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6-25 19:39:26| 人氣2,4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托斯卡尼尼的德國行 (下) / 福特萬格勒《筆記》1930 (附:尼基許小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福特萬格勒 與 史特拉汶斯基,1930。

托斯卡尼尼的德國行 ()
── 1930年德國音樂演出的真實情況 / 《筆記》1930

史特勞斯《死與變容》
面對史特勞斯年輕時受到靈感啟發的「戲劇」作品《死與變容》,這位劇院的 樂長 其製造效果的能力確是有利的優點。不可否認,第一部份非常均衡。托斯卡尼尼全然偏好主音音樂的想法,沒讓低音部的旋律線和許多輕快的中間聲部等等浮現,這一點正好符合史特勞斯的期望。死亡自身聽起來更寫實也更感人。不過變容樂段的開頭,缺乏任何調性的想像作用,在剛硬而緩慢的速度下,產生極端無聊的結果。但,如大家所說,結尾挽回了缺失。沒錯,托斯卡尼尼藉著堅韌而加強的力度與速度,打造完成結尾時逐步形成的建構和最後的終曲,是完全正確、美妙並值得讚揚的。因此,整體而言,音樂會最終的偉大成果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就這件作品在這一點上達致的這樣成果,也許不是那麼難以亟及。我這麼說並非有意小看別人的優點。它還是留下真實而深刻的印象,和迄今難得在音樂廳經歷的一些體驗。

結論
我們已經試著簡要地描述這些曲子的詮釋特色。從技巧面來看,對樂團指揮,還有一些話要說。這兒或可引用 蓋沙林 ( Keyserling*10) 對於托斯卡尼尼說的話:不費吹灰之力,順勢做出一番成就 (Making a virtue out of necessity)。這正好和,譬如,尼基許 (Nikisch)*11相反,他沒有天賦的才能,他必須奮鬥花費心思才能做出所要的東西。但托斯卡尼尼留下某些顯著的缺失;尤其在forte(強奏)上簡直一無是處。在f (強音記號)上他那樣的拍子強度無法釐清細微差別。結果就造成了一成不變的 齊奏,聽起來嘈雜而音量始終相同。於是指揮在較低或中間音域、甚或重要的主音域部份,都無能為力呈現 強奏 內的細微差異。

我並不贊同過於嚴格看待指揮身為個人的種種,無論他是否一板一眼 (disciplined*12)或長相如何,這都不重要。但我必須承認他真正的重要性:不在於他現今扮演的角色,而在於許多傑出作品的生命託付在他身上。

托斯卡尼尼相信自己說的,他盡可能照實並以一板一眼的嚴格態度演出──既不過頭、也不去合理推斷──然而那依舊是他和他樂團的風格。

他的偉大在於他的性格。這有助於他贏得舉世的仰慕;不幸,卻無助於藝術。如果他對作品具有更深的洞見、更活潑一點的想像力、以及更為巨大的熱情和投入,而且也沒這麼一板一眼的話,我們就可以肯定地確認他是不是偉大的藝術家了。這也是何以他的成功反而危害匪淺。

我們這些將偉大音樂貼心擁抱的人,永遠不會以prima donnas*13 (歌劇女主角…)和其他只是一板一眼的人來代替真正的藝術家,即便他們披著照譜演出的羊皮。認為藝術上的靈感和體悟遠比一板一眼和獨斷獨行重要,這先前在德國下意識地擁有的觀點,迄今依然正確無誤。

(完)


福特萬格勒 與 R‧史特勞斯,19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釋】:

*10. Hermann Graf Keyserling: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B%96%E6%B2%99%E4%BB%A4

*11. Arthur Nikisch參閱【尼基許小傳】:見附錄。

*12. disciplined
福特萬格勒數度用上這個形容詞,來形容托斯卡尼尼的指揮風格或本人。這詞在中文有類似的多重意義:訓練有素、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基本上就是一種有規律、守規則的態度。譯者一律翻成一板一眼,因為它同時適用於做人和做藝術兩方面。

*13. prima donnas 有雙重意思,既是指(歌劇中的)女主角、(音樂會中的)首席女歌手;也是指「自負或妄自尊大的人」。

【附錄】:

 
Portrait of Arthur Nikisch.

尼基許小傳──
充滿熱情的 阿爾圖‧尼基許(1855-1922)
1895-1922柏林愛樂首席指揮

(本文譯自柏林愛樂網站:HISTORY OF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THE ERA OF ARTHUR NIKISCH)

當漢斯‧馮‧畢羅( Hans von Bülow )1887年接掌柏林愛樂指揮席座時,被認為是當時最重要的指揮之一。反之,阿爾圖‧尼基許繼任職位時卻沒沒無聞。那時他剛由美國回來。他已經在美國指揮波斯頓交響樂團四年之久。尼基許出生於匈牙利,音樂生涯始於維也納宮廷歌劇樂團的小提琴手。他接掌柏林愛樂時身兼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首席指揮。他具有極強的感性和直覺,能率領演奏者們全神貫注。他們義無反顧地任他引領,為他獻出一切。尼基許曾寫道:「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強調,在一流的樂團裡,每一位樂手都配得上『藝術家』的名份。」他依據這樣的信念而有重大的貢獻,使得柏林愛樂的樂手們各個都有「獨奏家」自我認知。直到今日,這仍是柏林愛樂樂手的傑出特色。

特殊的聲音美學
他和畢羅有著南轅北轍的對比:畢羅的詮釋具有古典的嚴謹和智性的深度;而尼基許,以溫和而節制的動作來指揮,依賴浪漫而官能性的色彩以及狂熱的生命力,給人即興之感。他變換節目的重點,不只開展傳統德國曲目,也指揮柴可夫斯基、白遼士、李斯特、史特勞斯 馬勒的作品──特別是布魯克納的。然而,他並不認同阿諾‧荀貝克、亞倫‧貝爾格、安東‧魏本、伊果‧史特拉汶斯基 摩里斯‧拉威爾的作曲新理念。不同於畢羅,他也不會執著於一再的排演;相反的,他依賴即興的直覺,並自認為再造了音樂會的演出作品。

在他指揮之下,柏林愛樂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所有傑出的獨奏家來到柏林和愛樂團員合作演出。不只如此。尼基許還帶著樂團到處旅行演出,藉此增加他們的國際知名度。1886年,在德皇威廉二世的要求下,他帶團赴莫斯科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翌年,在傳奇式的特別邀請音樂會上又擄獲了巴黎聽眾的心──法國人因為輸了普法戰爭,在剛開始時還對這柏林樂團心懷憤懣。尼基許總共指揮柏林愛樂長達27年,這段時期他指揮了超過了600場音樂會──出人意料之多。他於192267歲時,因流行性感冒病逝。








台長: Katle and Jo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