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11 21:01:52| 人氣1,3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福特萬格勒論貝多芬:(二) 貝多芬的普世性 / 1941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福特萬格勒論貝多芬:(二) 貝多芬的普世性 》/ 1941

整個十九世紀期間,貝多芬是德國音樂上不曾受過質疑的君王。然而今天,我們可能不太有意賦予他這樣子的君臨地位。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更民主、更趨向於把各個個體歸類到某個群體、或更把興趣擺在辨識學派、影響力和潮流等等事情上,而不容許自己因個別人物的崇高偉大而激動忘形。除此之外,或者正因如此,值得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獨獨貝多芬仍然不受這趨勢的影響? 為什麼他頭戴的偉大光環特別獨一無二,使得他迥異於其他頭頂光環、名聲不相上下的作曲家?

貝多芬最讓人驚訝的、並比起其他作曲家在作品中得到更高度展現的,是我們所謂的「內在法則」。他遠比任何其他作曲家更加致力於探索自然的法則,這永恆的真理——所以他的音樂顯得格外清澈透明(clarity)。他作品中佔主導地位的單純性並非屬於無知者或原始藝術家的,也不是像現代流行音樂那樣,目的在於攫取立即感官效果的。但是,我們可以大膽地說,沒有音樂像他的一樣,如此赤裸、如此坦誠、如此直接地貼近我們聽者。

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絕非機敏而得心應手的工匠,也知道他那不朽而單純的旋律,可謂並非胸有成竹而文思泉湧寫出來的。他每一件作品都代表了整個世界最精萃的形體,以鋼鐵般的意志從絕然混沌當中淬煉出具備秩序、形式和清澈性的樣式。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清澈性絕不同於藝術和生命中普遍的常規做法——這種做法往往盡量以討好的眼光來擬定想要表達的內容,運用公式和加油添醋顯現出比實際更為重要和深奧的樣子。廿世紀像這類的作曲家不在少數,他們極端反對貝多芬,以擁有的特殊才能來遮掩——更不用說攪混——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這一特點,只有頭腦最簡單的人才無法認知事實真相,這當中包括了非常多的知識份子。

貝多芬的作品涵蓋了所有複雜的人性整體。他是普世性的天才。他不是像莫札特那樣,主要是旋律美妙的作曲家;也不是像巴哈一樣是形式流暢的設計家;更不是像華格納一樣是人類戲劇的描繪者。他同時是這三者,而每一者都展現其特色。

這顯示了非常了不起的一面。整個歐洲音樂中沒有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像貝多芬的一樣,既是純粹的旋律又是純粹的結構、既溫柔又嚴峻;對立的兩面在單一鮮活自然的有機組織中結合得如此完美——沒有人像他這樣,將人體的骨、肉和鮮血的隱喻如此自然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來運用。在這樣音樂中席捲而生的力量,是由遵循有機生命的法則而產生的神聖而理性的意志所激發出來的。那是爆發性的音樂、狂喜出神的、將人類經驗的界域拓展到極限的,然而沒有一絲鋪張或過度的痕跡。

在我看來,這些正是形成貝多芬普世性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所有表現手法的熾烈上,世人從未經驗過比這音樂,更直接、更自然——換句流行術語,更客觀的了。由於我們處在一個客觀的時代——在正面意義上——貝多芬具備的現代重要性是其他作曲家所缺的。在他最私密的個人傾吐中噴湧出的情感何其高貴! 他音樂中,涉及天真無邪、孩子般的純淨時所展現的最美時刻,除了包含所有的人性向度外,還帶有一種超凡脫俗靈韻。從來沒有一位作曲家比他更了解和諧的領域或神性的內在平和。而席勒《歡樂頌》的詩句「兄弟們,在繁星點點的蒼穹之上必有慈愛的天父居住」1 ,也只有透過他才取得真實而鮮活的意義,此意義遠非文字所能觸及於萬一。

在作曲家貝多芬的靈魂中存在著某種天真孩童的靈魂。他完全沒有那種出於專注內觀自我的多愁善感和感傷性。如果說貝多芬是感情強烈的,那也是出於自然的感情,顯露了源自普世人心的基本力量。他從來不打算著手唱歌讚頌或獻上致敬什麼的,也沒意思給人深邃的印象。的確,他根本不在乎給人什麼印象。他就是那樣子活著(He just is.)。這乃是他真正深邃和實在純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
原註:1. 出自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合唱終樂章,“Brothers, there must be a loving Father living above the starry firmament.”



台長: Katle and Joe

美好生活
2020-07-14 19:19: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