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5-08 16:09:01| 人氣18,6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札記:雙喜臨門的一天!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生活札記:雙喜臨門的一天!】2022/5/8



兩年前聽懂了harmonia mudi 發行的李希特演奏的巴哈平均律(1972-73), 那時對他在莫斯科演出錄音由melodia 發行的一套(1969)仍然不得其門而入。今天一早拿出來播放,一聽就進入他的琴音中,不再格格不入。多年來呈現的乾冷聲響,突然變成稍稍圓潤起來,好像剛硬乾澀的琴音外面敷了一層光潔的潤滑油。於是琴音有了情感滑入的向度,這套巴哈平均律活了起來⋯⋯。

最近看了一本音樂美學的論著,作者是 Eduard Haslick ,祖籍捷克的奧地利樂評家。1854年出版《論音樂美》,文中反對情感美學,主張情感的表現並非音樂的內容。我還未詳讀此書。但就這一點而論,我的聆樂體驗是:情感是音樂內涵的要素之一。就像一個人的思想、情感、理智、脾性等等是渾然整體相互鎔鑄的、被人為抽離出來的個別要素。而音樂中的各個要素也是融為一體的,互相襯托渲染之下才能把真正的內涵於流動中展現出來。而我個人包括聆樂的審美習慣中,情感卻是帶我進入音樂、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當李希特在莫斯科的錄音有了我可以滑入的情感向度——聲音的圓潤感時,像突然打開了密室的門,可以逐一窺探其中的秘密了。



但是為什麼聲音會改變呢?我看了看家中的溫濕度計:氣壓1012百帕、溫度攝氏25、濕度70。難道是這些條件的共同產物?氣壓高、空氣的密度大時聲音的傳播快,反之則慢;溫度高、空氣氛子活躍則聲音傳播快,反之則慢;濕度高空氣中水分子多時聲音傳播慢,反之則快。根據這樣的推測,或許今天聲音的改變是建立在這些外在因素的搭配上。不知這樣的推測能否成立,還要請專家指教。



另一個外部因素,音響周圍書籍等雜物越堆越多,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可能,也許改變的是我、我的聽覺?同樣的曲子聽多了之後、由生疏而熟悉、過了某個臨界點後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很多過來人說過,任何音樂只要多聽幾遍就懂了,聆樂史上好像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也許,上述外部和內在兩個條件共同促成聲音的改變。



總之,這是今天的一大樂事!而另一樂事是剛好及格過關的咖啡——摩卡爪哇。照說 60、70 分的咖啡不足以自滿,但是這杯咖啡雖然澀感隨降溫略增,但甜蜜豐美的口感卻不曾稍減,而且是首度從摩卡爪哇萃取得到的。正如此刻,結束品飲良久之後,口中依然迴繞著略帶緊縮感的甜美芳香。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18,688)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生活札記 |
此分類下一篇:遺忘
此分類上一篇:【生活手札】2022/4/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