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2-21 18:48:01| 人氣2,3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懷念恩師:艾德溫 · 費雪 / 布蘭德爾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艾德溫 · 費雪 (Edwin Fischer, 1886~1960)

這是布蘭德爾追憶他老師 艾德溫 · 費雪 的兩篇文章。布老不但是鋼琴大師,寫起東西來文筆頗多意在言外的感人之處。第一篇勾勒費雪的大致輪廓,第二篇則較多細節的描繪。
我自己很高興透過本文不但進一步了解費雪的藝術,同時也多瞭解了布蘭德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懷念恩師:艾德溫 · 費雪
文章摘自“Musical Thoughts & Afterthoughts”
英文原文見:Edwin Fisher: remembering my teacher

、我的老師——艾德溫 · 費雪

艾德溫費雪在音樂會台上看起來短小精悍、像頭獅子,他的每一根神經都與巨大的音樂能量共鳴著。他演奏時,狂野和溫柔總是相依相持,狂熱的爆發在一瞬間神奇地轉為內在平和的寧靜。正如亞弗烈波卡
*1稱讚某個演員一樣,費雪在舒狂和端莊之間收放自如。他在慢板樂章的表現,充滿自然大方的氣度;這方面,包括名家在內的其他演奏者,不是顯得學院就是缺乏誠執。經由費雪,我們和音樂產生更直接的接觸;當他透過音樂和聽眾交流時,他坦裎的心靈一無遮掩。只有另一位音樂家福特萬格勒同樣有此能耐,表現出非人為的、自然流露的音樂感動。福特萬格勒之死,對費雪無疑是沈重的打擊。

一如福特萬格勒喜歡以非常個人的風格彈奏鋼琴,費雪也喜愛以自己的手法指揮,而且其成就驚人,不得不屏息以聆。他從鍵盤上指揮巴哈、莫札特和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方式,至今無人能仿效。任何有疑義的人,不妨聆聽他錄製的巴哈的C大調三鋼琴協奏曲;其中第二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展現出完美無瑕的統一性。

然而,費雪令人懷念的不只是做為鋼琴家和指揮,而且也是室內樂樂手、歌唱伴奏家和老師。費雪和麥納第
*2及庫倫肯普夫*3(後來由許奈德罕頂替)組成的合奏團隊創造了三重奏演出的高峰;而作為舒娃茲柯芙的伴奏,大師的琴藝達到融和簡潔與精緻的理想。身為啟迪人的教師,他引導兩代年輕鋼琴家「掙脫鋼琴的束縛,回歸自己」,並為他們未來的生涯樹立正確典範。在曲子的編撰方面,他協助重修古典傑作中的經典;在書寫上,他發想了精闢的格言,例如:「把生命帶進音樂,但不可絲毫魯莽做作。」關於詮釋工作,難道還有比這更簡潔的準則?

所有這些讓我想起和費雪一樣多才多藝的藝術家:柯爾托
。他們兩位大師彼此仰慕,而演出曲目卻南轅北轍;我們不妨說他們雙方發揮了互補的作用。費雪的重點放在德國古典—浪漫派音樂領域中的巴哈、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布拉姆斯。柯爾托則特別喜愛蕭邦、一部分李斯特作品、和法國鋼琴音樂。不過,他們兩位都喜歡舒曼。費雪有一次告訴我說,他在家時喜歡彈奏蕭邦;而據說柯爾托私底下蠻喜歡布拉姆斯的。

費雪絕非完美標準的學院式鋼琴家。有時候,神經質和身體的病痛會為他的演奏抹上一層陰影。但在杜絕錯誤的感傷涉入演出這一點上,他獨佔鰲頭無人可及。如果低估那使演奏表現得極其豐富的技巧,實乃不智之舉。費雪的豐富表現主要是透過他出奇飽滿、流暢的音調(tone音色),即使在高潮爆發時仍維持著圓潤感,以及在最不可思議的最弱時,仍舊保留著持續的歌唱性。(有一次,費雪在談話中比較了鋼琴音調和元音字母的聲音。他告訴我說,現今的音樂演出著重 e 和 i 而忽略了 a 和 o;也就是說,響亮燦爛的聲音勝過雄偉渾厚的聲音;注重表達的技巧勝於好奇探險的精神。ah!(啊)和 oh!(噢)不就是好奇的聲音嗎?) 藉由中音聲部的發揮,費雪賦予所彈奏的和弦一種內在的光輝;而他如歌的演奏完成了貝多芬的心願:「出自心靈,並願其——走進心靈。」

費雪身為老師,只要一出現就能讓學生像充電一樣振奮起來。羞怯青年和嫻靜女孩在彈鋼琴時,一旦被他抓住肩頭,原先的彈奏馬上就充滿了生命力。幾個引導的手勢、一個鼓勵的字眼,往往就能鼓舞學生超越自己。當費雪形容整個樂章的結構時,有天賦的學生覺得他們直接看到了音樂的核心。有時候,他援引軼事和比喻來教導我們,比實際指導更有效。他偏好示範而非解釋,所以一次又一次他自己坐下,在鋼琴上演示。這些都是學生們覺得最精彩、最難忘的印象。在他還未久病之前,展現出無盡的生命活力。他很高興我們這些信任他的年輕人圍繞著他,此時他為我們彈出最美妙的鋼琴音樂。在這種場合,我們經歷了他告訴我們的話:「 總有一天, 鋼琴會表現出管弦樂所有的色彩;接著又有一天,它發出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聲音。」

[原文日期: 196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Alfred Polgar: 本名Alfred Polak,筆名Archibald Douglas。1873~1955。是出生於奧地利的新聞記者,也是維也納咖啡館文化最有名的知識份子之一。(歷 史上,維也納咖啡館曾在塑造維也納文化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2. Enrico Mainardi: (1897生於米蘭,1976逝於慕尼黑 ) 。義大利大提琴家,作曲家兼指揮家。https://en.wikipedia.org/wiki/Enrico_Mainardi
*3. Georg Kulenkampff (1898 ~1948)。小提琴演奏家,是1930和40年代德國最有名的小提琴高手。身為20世紀最佳小提琴手之一,庫倫肯普夫以詮釋浪漫派時期的作品而聲名顯赫。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_Kulenkampff    


【二】、再憶 艾德溫 · 費雪 的教誨

I.
天才的鋼琴演出是什麼樣子?既正確又大膽。其正確性告訴我們:這是作品的原來樣子。其大膽性呈現給我們驚奇而全面的領悟:我們以為不可能的做到的如今成真了。

正確性可以由嫻熟的專業技巧獲致。但大膽性的前提是天賦的展演能力,能使聽眾陶醉於演出者的個人魅力中。費雪難以置信的個人要素是雙重的:一方面,他的演奏源自孩童般的天性;另一方面,如果演出是愉悅的,那麼它也具備了老練大師的所有智慧。孩童般的特質在於他的坦率和自然、隨時隨地不斷翻新的好奇心,以及嬉遊、諧謔、和敢於作為時的喜悅——他有時帶著幾乎令人無法喘息的藝術風格,一路喧鬧貫穿莫札特的快板樂章!費雪的大師風範,表現在他演出細膩情感變化的天賦上、他極其優雅精緻的美妙音調上、以及他的洞見和掌控的宏偉圖景上。在費雪最滿意的成果中,赤子和大師完美合成一體,兩者無法分割。

II.
鋼琴演奏是嚴格的訓練。練習——其任務在於闡明、淨化、加強並補綴音樂的連續性——對彈奏者來說,往往事與願違。對鋼琴的掌控,或是使得我們的彈奏像穿了一件郵遞來的過大外套,或是像穿緊身胸衣,或是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有時幸運的話,彷如天時地利人和,什麼都做對了。費雪演奏巴哈F小調協奏曲的慢板樂章、A 小調幻想曲的悠長樂段、或十二平均律中的某些作品時,所獲致的成就——對樂段和音調微差得心應手的掌控——其精采程度是我從來沒聽到過的。( 這些事例,足以令詆毀費雪技巧的人閉嘴! ) 然而這令人動容的演出並不會侷限聆聽者——反而釋放了他們。就算在費雪最莊重的演出中,也有一些野性的成分。德國浪漫主義旗手諾瓦利斯
說:「  在藝術品中,渾沌必然穿透秩序的裱飾閃爍光輝。」費雪呈現的秩序外表當然不會顯露理性壓迫的痕跡;它顯露的是純真狀態下的創造力。所以,這不就像偉大的柯爾托一樣嗎?以即興手法呈現對鋼琴的掌控?但我寧可說,費雪完成了一個圓:他從即興手法出發,採取精準規範的清晰路線,最終引導他回到即興表現。

有些鋼琴家的演出變化幾乎可以預料得到,一旦他們在乏味的演出中昏倒,反而製造引人興趣的插曲。費雪則可以在每一個音符上彈出意外;既可以藉他的繃緊的神經使你緊張,也可以經由孩童般的幻想讓你毛髮倒竪 ( 例如在他駭人的華彩樂段! )。有的鋼琴家像寄生蟲一樣緊抓著音樂;也有音樂家像舞台上的貪婪土狼,將大師作品當腐肉般狼吞虎嚥。費雪是付出的人;他讓氣息吐出(let out his breath:我想有雙重意義,也可譯為付出生命。) 並鼓勵學生每天早上練習吐氣 ( 他說,吸氣容易。 ) 藉著獨特的放鬆技巧,使得這「音樂上的吐氣」成為可能。雖然它也產生一些失準現象,終究無傷大雅;其獲致的好處是全面性的。

他會對過度緊張和自覺的學生說:「你彈得太辛苦了!」但費雪的影響不見得光是在要求放鬆。恰當時機上,他會故意讓冷靜的學生緊張起來,以便激發活潑的性格。當追求建構宏大的圖景時,他就會施壓:鼓勵我們不要把整體拆解成部分,而是整合它們,把它們擺在透視的位置上,在整體的脈絡下觀察細節。

III.
我怎能向沒聽過費雪「現場」演出的人,解釋他演奏的衝擊力?1950年代,有一次排演之後,一位樂團樂手走向我說,他曾在費雪的室內樂團演出, 他覺得這一次彷彿回到以前的演出一樣。他尤其記得當年每一場巴哈協奏曲演出時的鮮活聲音。即便現在,25年之後,每當他想起某一節樂段時,仍然會感動得起雞皮疙瘩。 他捲起袖子對我說:「你看這裡!」

戰後,費雪特別對麥克風有畏懼感。例如,錄製布拉姆斯 F 小調奏鳴曲,在最後樂章中進入降 D 大調「田園」主題時,他只浮光掠影地表現了他對這件作品的真正理解。幸而,有些他的錄音唱片相當接近他實際的演出。更有少數樹立了不見技巧痕跡的完美標準,超越了時代的限制。我覺得,他早期錄音中最好的是一系列精彩的巴哈演出,以及舒伯特的即興曲和莫札特協奏曲 K. 466 (D 小調) and K. 491 (C 小調);晚期錄音中則有:巴哈 C大調三鋼琴協奏曲 ( 與Ronald Smith
Denis Matthews),以及福特萬格勒指揮下的貝多芬皇帝協奏曲。巴哈 C大調協奏曲不是與他的舊伙伴(他以前的學生)一起錄製的;然而, 依然值得敬佩的是其中全然一致的風格,強力地證明了費雪的溝通能力。在我聽起來,戰後錄音唱片中,他指揮貝多芬第三和第四協奏曲中的合奏表現,迄今無人超越。與舒娃茲柯芙合作的舒伯特歌曲唱片,以及與維多( Gioconda de Vito ) 合作的布拉姆斯 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兩者均為費雪晚期的圓熟風格展現了有力的明證。 不幸,費雪三重奏的演出只有存留在當年現場聆聽者的記憶裡;我們的錄音工業何以容許樣的遺憾發生?


[原文日期: 19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中的費雪



台長: Katle and Jo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