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氣化的宇宙論。有虛、空、涅槃的觀念,與儒家精神相悖。
1.天德流行,生生化育
2.現實經驗
3.倫常、道德,社會秩序的必要性
4.歷史、人、文化創造
太和,陰陽二氣充和未分的狀態。一個整體渾沌不分的大狀態。虛,太虛,說明實有未被限定的一個狀態。從物質的角度看,氣是一個原始潛藏的狀態,是虛空。但並非空虛、空無,是種實有的狀態。以氣所組成,非佛家的空。因此,氣是一個限定的狀態,現象界已然表現的一個狀態。有氣聚而成形的特性。
由太虛說體,由氣說用。彼此是體用的關係。體用一如(本體意義講),同一物質性的變化,顯現、不顯現的一種體用關係。
太虛:潛藏一切變動的可能性,未被決定的,隱而無形(未展現)。
氣:有非常明確的個體性存在,已決定的,有形象的現象界(展現)。
體:理,概念理性。用:氣,現象物質。從人的實踐角度談。
整個世界是氣之聚散所成,由本體論的基礎,說明人是可變化的。自由與限定的問題。自由是不穩定的狀態,旨在追尋限制性的存在,以最恰當的形式來顯現。虛、空,是種無自性的觀念。虛,是自由的創造,無窮的可能性,但仍要受氣顯現形象限制。所以,所有萬物都是實在的存在,皆由氣所化生。氣,是自由限定,極不穩定,無拘無束的狀態,是成形的太虛。因此,太虛是未成形象,未凝聚成形的狀態。
整個宇宙是實有的,氣可說明其物質性基礎。太和在價值上較渾沌,有肯定其和諧的狀態,肯定實有,肯定變動,肯定在變化歷程中,在價值上去成就的大和諧。而整個宇宙由幽、明之氣所呈現出,展現著陽健陰順的氣之內涵。但不能單就價值、成就的角度去了解宇宙整體。太虛,是無形的氣之本體。張載用傳統易經的方式來談陰陽。(提昇到形上學的位階來談)透過相對性才能看清楚整體,把本體做一恰當的二分。如此,「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兩體者,虛實、動靜、聚散、清濁。」作一相對性區別,包含辯證的思想。由氣的相對關係中看見整體。
氣之品質分:
清,精神性、自主性、自覺性。
濁,物質性、衝突性、被動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