄波頓的企圖不只於愛情小說,一九九七年一本關於普魯斯特的非小說問世,並且以勵志文類進軍書市,其廣受歡迎的程度恐怕從來沒有一本關於普魯斯特的書比得上。即使是看不懂《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e du Temp Perdu)的人,讀《擁抱似水年華》仍能津津有味。狄波頓對普魯斯特的喜愛其來有自,在「愛情三部曲」中,我們已然發覺他不斷的引用或偷渡普魯斯特其文其人。
普魯斯特的父親亞德里安(Adrien Proust)是著名的醫師與醫學作家,普魯斯特自小家境富裕和樂,這輩子從未為柴米油鹽發愁,任性而為的讀書、寫作、思考、交朋友。這點與狄波頓有雷同之處,他的父親吉爾柏(Gilbert de Botton)是倫敦的銀行家,能讓他的兒子盡其所能的受教育與發展。普魯斯特選擇成為一個作家而非醫師,狄波頓選擇成為一個哲學家而非銀行員,都有一定程度經濟上的寬裕背景。狄波頓寫普魯斯特,其實有自省與自嘲的成分在內。與其說這本書談的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不如說是「像我們這樣的乖乖富家子如何過日子」。《擁抱似水年華》並非普魯斯特的文學評論,而是以普魯斯特/狄波頓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普魯斯特的特色在於「追憶」而非「發生」,班雅明將之稱為「懷舊病」,狄波頓則承認這與現代社會強調積極進取的「勵志」態度相較,的確是一種「病」,但帶病延年過日子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態度。
他在今年(2002)春天的新書《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中寫道:「旅行乃是思考的接生婆。很少有地方如移動中的飛機、船隻、火車一樣,有益於內在對話。在我們眼前的景物與在我們腦中的思慮,有一種近乎奇趣的關係:有時廣博的思慮需要廣闊的景觀;新的思慮,需要新的景觀。」對狄波頓來說,無論主題是愛情、文學或旅行,均成為哲學思考的載體,這與普魯斯特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幽默感與無攻擊性的知識分子自覺,使得他的作品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所親近,卻不流於炫技表演。
繼續入世
與其說狄波頓突破了學院的藩籬,不如說他重新回歸蘇格拉底等先哲不厭其煩積極入世的傳統,並善用如普魯斯特般巨細靡遺、以景寫情的文字功力。他也毫不放過與人群直接接觸的機會,滿滿的行程表上都是讀書會、書展、電視台訪問,魅力四射、辯才無礙。書評人藍道夫•德雷韓蒂(Randolph Delehanty)稱他是一個「Smooth」的作家,一個「和善協調的伴侶」(這與普魯斯特的朋友們對他的評論相同)。二○○四年他將出版一本新書《地位焦慮》(Status Anxiety),寫過了愛情、文學、旅行這些軟性的主題,他還要討論西方世界的階級制度,如《哲學的慰藉》中的六位哲學家一樣,為人群排憂解惑。如普魯斯特所說的:「真正的發現之旅並非是到新的地方,而是擁有新的眼光。」狄波頓擁有這樣的天賦,他是一個很特別的「勵志」作家,為大眾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開啟了哲學家的眼光。普魯斯特無法改變人們的人生,他對自己的人生就已經夠苦惱了、蘇格拉底堅持真理飲鴆而死、叔本華家財萬貫只相信他的貴賓狗、才子狄波頓對愛情看得透但他談的那場戀愛亦無疾而終。哲學家們的慰藉便是思考人生的無常,並試圖提出解決苦惱的方法,狄波頓則致力履行作為一個哲學家的責任。
延伸閱讀
艾倫•狄波頓。林說俐 譯。《我談的那場戀愛》。台北:先覺,2001
──────。朱孟勳 譯。《吻了再說》。台北:先覺,2001
──────。陳佳琳 譯。《愛上浪漫》。台北:先覺,2002
──────。廖月娟 譯。《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
台北:究竟,2001
──────。林郁馨、蔡淑雯 譯。《哲學的慰藉》。台北:究竟,2001
De Botton, Alain. The Art of Travel. London: Penquin, 2002
www.alaindebotton.com
狄波頓的官方網站,內有書介與作者行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